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发布 2023-08-11 10:54:17 阅读 2059

本章学习要点。

了解燃烧的相关理论知识。

了解**的相关理论知识。

掌握防火防爆技术。

掌握火灾扑救的措施。

第一节燃烧及其特牲。

一、燃烧的概念。

燃烧是放热发光的氧化反应。最初氧化这个名词仅被理解为氧与物质的化合,但现在则被理解为被氧化物质失去电子,而还原则认为是被还原物质得到电子,并不一定要有氧参加反应。

二、燃烧机理。

燃烧反应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扩散混合阶段。能够发生燃烧反应的物质分子分别从释放源通过扩散相互接触而混合达到可以发生燃烧反应的浓度。

2)感应阶段。燃烧混合物中物质分子接受点火源的能量,离解成自由基或活性分子。

3)化学反应阶段。自由基与反应物分子相互作用,生成新的分子和新的自由基。如此循环完成燃烧反应。

三、燃烧条件。

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有可燃物质存在(固体燃料如煤,液体燃料如汽油,气体燃料如甲烷);有助燃物质的存在,通常的助燃物质有空气、氢、氯、氧等;有导致燃烧的能源,即点火源,如撞击、摩擦、明火、高温表面、发热自燃、绝热压缩、电火花、光和射线等。可燃物质、助燃物质和点火源也称为燃烧的三要素。

三者只有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燃烧才有可能发生,缺少其中任一要素,燃烧都不能发生。燃烧的三要素只是燃烧的必要条件。要使燃烧能持续发生和蔓延,还必须达到另外两个条件。

1)可燃物质和助燃物质达到一定的数量和浓度。对于一般可燃物质,空气中氧的浓度小于14%时,通常不会发生燃烧。甲烷在空气中的浓度小于1.

4%或是空气中的氧浓度小于12%时,甲烷都不会燃烧。对于固体物质,通常用氧指数来评价其可燃性。氧指数又称临界氧浓度(coc),或极限氧浓度(loc)。

2)点火源必须具备一定的强度。电焊火花的温度可这1200℃,能点燃可燃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物、易燃液体和油面纱等,但却不能点燃木材、煤炭等,这说明了可燃物质不同,需要的引燃火源的强度也不同。引起一定浓度可燃物质燃烧的最小能量称为该物质的最小点火能量。

如点火源的能量小于该物质的最小点火能量,就不能引燃该物质。最小点火能量是衡量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燃烧**的主要危险参数。

可燃物质、助燃物质和点火源必须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燃烧才有可能发生的基本理论,是防火技术的根本依据。一切防火技术措施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防止燃烧必要条件的同时存在,二是避免其相互作用。

四、燃烧过程。

可燃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其受热后所发生的燃烧过程也不同。除结构简单的可燃气体(如氢气)外,大多数可燃物质的燃烧并非是物质本身在燃烧,而是物质受热分解出的气体或液体蒸气在气相中的燃烧。

由可燃物质燃烧过程可以看出,可燃气体最容易燃烧,其燃烧所需要热量只用于本身的氧化分解,并使其达到自燃点而燃烧。可燃液体首先蒸发成蒸气,其蒸气进行氧化分解后达到自燃点而燃烧。在固体燃烧中,如果是简单物质硫、磷等,受热后首先熔化,蒸发成蒸气进行燃烧,没有分解过程;如果是复杂物质,在受热时首先分解为气态和液态产物,其气态和液态产物的蒸气进行氧化分解着火燃烧。

如木材在火源作用下,在110℃以下只放出水分,130℃开始分解,到150℃变色。在150~200℃时分解,其产物主要是水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在200℃以上分解出一氧化碳、氢和碳氢化合物,故木材的燃烧实际是从此时开始的。

