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开展“高淳童谣”主题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

发布 2024-04-07 18:35:06 阅读 2119

课题结题报告。

宝塔小学陈梅。

一. 课题界定。

关键词:童谣高淳童谣主题阅读活动。

童谣:顾名思义指儿童传唱的歌谣。现代汉语词典对童谣的解释是:

童谣是在儿童中间流传的歌谣,形式比较简短。以叙事、咏物为主,是儿童在嬉戏、学习时自然真情的流露,为儿童所喜爱、易于被儿童接受的有特定节奏的韵文,其内容纯朴率真,语言简练押韵,易于传播且不为政治。

高淳童谣:高淳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历史上的一些偶然因素,使高淳话千年来受到别的语言的影响很小,保留了很多古汉语中的语音和词语,曾经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淳童谣就是指用我们出生、成长的高淳古方言传唱的童谣。

主题阅读活动:是在确定的主题统帅下,开展的一系列阅读活动。让学生主动阅读、探索、发现、体验,对家乡童谣中大量的语言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创造力。

小学一年级开展“高淳童谣”主题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指从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依托高淳地方童谣资源,利用生动有趣、结构整齐、琅琅上口,易于接受的儿歌童谣形式,在主题言语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并进一步使学生热爱家乡的方言,热爱家乡。

二. 课题的理论依据。

1.***主席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讲话。

十八大以来,***同志在多种场合一再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作用,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强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加以继承。

” 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传统童谣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母亲给孩子最早的心灵滋养和抚慰,是儿童最早学习母语、亲近母语的范本,是儿童学习生活、认识社会最好的途径,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2.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学生不同程度地具有8种智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在正常条件下,只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的本身努力,每一个个体都能发展和加强自己的任何一种智力。影响每个人的智力发展有3种因素,即先天资质、个人成长经历和个人生存的历史文化背景。

虽然人的先天素质对智力的类型起决定作用,但智力的发展水平高低更取决于个体后天的文化教育活动。

因此,教育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个人大脑里的各种智能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现各种智能的情景,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以欣赏家乡童谣和创作童谣来触发学生的理解与表达力,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提高。

3.新教育实践理论。

早在2002年,吴忠豪先生在《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一文中指出:“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能‘理解的’语言和‘会运用的’语言,是个体学习语言过程中两个不同的学习水平。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语言是‘消极语言’”。

如何帮助学生完成语言学习过程中从“理解”到“会运用的”跨越,是语文教学必须承担的而且是必须花大力气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创作童谣的过程就是一个运用语言的过程,让学生将理解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创作,这是将教育理论实践的过程。

4.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第一条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要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为其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内因条件。

三.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古方言面临失传。高淳方言中保留了很多古汉语中的语音和词语,曾经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电视**的普及,高淳人越来越不会说高淳话,越来越不了解高淳话。小孩子从出生的时候,家长就用普通话与其交流,直到进入学校。许多小孩子除了一些基本的生活交流以外,已经不会使用高淳话了,高淳话的很多意思也不是很清楚,许多老高淳人耳熟能详的有浓浓高淳味道的童谣即将失传。

2. 一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极为重要。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环境变了,要求高了,从原来的以游戏为主转为以学习为主。

孩子们一方面为进入小学高兴,充满欢喜、新奇之情,希望自己能早点学会读书、认字;另一方面,又有几分胆怯,对文字世界还十分陌生,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面对反差,处理不好,会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失去学习的信心。而哼唱贴近生活、朴素无华、音韵和谐、节奏多变、语句简练、琅琅上口、易懂易记、幽默诙谐又涉及动物、生活常识、语言、游戏、忆旧等各种内容的高淳童谣,利于使儿童在欢歌戏笑中受到文学的感染,对阅读产生兴趣,为其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内因条件。

二) 研究的相关文件综述。

对童谣的研究和整理要以五四运动为界。五四运动以前,明清之前的童谣大多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诡异的巫术色彩,明清以后的童谣才渐渐回归到儿童本体上来。1918年,北京大学的《歌谣周刊》创刊。

从此以后,童谣才作为一种独立的儿童文学体裁正式产生。在童谣的整理和研究过程中,周作人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他首先正本溯源,在《儿歌之研究》一文中说:

“儿歌者,儿童歌讴之词,古言歌谣”,拭去了蒙在童谣上的迷信之垢。他致力于童谣理论方面的探索,并把当时的童谣研究分成了三派,民俗学、教育学、文艺学。关于童谣和儿歌的区别,林武宪认为,童谣和儿歌都是“儿童歌谣”的简称,是一种儿童文学样式的不同名称而已,不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民间文学手册》对童谣下了一个比较科学的定义:劳动人民及其子弟在符合儿童理解能力、生活经验心理特点和欣赏趣味的前提下,以简洁生动的韵语创作并且长期流传于儿童之间的一种口头短歌”。对童谣进行全面的搜集、概述的是朱介凡先生,他出版的《中国儿歌》,对1500种童谣进行了分类讲解,并且对童谣的起源、内容、形式等方面分别进行了系统阐述。

1996年,为了响应联合国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的呼吁以及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的号召,北京亚联经济研究所、北京大家书店联合发起了在中国范围内征集当前依然流行于儿童和老人中的传统童谣,集成了《中国童谣》。2012年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诗人、童谣研究专家金波主编了《中国传统童谣书系》,通过田野采风和民间搜集,以及对其他优秀版本传统童谣的选萃,精选了近2000首适合儿童诵读、贴近儿童生活的中国传统童谣,分童趣歌、自然歌、逗趣歌、顶真歌等10种类别精心编排,旨在为儿童提供朗诵和阅读的优秀文本,为家长提供儿童启蒙教育的必备材料。

