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单亲家庭个案

发布 2019-04-26 03:47:57 阅读 1576

个案工作计划单亲家庭青少年问题行为干预。

案例一。案例背景。

案主,男,14岁。现在就读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初中预备班(9)班,特别爱好体育,曾经在学校的体育运动会上得过奖。四年以前由于母亲有外遇,父母离婚,案主由父亲抚养。

父亲从事运输行业,早出晚归,案主生活无人照料、学习没人辅导、心事无人倾诉。于是,结交了一些行为不良的朋友,常常晚回家,学习处于不及格,常常违反校纪校规,如,损坏公物,扰乱上课秩序等。有时还出入网吧。

去年有了继母。继母43岁,曾从事宾馆服务行业,自己有一个比方元大2岁的男孩,对孩子的学习教育很重视,目前为了帮助方元补习功课,辞职在家。但是,案主觉得,继母是外人,常常有抵触情绪,从来不告诉他们自己真实的想法,在继母的眼里,他是没有主见,经常犯错误的孩子。

父亲觉得这孩子是可以教好的,苦于没有好的教育方法,也没有多余的精力。

案例分析。1.性格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成员间的感情交流和照顾减弱。

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问题尤为突出。父亲早出晚归,没有交流的机会。心理学家认为10-14岁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而此阶段案主却失去了母爱和关心,形成了较内向、不懂交流、不愿沟通的性格。

加上与继母有隔阂,没有平等的家庭沟通。再者与学校朋辈或师生感情交流缺乏,使方元处于非常内向而封闭自己,说话很少。希望通过与父亲和继母的交流,改进双方沟通和交流技巧;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经常给以鼓励,这样可能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2.学习问题。学习成绩的提高,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学生的评判标准是学习成绩。

由于家庭的变故,失去了帮助的资源,而此时又没有能力自助,于是恶性循环,使孩子对自己的学习没信心。虽然自己有学好的愿望,苦于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环境,还是没有见效。希望通过帮助案主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发挥主观能动性、改进学习方法、消除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丰富教学资源等来改进。

通过自尊感重建,发现自己的潜力和能力,提高学习能力。

3.行为问题。教庭温暖的缺乏、及其不丰富的课外生活和朋友的缺乏,使孩子失去与人沟通的机会,沉迷网络游戏会使他们更向往虚拟空间、减少人际交流,使孩子容易堕入自我封闭的世界,于是有太多的孩子愿意在网吧中找到快乐,从说谎中躲避父母的教育。用旺盛的精力来破坏公共财物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虽然案主自己都不知到为何要损坏公物,但是根据事情发生的时间来看,孩子门在学习上受了太大的压力,需要发泄;有太过盛的精力需要释放。希望通过社交技巧训练、家庭**帮助孩子。

目标。自尊感重建,提高自信心社交技巧训练,学会沟通,融入集体提高自己管理自己、约束自己的能力。

短期目标。1.与案主建立信任、平等的工作关系。

2.倾听案主的需求和愿望。

3.作好家庭、学校、社会的桥梁。

对于案主的家长,改进教育方法,多给孩子温暖。

与学校青保老师和班主任联系,及时纠正不良倾向。

长期目标。1.帮助单亲家庭行为问题孩子的亲子教育。

2.提高单亲家庭青少年自信性,学会沟通与交往能力。

3.抵制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理论基础。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3%,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我国人才的素质。

现代青少年,由于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生理和心理发面发育还不完全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消极因素的**和影响。由于内心的需要,容易冲动、盲从、甚至失去理智,因此而产生不良行为,严重的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由于家庭的变故,失去家教,或家教不严、家教不当或者受父母的不良影响,就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因此提高他们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显得尤为重要。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由于学校、社会和同伴对之的偏见,生活较单调,精神支持较缺乏,个人自信心的下降、自我控制力及融入社会能力的下降,不善于同他人沟通,甚至不善于与家人交流,形成较为内向、闭塞的性格。

因此,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同伴的帮助,社会公平的对待和人格得到尊重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根据心理社会期的理论,人生八段中,都有心理危机。第五阶段的青年期则是关键中的关键。现今的社会,青年是在不连续文化中成长的,存在“代沟”。