到300℃时分解出的气体产物最多,因此燃烧也最激烈。各种物质的燃烧过程如图5-1所示。从中可知,任何可燃物的燃烧必须经过氧化、分解和燃烧等过程。

五、燃烧形式。

一般来讲.可琳性气体、液体或固体在助燃性气体中燃烧时,总是采取下列几种形式中的某一种。

1)气体的扩散燃烧。如同氢气、酒精蒸汽可燃性气体一边从管口流至空气中,一边燃烧那样,两种气体因为互相扩散而混合,进入燃烧范围的部分便形成局部的剧烈反应带(火焰)并继续燃烧。此时的火焰叫做扩散焰,这种燃烧形式的燃烧速度不决定于反应的本身,还决定于气体的扩散速度,因此比较缓慢。

2)液体的蒸发燃烧。像在醚、苯等易燃性气体的燃烧中所看到的那样,由于液体的蒸发而在液面上生成的蒸汽和空气因扩散而混合,进入燃烧组成范围的部分就形成火焰而燃烧。因此,在各种液体中达到固有的闪点以上的温度,就会发生这种形式的燃烧。

此时一旦发火,由于所产生的火焰的温度引起液体表面的加热而促进其蒸发,因此其结果使燃烧持续到液体全部蒸发为止。即使像萘、硫这样常温下的固体,因加热而升华,或者熔融而蒸发时也同样会进行蒸发燃烧。

3)固体的分解燃烧。纸、木材、煤等固体可燃物或像脂肪油那样分子量较大的液体可燃物燃烧时,都伴随着这些物质的热分解,例如把木材在空气中加热时,首先失去水分而干燥,随后产生热分解,放出可燃性气体,它被点着就会产生火焰,如果一旦着火,由于生成火焰的温度会促进木材的热分解使燃烧持续下去。

4)固体的表面燃烧。像上述木材燃烧那样,热分解的结果产生炭化作用,在固体表面上生成的无定型碳与空气接触的部分着火,产生所谓“炭火”,燃烧就会持续下去,这种形式的燃烧特点是固体直接参与燃烧,不形成火焰,箔状和粉状的高熔点金属的燃烧也属此类。

5)非均相燃烧。可燃物质和氧化剂处于不同相态而非单一相态的燃烧。与均相燃烧相比,其机理复杂得多。

当发生非均相燃烧时,可燃物质分子与氧化剂分子的接触必须依靠不同相之间的扩散作用。其燃烧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理扩散速度,且受传热情况的影响较明显。所有固体、液体可燃物在空气中的燃烧都属非均相燃烧,即使是气体在空气中燃烧,也会因分解生成炭粒(烟粒)而形成异相火焰,其中炭粒的燃烧仍属非均相燃烧。

非均相燃烧及其引起的事故广泛存在于一般工业生产过程之中。

6)扩散燃烧。指混合扩散因素起着控制作用的燃烧。扩散燃烧的主要特点:

①可燃物与空气分别送入燃烧室,边混合、边燃烧;②;燃烧时产生的火焰较长,且多呈红黄色。此时,燃料燃烧所需的时间主要取决于与混合扩散有关的因素,包括气流速度、流动状况(层流或湍流)、气流流经的物体形状和大小等。炭粒、油滴或液体燃料自由液面的燃烧均属于扩散燃烧的范畴。

7)气体泄漏燃烧。气体泄露燃烧指可燃性气体或液化气体从生产、使用、贮存、运输等装置、设备、管线中泄漏引起的燃烧。可燃气体泄漏到环境中,是**引起燃烧还是燃烧中导致**,由泄漏与点火的先后顺序及燃烧中装置状态决定。

如果气体在泄漏的同时被点燃,将会在泄漏处燃烧;如果泄漏到空气中达一定量与空气形成**性混合系之后才遇到火源,将首先发生**,泄漏部位在**之后持续燃烧。气体如果被点燃,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引起**;但是如果火焰熄灭,而气体继续泄漏并分布在一定空间再次遇到火源或者系统气体突然大量泄漏时将会导致**。泄漏燃烧有两种情况:

