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哲理诗专题

发布 2019-07-31 13:47:57 阅读 3704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中。

哲理诗专题。

高考回眸】(2009湖南卷)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澡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 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结句“梦里寻春去。

答案】(1)秦诗之理趣_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

专题解说】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一些含道应物、迁想妙得的哲理诗,其本身就是诗人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睿智地思索和深刻地体察的结果。它往往是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来服人以理、动人以情的。

解读指津】判断一首诗或一联诗是否喻有道理,所喻又是何理,与判断咏物诗词是否有寄托差不多,都要潜心思索,仔细分析,切不可穿凿附会。

1、要注意形与神。哲理诗中形与神的关系,就是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而艺术形象则是哲理附丽的躯壳。

哲理总是因形而生,借形而寓,因此,我们应由形悟神,探求诗中的意蕴。

2、要注意情与理。哲理诗中的“情”与“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

理解诗的哲理美。

3、要注意理与趣。理与趣的关系,是诗中的理性内容与审美特征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优秀的哲理诗都具有“理趣”,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艺术趣味。

古典诗歌中“哲理”之表现形态

一种可谓是直议明“理”:哲理直接通过词语来显现自身,即直接以“理语”入诗、用议论明“理”,让“哲理”之光在诗篇中毫无掩饰的直接透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是曲折寓“理”:哲理不直接呈示出来,而是蕴涵寄寓在诗歌描绘的景象、意象、事象中(要么依景明“理” 要么叙事明“理”

要么咏史明“理”

要么托物明“理”)

鉴赏举隅】登鹳雀楼畅当

迥临飞鸟上, 高出尘世间。天势围平野, 河流入断山。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

分析:(1) 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2)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阅读下面这首诗与王之涣的诗,比较其同与异。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参***】(1)诗人都是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怀,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写自己的豪情。(2)都是通过观览景物的感受引出对生活、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一侧重表达不断向上、不断发现新境界的进取精神。一侧重表现**远瞩、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

课堂练习】1水口行舟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2分)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4分)

答案:(1)"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出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2)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写“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均不给分);对比(或“对照”、“呼应”)。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终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

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①一鉴开:像打开了的一面镜子。②渠:它,指塘水。③蒙冲:一种战舰。一毛:像一根羽毛。⑤向来:以前。⑥枉费:白白浪费。

这两首绝句有哪三个特色?试结合原诗作深入而简要的分析。

【答】一是通俗自然,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能获得雅俗共赏的审美效果。二是善于运用比喻来说理,富有形象思维,读来意趣盎然,耐人品味。三是富有理趣。

②这两首绝句所富有的哲理意味,我们还可以结合所学过的辩证法加以引申,请作简要的阐述。

答】做一件艰苦工作,好比水上行船,“春水生”,则浮力大,大船便轻似鸿毛;江水浅,浮力小,就要“枉费推移”的力气。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基础厚,功力深,才能驾驭自如,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朱熹的治学心得。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地理解为:人们只有投身到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去,不断吸取养料,才会有真知灼见;人们一旦完成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则能游刃有余。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专题意象

施秉一中高三 班高考诗歌鉴赏专题。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专题 意象。分析意象的诗歌鉴赏题模式。1 解答分析 这类题目须把握两点 形象特点及其所表达意义。2 答题步骤 1 用一两个词语准确概括形象特点。2 结合诗句分析为何使用这一形象。3 指出形象所表达情感或营造意境。常见意象 一 送别类意象 表达依依不舍...

诗歌鉴赏高考题练习 语言鉴赏专题

1.04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1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 空 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空 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 惆怅,增添了全词的 愁 味,使主题更...

古代诗歌鉴赏炼字专题

教学目标 1 明确 炼字 的大致范围。2.掌握常见题型的答题技巧。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此为第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回顾古人有关炼字的典故名言,从中体会炼字的重要性。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二 回顾往年高考考查的炼字情况...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试题。1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菩萨蛮 塞上秋望 清 冯云骧。龙沙落日山衔水,登台怅望寒云里。猎骑返城西,秋风大将旗。飞蓬迷鸟路,白雁哀鸣去。绝塞易黄昏,孤城早闭门。1 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呼应了词题?这些意象的描写有何作用?3分 2 一般说来,词的下阕应抒发情感...

诗歌鉴赏专题之三诗歌的语言

诗歌鉴赏专题之三 诗歌的语言。酒醒夜永。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 2.掌握有关语言试题的解题技巧。考点阐释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 含蓄性 精炼性 跳跃性。2009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中,共有7套针对语言设置...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表达技巧四大方面 一 抒情手法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二 表现手法 想象 象征 渲染烘托 衬托 白描。对比 虚实相生 动静结合欲扬先抑等。三 修辞手法 对比 拟人 夸张。比喻 比兴 夸张借代。四 行文结构 过渡铺垫 伏笔 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一 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

高考语文复习 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学案

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学案。1 导入新课。全班齐读 1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第一...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

一 诗词鉴赏。再宿武关。李涉。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注 李涉,唐宪宗至文宗时洛阳人。元和年间因事被贬,流放桂粤,本诗作于迁谪途中。潺湲,溪水慢慢流动的样子。1.诗中的 乱 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诗人通过最后两句写溪水表现出什么感情?二 诗歌鉴赏。野步。周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