近年来,随着校园童谣的广泛传播,学术界对童谣的研究逐渐丰富起来,其中关于小学语文开展童谣教学的策略研究层出不穷,大多是从整合文本资源开发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将优秀童谣作为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媒介,但对激发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缺乏深入的研究。

许多教师尝试在课外阅读活动中从地方文化挖掘阅读主题。南京市第三届课外阅读指导课竞赛获奖课例观摩中,琅琊路小学应文老师执教了《石头城里的老童谣》一课,这节阅读课没有书本,但是又**于最大的一本书——生活!应老师从老南京的老百姓口中收集了很多童谣,通过整理,很有序地向学生介绍了一系列连锁调、数数令、游戏歌。

因为学习的是地方文学,应老师就让孩子们用地方话去读,整节课妙趣横生。但此种类型的主题阅读课凤毛麟角,也缺乏深入的研究。

高淳话有着独特的古方言魅力,衍生出的童谣流传年代悠久,特色鲜明,越来越多的高淳人意识到了保护传承这一古方言的重要性,在西祠胡同“高淳老街”板块热心网友搜集整理了大量的高淳童谣,高淳方言歌曲,但以此为主题的适应高淳地区儿童的童谣阅读活动缺乏系统的研究。

四. 课题研究的目标。

1.记诵童谣,让一年级的孩子亲近母语,受到家乡口头文学的滋养,保护并传承家乡古方言。

2.吟唱童谣,让一年级的孩子了解家乡的民俗风情,感受家乡自然和人文之美。

3.开展家乡童谣主题阅读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智能和审美情趣。

4.自编自创童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 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前期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

运用用文献研究法,学习相关理论,明确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形成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

研究实施阶段(2014年1月——2014年12月)

本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开展系列高淳童谣主题阅读活动,运用“诵童谣”“唱童谣”“画童谣”“演童谣”“写童谣”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千姿百态的学习方式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家乡童谣主题阅读活动与语文的听、说、读、写等能力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语言智能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一:去民间采风——搜集高淳童谣。

高淳童谣流行于高淳本地,并不是每个高淳人都能理解掌握这些童谣,甚至高淳山乡、圩乡、半山半圩区域的童谣也各不相同,再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岁月的流逝,有许多已经被人们所遗忘。因此,我利用阅读课,组织学生以生活小区划分小组,根据山乡口音片、圩乡口音片和半乡半圩口音片确定搜集区域。同时为了方便学生采访,指导学生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比如学会与人交往的文明礼仪,比如手机录音等采访工具的正确使用等,要使学生做到文明采访。

因为活动时间在周末,采访小组在家长志愿者的陪同下到街头巷尾、“老街论坛”去搜集高淳童谣,去采访土生土长的高淳人,特别关注那些年老的长者,填写“‘家乡童谣’收集卡。

学生共收集童谣四十余首(其中高淳童谣二十八首),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在阅读课上以《家乡童谣收集卡》的形式向全班汇报,学着用高淳话朗读,将最喜欢的十二首汇编到《班级高淳童谣集中营》。因为高淳童谣语言简练、幽默,在汇报中孩子们兴致勃勃,课堂趣味盎然。

活动二:记诵表演——走进高淳童谣。

收集来的高淳童谣,虽然量不多,但是种类不少,有的包含农谚气象等知识,有的趣味性强,可以边学边玩,有的便于拖长了音调,近似于歌唱,有的有情节,画面感强。针对不同类别的童谣,利用阅读课,我选择了有代表性的童谣开展主题阅读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熟知、赏析家乡童谣,从而唤醒学生对家乡本土文化的认同,同时利用家乡方言童谣,进一步让学生亲近母语,让语言学习更加有意思。

一)诵童谣。

在班级qq群聊天中,我了解到幼时在月光下,在稻场上,坐着插秧的摇椅和小伙吟唱《插秧歌》《摇呀摇》的美好时光不仅是我的美好回忆,也是许多家长共同拥有的快乐时光。因为这批一年级孩子的家长大部分跟我同龄,生于八零年代,大都有一段为童谣所浸润的幼儿时光。于是我在课堂上带着孩子朗诵高淳童谣,对童谣内容适当讲解,带着孩子走进童谣,在理解的接触上诵读。

同时进行示范朗读,提出朗读要求及语音和节奏的指导,指导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并在朗读中获得美的享受。同时,我还引导一年级家长跟孩子一起重温这些童谣,把一些幼时记诵的家乡童谣放在家里,开展“我跟奶奶(外婆)学童谣”“我跟爸爸(妈妈)学童谣”等诵童谣活动。

一年级入学常规童谣

上学歌 手放好,腰挺直,脚放好,两眼向前看。会听讲 我有双火眼金睛,将老师全程锁定。老师同学我都听,心里重复不能停。老师表扬我就学,积极举手更聪明。写字歌 头正身直脚放地,用小拳头量距离。手臂放稳不弯腰,好姿好字好身体。执笔歌 我的小铅笔,写字全靠你。头离书本一尺,胸离桌边一拳。食指拇指捏住你,削出...

一年级主题班会

做一个爱劳动 关心集体的好学生。一年级班会。一 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认真值日是爱劳动的表现,也是对班集体尽职尽责,教育学生当好值日生。二 活动要点 1 认真值日是爱劳动的表现。2 要认真负责地当好值日生。三 教具准备 小红花 小奖品 四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引入活动。同学们,你们看一看我们...

一年级思维训练100题广泛开展阅读,,强化思维训练

一 多渠道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大家知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难设想,一堂让学生听而生厌 恹恹欲睡 照本宣科 索然寡味的语文课能产生多大教学效果。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才能以巨大的情绪力量感染学生,激发创造的潜能 教师如只顾和尚念经似的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