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断及全文记忆方法

发布 2019-08-09 14:32:17 阅读 8341

1、理解记忆法。

要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理解得越深,越容易记忆。背诵课文要尽量运用意义记忆,既加强理解记忆。

要反对不求甚解的死读书的学习方法。背诵一篇或一段文章时,首先要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主旨,然后了解文章的层次,来龙去脉,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抓住一些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和句子,通过先分析、后综合,这样背诵起来就快得多了。背诵也要因文而法,如背诵议**,可以从分析论点、论据、论证入手;背诵记叙文,可以从了解和掌握有关事实、记叙顺序入手。

2、快速诵读法。

背诵是在朗读和默读的基础上熟悉书面材料的结果。在初步理解文章后,要始而反复朗读,继而反复默读。只有熟读,才能加深理解,才能成诵。

实践证明,持续性的缓慢阅读,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会使记忆信号中断;反之,读熟课文之后,逐步加快阅读速度,则可在大脑皮层形成连贯的信号刺激,从而强化记忆效果,提高背诵速度。

3、提纲挈领法。

古人云:“举一纲而万目张。”文章的“纲”便是文章的脉络,而文章的脉络又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思路。

所以,背诵课文时,一定要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顺藤摸瓜,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前勾后连,上递下接,环环紧扣,连绵不断。这样,不但背得快,而且记得牢。只要我们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边读边想,边想边背,背诵也就不太困难了。

4、求同存异法。

某些诗文具有“重章复唱”的特点,各章(段)字句大体相同,因此,我们在背熟第一章(段)后,只要找出其余各章(段)不同的字句并记住它们就可以了。

5、情绪引入记忆法:

背诵前要有这样的决心:“我一定要背出它,我一定能背出它”同时,要从内心感到这篇文章写得太优美了,背诵它简直是件莫大的乐事。这样你就能体会到背诵的价值和乐趣,有了这样的情绪,背诵会进行的非常顺利。

6、关联词提示法。

在很多文章中有许多关联词,这些关联词体现了文章的内在联系。有人说,关联词是文章的语言轨迹。因此,及时把握关联词这个“语言轨迹”,对背诵这类文章有很大帮助的。

我们只要把握住这些关联词,弄清它们表示的关系,边想边背,句句衔接,环环紧扣,背诵这段文字也就不大困难了。

7、辞格勾连法。

教科书中要求背诵的课文皆为名家名篇,而名家名篇在修辞方法的运用上自有独到之处。因此,从背诵课文所用的修辞方法入手,采用上勾下连的方式,往往可以收到意料不到的背诵效果。所以,我们只要按照作者所用的这种修辞格的句式特点逐句对照,上勾下连,背诵这段文字同样是不太困难的。

8、听录音背诵法。

生理学家认为,让视觉和听觉共同参与记忆,要比单用视觉和听觉,提高记忆效果30%—40%,这种记忆方法,人们称为“协同记忆法”。根据这一理论,在练习背诵时,可适当**课文录音,使学生边读课文,边听录音,从而形成记忆信息的双向刺激,以强化记忆效果。借助**,能激起同学们的兴奋点,兴趣盎然地背诵课文。

如背诵《月光曲》,可用贝多芬的钢琴曲来助背。

9、趣味背诵法。

在学生练习背诵达到一定程度时,为了进一步强化记忆,消除持续背诵造成的单调感、疲劳感,依据“寓教于乐”的原则,无妨采用以下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背诵兴趣:①“对歌”式背诵法。即摹仿山区或某些兄弟民族“对歌”的方式,由甲、乙两个学生每人一句,轮流背诵;②“接力赛”式背诵法,即摹仿体育运动中接力赛跑的方式,由三个学生每人一句,上递下接,循环往复;③“叠罗汉”式背诵法,即摹仿杂技演员“叠罗汉”的方式由第一人背诵第一句,第二人接背。

二、三句,以下依次每人递增一句,连续不断,直到背完为止。以上方法不但趣味性强,而且参与面广,并能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不妨一试。

10、分层背诵法。

理解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分层背诵法,就是先理解背诵部分的总的意思,然后把它分为几个层次,归纳概括出每层的意思,了解层与层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思路理清,将各层的意思连贯起来,在此基础上,再反复诵读几遍,就能较快地背诵下来。这种方法适合于背诵段落或篇幅不长的课文。

11、图表、演示背诵法。

图表是一种直观的简化的表达方式。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要把背诵章段的结构,用主要词语(最好是原文)设计成图表(也可借助教师的板书设计),然后对照图表诵读几遍,再依据图表尝试背诵,就能较快地背诵下来。有些文段的背诵可用演示法。

即把要求背诵的段落形象地演示出来,利于背诵。如《詹天佑》中开凿隧道的方法,人字形线路这两部分的背诵,可通过示意图演示、实物演示来让学生背诵,由于生动形象,学生的记忆会很深。

