2019新教材分析

发布 2023-09-12 16:36:00 阅读 1803

1~5的写法。

分1点)重视书写、分散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范例(从哪儿起笔,在哪儿拐弯,在哪儿停笔,以及每个数字在格子中的布局),逐步掌握写数的方法。

比多少(分3点)

从数量的比较过渡到数的大小的比较。

引出“=”增加“=”的写法。

序数 将序数和基数对比编排。(分1点)

数的组成 分1步)例1 **4朵葵花放到2个盘里,有几种情况,在操作中帮助理解,得出4的组成。例2(分1步),5的组成编排和4的组成是一致的,稍有提升。

加、减法含义。

教材从情境图——点子图——再到抽象的算式,历经加减法算式的形成过程,对加减法的含义更清晰。

1~5的加减法。

我们要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允许学生呈现不同思维水平的算法(包括数数),随着教学的进行逐渐引导学生按照数的组成进行计算。

0的认识和加减法(分2个图)

使用体会:1.减法的含义有待于结合实例继续理解,强化。(1步)

一上教下来之后,我发现:看图列减法算式容易出错。

究其错因,主要是对总数和部分数把握不准,对题意理解不透。像这道红花题,已知总数和剪去的朵数,求剩下的朵数;而这个孩子算的是剪去朵数与剩下朵数的差。(汽车题的错因也是如此)

深入下去想想好像也可以,但这样与题意不相吻合,对现阶段的减法理解就不够透彻。

因此,我觉得今后的教学中,减法的含义方面,还要通过实例,让孩子更好地理解。

2、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待培养。

本题几乎所有孩子都能写出算式。但是让他们说想法的时候,很多孩子,只是简单地说就交换下位置嘛。

这样的话就没有达到本题的意图,这题培养的是孩子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可以按左右看、也可以按颜色看,尽管算式可能一样,但具体的思考方式是不同的。

因此,本题在反馈时,我们可以让孩子说说想法,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6—10的认识包括数的认识、加减法、解决问题三部分。其中数的认识还是同1-5的认识,包括这6个内容。

数的认识。基数 (分一点)

与1-5的编排基本一致,但增加了点子图。

数的顺序(分2步)

利用计数器,动态说明相邻两个数间的关系。并且用好直尺(点击),进行数序的教学。

比较大小。分1点)借助点子图比较数的大小,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逐步掌握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一起讲)序数 、写数字

与1-5的编排也是一致的。

数的组成。教材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的组成通过涂圆片、分正方体,得出不同的分法的组成,从半扶半放到慢慢放手。

加减法。教材通过摆一摆、填一填等不同的形式,充分利用“一图四式”(点击),在逐步抽象的过程中学习6—10的加减法。

问题解决。体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分1步)

这2题的情境图配以大括号和问号,学生首次碰到,需要加以说明。第一题是简单的求和。第二题是求剩余。

教材强调解题的步骤,根据图中有什么,怎么解答,解答正确吗,从审题、解题、检验去初步体会解题的步骤。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分1步)

例题教材安排了一个有挑战性的情境。在学生经历解决了“还剩几只小鹿?”这个问题后。

(分1步)出示了“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其他问题并尝试解答,逐步培养他们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结合情境图,展示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帮助学生体会理解题意(分1步)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是本单元的难点内容。为突破难点,教材是从2方面体现的:1、安排生动的插图;2、细化步骤。在算式中标明计算顺序,注明第一步的得数。

使用体会:1.逆向思维类题,书写格式不规范。

逆向思维题,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有一定难度。就如,求鱼篓里有几条鱼?孩子一看便知,于是不假思索,4+2=6。

这类逆向思维类题,尤其是问号出现在左边时,孩子写成加法的现象会更多。

怎样降低错误?我让孩子先仔细审题,找到已知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用自己的话说说题意。

(共6条小鱼,拿出2条,鱼篓里还有几条?)然后,提醒孩子将已知的信息(分1步)先写下来,强调问题要求的数(分1步)写在等于号后面,得到算式 。再根据算式重新检验一遍,看看有没有跟图一致。

但是总有学生总喜欢顺向思维,很棘手,希望在座老师有好的建议。

2.加减混合类式题的的含义,可引导学生结合图说说。

像苹果题,可让学生说说第一步4+2 什么意思(分1步),找找第二幅图中的6个,指的是哪6个(分1步),再拿走3个(分1步),是在现几个的基础上少3个,使学生务必明确。还剩3个(分1步),指的是哪3个?这样使学生更好地读懂题意,将算式与图建立联系。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以计数单位“十”为基础,认识11~20各数。

例1突出把十作为计数单位,使学生能不仅能一个个地数到20,并且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的组成的。

例2 利用直尺(分1步)进行教学数序,初步培养学生数感。

结合数的组成按数位写数。

例3 以小棒图和计数器相对照的方式,使学生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在此基础上进行写数教学。

11~20的加减法。

例4、例5的编排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层次,从结合计数器、实物图等帮助理解,到直接计算。

解决问题。例6,已知两个小朋友的排序,求两人之间的人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2个 :

1、深化对数的大小、数序的理解;2、继续让学生体验解决完问题的一般过程,并体会画图(分1步)策略的优越性。

三、使用体会。

1、基数和序数的区分,还有待加强。(1步)

孩子对基数、序数易混淆,其实大多数不是不理解,而是没有认真审题。做题,引导孩子圈一圈关键字句(1步)(表示方向的、表示基数、序数的字词),降低错误率。

2、解题技巧,有待于运用。(1步)