气体泄漏速度大于或等于气体燃烧速度,则会喷射燃烧;泄漏速度小于燃烧速度,则会回火以致系统内**。

8)绝热燃烧。绝热燃烧指燃烧形成的火焰未把热量传递给外界环境或周围其他物体的燃烧。因不存在传热、散热损失,故可燃物在绝热燃烧过程中所释出的燃烧生成热可全部用于加热燃烧产物本身,使之温度升达一般燃烧所无法达到的温度,在工程上有利于燃料的完全燃烧,使燃烧效率显著提高,而且还为燃烧生成热的充分利用创造了良好的热力学条件。

绝热发动机之所以具有很高热经济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基本上实现了绝热燃烧。为了使实际燃烧过程能大致接近绝热燃烧,要求燃烧室和其他耐热部件都必须采用耐热性能好、热导率小、膨胀系数低的高强度优质材料制造。事故状态下的绝热燃烧往往会导致**。

而由燃烧引起的**现象均可视为绝热燃烧过程。

燃烧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并不是有害的。只要是在人的设计控制之中发生燃烧反应,就可以为生产、生活提供热能或转化为动力,为生产生活服务。因此,应该深入认识各种燃烧形式,加以控制利用。

六、燃烧种类。

1.闪燃与闪点。

当火焰或炽热物体接近易燃或可燃液体时,液面上的蒸气与空气混合物会发生瞬间火苗或闪光,此种现象称为闪燃。由于闪燃是在瞬间发生的,新的易燃或可燃液体的蒸气来不及补充,其与空气的混合浓度还不足以构成持续燃烧的条件,故闪燃瞬间即熄灭。

闪点是指易燃液体表面挥发出的蒸气足以引起闪燃时的最低温度。闪点与物质的饱和蒸气压有关,物质的饱和蒸气压越大,其闪点越低。如果易燃液体温度高于它的闪点,则随时都有触及火源而被点燃的危险。

闪点是衡量可燃液体危险性的一个重要参数。可燃液体的闪点越低,其火灾危险性越大。

2.自燃与自燃点。

自燃是可燃物质自发着火的现象。可燃物质在没有外界火源的直接作用下,常温中自行发热,或由于物质内部的物理(如辐射、吸附等)、化学(如分解、化合)、生物(如细菌的腐败作用)反应过程所提供的热量聚积起来,使其达到自燃温度,从而发生自行燃烧。

可燃物质在没有外界火花或火焰的直接作用下能自行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该物质的自燃点。自燃点是衡量可燃性物质火灾危险性的又一个重要参数,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越易引起自燃,其火灾危险性越大。

一般说来,液体密度越小,闪点越低,而自燃点越高;液体密度越大,闪点越高,而自燃点越低。例如汽油、煤油、轻柴油、重柴油、蜡油、渣油、其闪点逐渐升高,但自燃点逐渐降低,如表5—1和表5—2所示。

3点燃与着火点。

点燃亦称强制着火。即可燃物质与明火直接接触引起燃烧,在火源移去后仍能保持继续燃烧的现象。物质被点燃后,先是局部(与明火接触处)被强烈加热.首先达到引燃温度,产生火焰,该局部燃烧产生的热量,足以把邻近部分加热到引燃温度,燃烧就得以蔓延开去。

在空气充足的条件下,可燃物质的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与火焰接触而能使燃烧持续5秒钟以上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或着火点。对于闪点较低的液体来讲,其燃点只比闪点高1~5℃,而且闪点越低,二者的差别越小。通常闪点较高的液体的燃点比其闪点约高5~30℃,闪点在100℃以上的可燃液体的燃点要高出其闪点30℃以上.控制可燃液体的温度在其着火点以下,是预防发生火灾的主要措施。

第二节**及其特牲。

一、**的概念。

**是指一种极为迅速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释放过程,在此过程中,系统的内在势能转变为机械功及光和热的辐射等。**做功的根本原因,在于系统**瞬间形成的高温、高压气体或蒸气的骤然膨胀。**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点周围介质中发生急剧的压力突变,而这种压力突跃变化是产生**破坏作用的直接原因。