12、辅助背诵法。

指利用某些起指示作用的语文标志帮助记诵。诸如课文线索、情节发展、人物顺序、逻辑轨迹、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空间方位、领头字句等等,都可作为背诵的标志和助手。这就好比旅游,有了向导或导游图,游览得既快又好,心旷神怡。

13、联想、理解记忆法。

所背文段,要理解文段的内容,搞清楚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理解了再背诵。如《索溪峪的“野”》,弄清文意,按索溪峪的山、水、物和人来理解记忆,易于背诵。

同时背诵的时候,按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行联想记忆,效果极佳。如《月光曲》的第九自然段,按皮鞋匠的联想的三幅画面来记忆,易于记牢。

14、整分背诵。

顾名思义就是整体背诵和分层背诵的有机结合。优点是取其整体背诵和分层背诵的利而去其弊,扬长而避短,符合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规律。背诵较长的诗文,常常是最前面的部分容易记住,即心理学上说的“初始效应”;中间部分则往往记不住,即心理学上说的“中远效应”。

因此,运用此法时要强化“中远效应”,增加复习率,形成强刺激。篇幅较长的背诵篇目,可按自然段来背。自然段较长的,可切分成几个小层次来逐层背诵。

句式较长的背诵句可切成几个意义相对完整的短语来记忆。注意“化整为零”背诵后,须再归纳合背诵,变“零”为“整”。

15、尝试背诵。

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读几遍,合上书本尝试记诵:看看**易背,**难背,**会背,**不会背。难背、不会背的地方要重点朗读,熟读直至会背。

这种理解、朗读、背诵三位一体的方法,比一遍又一遍地机械记诵的效率高得多。

16、“三步记忆法”

第一步是抓住文章的思想用脑默记,第二步是闭目回忆,实在回忆不起来时,就“偷看”一下,第三步是迅速反复,多次诵读。

17、简笔画记忆法:

爱画画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不管画得如何,最起码他们都能画出心中所想的事物。于是在有些课文的教学中,我便让孩子们自己提笔作画来帮助理解课文、记忆语句。

如《爬山虎的脚》一文中,有一句介绍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写得很精彩:“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在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先通读全句,对爬山虎的脚有个大概的了解。

接着,让学生边读边作画,画出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画好后,根据文中的每个细节全班交流画的优缺点。如:

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茎上);形状(六七根象蜗牛触角般的细丝);颜色(嫩红的)。最后,脱离书本,照着画面,试着背诵。通过作画和交流,学生很快地记住了文中的语言。

这样的记忆方法非常有趣,深受学生的欢迎。

18、表演记忆法:

很多精彩片段的描写都运用了一连串的动词、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以及神态、表情、心理活动等。对于这类语言文字的积累,笔者认为最恰当方法是运用真实的表演来让孩子们体会、感悟和记忆。在表演记忆法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读读课文,找出文中的适合表演的关键字、词(有的是表示动作的词、有的是描写人物神态、表情的词、有的是有关心理活动的词等)。

然后,根据这些关键字、词边朗读边表演。在互相表演中,逐渐脱离课本。最后,进行背诵。

如:在教学《雷神之水》一文中,学生通过朗读,找出了一系列描写作者看瀑布前所作的准备工作的动词: “披上”、“穿上”、“戴上”、“打起”、“跨好”、“站稳”、“随”,通过这一连串的动作的演示,学生很快便感受到了雷神之水的气势磅礴,也很快地背出了这一节。

19、“五次反复法”

为了使背诵的课文长期不忘,早读时重背昨天课堂上背过的内容,这是第一次反复。第二次重复是每个单元结束后,同时进行第三次反复,这就是把上单元已过关的课文再重复背诵一次。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复,主要是结合期中、期末的复习进行。

以上是老师们和同学们在平日的学习记忆中共同总结出的十九种记忆方面的方法,当然还有许多方法没有归纳出来,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再共同学习,共同总结,丰富我们的记忆宝库。全面了解和掌握打开知识的金钥匙。

小学生学习生字的记忆方法

告别错别字的心得体会。我家孩子听写 单字组词,默写等错误率极高,对字的偏旁部首掌握的能力差,国庆节在家我研究一种方法,与大家一起分享,提供给大家参考。案例 默写 识字3 这篇课文,全文共48个汉字,生字12个,背书时间花了10分钟能够准确无误不漏字地背下来,默写花了15分钟,错别字1 4。除生字部分...

煤矿基层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及方法

作者 张永彪李俊。活力 2010年第04期。摘要 本文在充分认识煤矿基层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基础上,全面阐述了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途径及方法,并结合多年现场经验提出了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几点看法,以此作为煤矿基层管理者在日常管理和班组建设中的指导与借鉴。关键词 煤矿 基层班组 安全...

增强记忆力的10种方法

2利用直观形象进行记忆。根据心理学家的统计和研究,小学生擅长于具体形象的记忆。直观 形象的东西,尤其是视觉映像,容易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当孩子记忆一些抽象的东西,尽可能与具体 形象的东西结合起来,在形象的基础上,概括出具有普遍性的结论。举例说明。一位小学生说 他很快就记住了他的一个朋友的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