尽管例6出现过这类题。但一年级孩子运用策略的能力很弱。多数孩子看到数据后,只会进行简单的加减,而缺少相应的思考。

因此,引导孩子采用直观的方式(画图),将例6学到的方法学以致用,很必要。引导孩子,用圆圈表示,分别画出排在第9、第15的兔子,这样排在它们之间的动物只数也就一目了然。因此,解题策略上还要多渗透,让孩子体会,画图的优越性。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9加几(分1点)

以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凑十法”。

看——看同学或课件演示“凑十法”的过程;

摆——动手操作“凑十法”;

说——说出用“破十法”计算的过程;

填——在算式下面注出用凑十法计算的过程。

8加几。1)重点处理怎样“凑十”的问题。

2)加强比较,感悟凑十的规律。

让学生回顾比较,为学生用凑十法计算7加几、6加几做准备。

3)运用知识的迁移解决新问题。

7加几、6加几的凑十过程,逐步不操作,直接计算。

例3 加法交换律。

1)体现算法多样化,学习简单的推理。

教材以8+9 为例,呈现3种计算方法(分一步),体现算法多样化。

2)体会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给计算带来的简便性。

加几 (分2点)

1)突出思考过程,培养推理能力。

教学例4时,让学生口述思考过程。如:计算5+7时,想7+5,让学生在理清思路,逐步培养推理能力。

2)加强练习,提高计算速度。

例5(分2步)

1)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例5 求共几人?情境图从前后位置看;也可以从性别看。

2)指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回顾与反思。

引导学生回顾,同一题,为什么有不同的解答方式。使学生明确,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列出的算式也不同。

例6 (分1点)

1)用画图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例6是逆向的用加法解决的问题。教材引导学生用(分1点)画图法分析问题。

明确原有的哨子包括领走的和剩下的两部分。

使用体会。以内的进位加中(7加几,6加几),学生错误率相对高,速度相对慢。

尤其 6+7 7+6 6+8

这几道,孩子用凑十时,可能与10的差距偏大,所以计算容易出错。因此,练习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针对性强化。

2、图式结合,理解算式的含义。(1步)

这题是《全程》第六单元中的拓展练习。

记得这题,当时的正确率不高。学生主要是没有真正看懂题意,对前门上车、后门下车这个生活常识有些不了解。

本题引导学生说一说、圈一圈:(3步)

原来车上人数,下车人数,又上车人数。原来车上人数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

从而正确列出算式:6—2+3=7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加法不进位。

分一步)强调对位。

将老教材中的36+30 → 改为35+2 。

把例1和例2 进行对编排,通过小棒图直观地理解例1 是35加2个一,例2 是 35加3个十、2个一,从而突出对位要求。

加法进位(分2步)

(分1步)突出进位。

教材通过让学生摆一摆,突出单根相加满十,把10根捆成一捆的过程,理解进位,并着重讲解如何进位。

分1步)呈现不同类型进位。

练习中呈现3种不同类型的进位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个位相加恰好是十时,如何进位、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

加法 (分2步)

回顾整个加法部分的编排,将算法要点分散,逐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减法。更换了主题图(老教材北京赢了→ 新教材奥运金牌榜),更符合时事要求。

例1新老教材对比下,新教材去掉了(分1步)原老教材中“算法多样化”编排。但增加了(分1步)“做一做”(是针对例题重、难点设置的两道习题)。

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新教材对例2的直观图进行了简化,但相比较而言,似乎老教材的步骤(分1步)更加清晰些 。

第一步骤:呈现个位不够减

第二步骤:呈现个位如何向十位借1再减。

第三步骤:呈现十位上被借1后,如何减。

步骤分明,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选择教材。

解决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分3步)

1) 借助象形统计图,理解文字信息。

2) 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明确条件、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画图分析,最后反思检验。

3) 经历形成策略的过程。

用画图法分析数量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画图时,逐步引导学生明确策略:(分1步)注意各个数量间的大小关系;画图时,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抽象化(分2步)尽可能采用简明的图示法。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分4个例题展开的。连加式题应注意渗“凑十法”带来的简便性。例4是带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是新教材新增加的内容),这种式题的运算顺序、书写格式有待于强调。

2019新教材分析

各位老师 大家好。根据徐老师安排,今天下午主要是一上 二上的教材解读。这2册教材对在做许多老师来说,已经不是新教材了。因此,以下只做简单的分析,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首先我们对比下新老教材的目录 看下教材内容的基本调整。先来看一上,一上新教材呈现4个调整。1 老教材的第一单元 数一数 第二单元 比一比...

新教材培训感悟

谈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新教材培训后感。3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山东省五四制小学英语新教材培训,在这次培训中专家 教材的主编及公开课老师对我的帮助特别大,尤其是让我对今后阅读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将自己的一些浅薄的感悟总结一下。新教材中,在五年级之前,学生们所接触到的阅读材料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出现的,而...

新教材实务重点

p1 安全性 耐久性 适用性中的例如后的例子,判定属于什么。p2 第四行第五行 极限状态的分类及概念。p3 临界力pij的大小有关的因素,四条 本页下部 房屋结构适用性第二段。倒数第三行,倒数第二行。p4 本页上部影响位移的几个因素。下部普通房屋和构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p5 本页所有的内容。p6 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