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发布 2024-04-05 21:50:08 阅读 8902

新钢二小张甜兰。

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面对这些以前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的新生,如何使他们适应学校新的学习生活,是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我从小学生认识活动主要靠自己的感官去感知形象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再利用表象进行思维的特点,逐步摸索,形成了一年级数学教学用形象思维开发抽象思维的教学方法。

这个方法,说来有趣,上数学课要教“儿歌”。“儿歌”是低年级小朋友很喜欢的一种学习模仿内容。特别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好动、思维能力弱、且容易动情这些特点,更促使我下决心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儿歌”形式,充分发挥愉悦表象的特殊作用,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气氛中,通过形象感知去理解抽象概念,从而掌握知识。

一、利用儿歌教学,使学生获得新知识。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大转折,在教学中必须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乐中学、学中乐,发挥语言直观作用,使学生形成愉悦表象,利用儿歌形式不失为是一种好办法,它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愉悦表象,使学生掌握新知、

在教1-10的认识时,尽管大部分学生早都能认、能写,但对这些数的认识不全面,书写也极不工整。因此,在教“1”的认识时,让学生仔细看投影片,**老师的示范板书,最后师生共同编儿歌:“1”字像小棒,从上往下斜斜放,“2”像小鸭,上弯往下滑,横折要写直,小鸭站稳啦。

学生一边念儿歌,一边写,这样突破了教学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利用儿歌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在教学中仅仅利用学生积累的愉悦表象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根据学生形象表象的特点,在利用儿歌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形成新的愉悦表象,提高自主意识。

在教学“0”时,边教边编出一首儿歌:“0”像个蛋,排在1前面,0的用途大,可作起点站,车儿到终点,乘客全下来,车上没有人,就用0来代。可刚一编完,好几个学生举起小手,高喊不同意,于是纷纷争起来,他们说道:

“0”表示一个数也没有,但只说乘客全下来,司机叔叔和售票员阿姨还没有下来,车上还有人,不能用0来代。这句编得不好!这正是体现学生在形成新愉悦表象中积极思维的自主意识的表现。

真是太好了,于是马上肯定他们,引导他们继续讨论编好这句儿歌。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通过充分讨论最后改成:“车儿到终点,人们全下来,车上没有人,就用0来代。

”这样学生满意地笑起来,通过学生已有愉悦表象弄清了“0”的形、意、序,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在乐中学,学中乐。

三、利用儿歌教学,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利用儿歌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思维、想象,在愉快的认知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增强思维灵活性,使求知成为愉快的事情。

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引导学生编写了:(1)“看大数,想凑十,分小数,算连加。”这首儿歌,同时又有意识地问学生,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不同的儿歌?学生又编出了(2)看小数,想凑十,分大数,算连加。(3)看一个加数,想凑十,分另一个加数,算连加。

“(两人加数都一样的情况)同时板书:

这3种不同方法的凑十,反映出学生把知识学会了学懂了,学活了。此时趁热打铁,让学生对3首儿歌进行比较、区别,找出20以内进位加法的关键是想“凑十”。对3首儿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认为哪种方法又快又好就用哪种方法,不能死搬硬套。

这样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自己仔细观察,去总结,去认识,去动脑。

通过儿歌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些儿歌由于孩子们自己动脑和动口,生动、形象、具体又新颖。因为是学生自己的东西,儿童味极强,所以读起来顺口,用起来顺手,记起来容易,既突破难点,又促进教学,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使儿童在乐中学,学中乐,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探索知识的奥秘。

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快乐教学的运用

摘要 快乐教案是愉快教育在教案领域的体现。对于上位概念来说,只要前面加上限制性或修饰性词语,若不属于非a即b的情况,其下位概念就是不科学划分的结果,并缩小了上位概念的内涵。快乐教案的提出,对于教师转变教案观念,改革课堂教案,创设愉快情境,帮助学生形成学习需要,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促进教案质量的提高...

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

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 两难 与 三多 徐国林。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的 游戏活动 阶段步入 正规学习 阶段,学生年龄小,自制能力差,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这些给一年级数学教学带来一定难度。主要表现在 一难 课堂纪律难抓,原因有 受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差,课堂上只有大约二十分钟的时...

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作者 白焕梅。新课程 小学 2011年第01期。这个实际道理我们都知道 如果将一勺食盐放在你的面前,可能难以下咽。但若将食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食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 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情境是一碗 溶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