二、**的分类。

1.按**形成的原因可分为两类。

1)物理**。由物理变化、物理过程引起的**称为物理**。物理**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压缩能、相变能、运动能、流体能、热能和电能等。

气体的非化学过程的过压**、液相的气化**、液化气体和过热液体的**、溶解热、稀释热、吸附热,外来热引起的超压**、流体运动引起的**、过流**以及放电区引起的空气**等都属于物理**。

2)化学**。物质发生高速放热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并急剧膨胀做功而形成的**现象称为化学**。化学**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化学反应能。

化学**变化的过程和能力取决于反应的放热性、反应的快速性和生成的气体产物。

第五章计划

组织层目标 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 利润 成长等 个人层目标 职务升迁 收入 工作环境 成就感等 2 目标网路 目标与目标之间相互联系与协调 3 目标的多样性 多重性 利润与市场份额等 4 目标的可考核性 定性 定量。5 目标的可接受性 是人们可以接受的 6 目标的挑战性。三 目标的作用。1 指明工作方...

第五章群体活动

第一节群体行为一般问题。第二节群体内的沟通。第三节群体内的冲突。第四节领导行为。第五节权力与政治。课程 要求。说明 回答问题时,不需要面面俱到,关键在于论述有新意,而且有道理。2008 2010年国际国内发生了很多事件,也出现了很多引人关注的人物。这些事件和人物中,有些是正面的,有些是负面的,也有些...

第五章计划职能

第五章。计划职能 第一节计划概述。一 计划的定义。计划是未来行动的蓝图,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对未来行动所作的综合的统筹安排。它是未来组织活动的指导性文件,提供从目前通向未来目标的道路和桥梁。计划包括定义组织的目标 制定全局战略以实现这些目标,制定全面的分层计划体系以综合和协调各种活动。二 计划的目的。...

急救基本知识与技术第五章答案

1单选题 20分 5.5 对急性乙醇中毒患者救护的措施中,下列哪项正确。a.对烦躁不安者使用吗啡。b.降低室温。c.昏迷者取头高体位。d.对醉酒者使用纳洛酮。e.对任何患者都是首先催吐。单选题 20分 5.5 对急性乙醇中毒患者救护的措施中,下列哪项最重要。a.降温。b.使用吗啡。c.使用阿托品。d...

第五章小组工作方法

第一节小组工作的概念 类型与特点。小组工作的概念。也称为团体工作,是一种以小组活动形式 两个或更多的人 开展的社会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旨在以人际间的依存互动关系为基础,通过专业的小组活动来恢复和增强个人的 团体的社会功能,进而实现社会发展的目标。一 小组工作的概念界定。一种社会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者按照...

第五章文明施工措施计划

第一节文明施工目的。现场文明施工的水平,是项目各项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同时也是促进施工质量 施工安全的有效保证措施,是塑造企业良好形象的良好载体。我们一定要以实现建设单位宏图为目标,精心施工,为社会奉献精品。第二节工程形象策划。1 战略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树立企业整体形象出发,规范员工...

第五章管理的领导职能

一 领导者素质及条件。个人品质或特征决定领导者领导效果的关键因素。传统的领导特性理论 领导的品质是天生的,与实践无关。现代特性理论 领导者的品质和特征是在后天的实践中逐步培养的。1 思想素质 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创业精神。2 业务素质。知识 1 懂得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2 懂得管理的基本原理,方...

秘书实务第五章信息工作

6.信息提供的对象和方式是什么 答 信息提供的对象是 1 为本级领导机关提供信息 2 为上级领导机关提供信息 3 为下级机关提供信息。信息提供的方式有 简报递送 电报递送 传真递送 网络传送 报送 音像制品传递。7.信息简报编写的要求是什么?答 信息简报编写的要求是 标题醒目 主题集中 内容新鲜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