现代青年人自幼经历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自然就不会珍惜丰衣足食的满足;自受教育起从来未遭受过失学的苦,自然就体会不到求学的可贵,在自我追寻中他们感触到的多半是困惑与迷失。运用认知理论和学习理论帮助案主提高自信,学会沟通,同时提高自己管理自己、约束自己的能力,度过关键期,树立良好的行为。

案例二。案例背景:

王正,男,14岁,家住上海市。目前就读于双阳中学,父母较早离异,父亲是残疾人(双上肢残疾和聋哑),现和父亲及祖父、祖母居住于约10平方米的一室户内,条件较为简陋。住宅周边卫生状况较差。

家中经济**较差,只靠祖父的退休金和父亲的280元最低生活保障金生活。因为长期和祖父、祖母及残疾的父亲生活在一起,使王正的日常交流遇到了障碍,变得较为沉默。据祖母反映,王正经常彻夜不归,而且常和同学去网吧,打电子游戏,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经常考试不合格,最近一次彻夜不归是连续二天二夜没有回家,发生在前几天,使家人十分担心,由于祖父、祖母年龄已大,使王正的教育成为很大困难。

平时靠王正的婶婶和叔叔教育,王正较听叔叔和婶婶的话。

案例分析:根据和王正家人以及与王正的几次接触后,发现王正主要的问题在以下几方面:

自信心不足。

王正的家庭状况是引起他出现自信心不足的直接原因。由于父母离异加上家中的经济条件较差,使王正感到在与别人交流接触时会有地位差异。王正常感到孤独,但又认为自己有很多朋友,这种自相矛盾的感觉说明他没有足够的自信心与朋友保持较好的交流与沟通。

在较早进行的ces-d情绪评估中,王正的得分为40分,这是一个很高的分值,说明他有较为严重的depression,在另一份量表中,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和一个不好的儿子,同时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他觉得悲哀,有时想哭,这些过于自卑的感觉,是导致王正其他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沟通能力缺乏。

家庭的原因导致王正没有经常可以沟通的对象,祖父、祖母经常对他进行指责,唯一让王正感到欣慰的是婶婶的教育较为宽松,至少王正认为可以接受,但由于住在婶婶家的时间有限,因此实际上也不可能有很多机会和婶婶交流。王正自认为有很多好朋友,但实际上他常感到孤独,他说:“我没有可以倾诉心事的对象,我不可以和我的朋友讲心里话…”,他没有必要的和朋友及同学沟通的技巧方法,也没有勇气。

支持网络缺乏。

王正的社会支持网络较单一,除了“较好”的同学外,就是叔叔和婶婶。由于不是经常住在叔叔、婶婶家里,所以其实在他有需要时,便会觉得自己很孤单,他和祖父、祖母间有一定的距离,因为他经常遭受他们的指责,因此即使在家,他也和家人保持“一定距离”。王正的同学及好朋友常来找他玩,但局限于泡“网吧”和打电子游戏,在王正有困难时,往往没有人来帮助他,这使他的焦虑情绪时常增加,感到无依无靠。

目标恢复、提高自信心;增强沟通能力。

短期目标。帮助案主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优势,使案主学会正确认识问题,正确评价自己及家庭;

帮助案主增加与他人接触的勇气和能力,尝试结交新的朋友;

增加与新朋友活动的机会,学会融入社会。

长期目标。正确、客观地认识、对待事物,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提高结交新朋友的能力,建立有益的社会支持网络;

理论基础/理念。

王正是一个刚满14岁的孩子,作为一个应享受阳光和关爱的孩子,他却过早地不得不去面对人生的许多不幸:父母在他更小的时候过早地离异,父亲身有多处残疾,而且不能说话,加上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好,使他根本享受不到其他小孩一样的快乐和幸福。对一个孩子来说,童年遭受父母离异的打击往往不亚于父母去世,这样的突发时间会给他/她的成长蒙上永久阴影,而且父母离异前,往往会有较长时间的争吵和不和,这对盼望着得到父母关爱的孩子来说是一种非常不利的影响,他会觉得自己的家庭和其他家庭有太多的不同。

learning theories表明,人的日常经验很多部分来自于观察和学习,对于离异家庭的小孩来说,在他们的记忆中,家庭是可拍和缺少温暖的,因此而产生自卑情绪,甚至于害怕同同龄人交往,以至于发展成自闭倾向和心理障碍;modeling是人获得经验和技巧的重要方式,由于同聋哑的父亲和年龄已大的祖父、祖母生活在一起,所以使王正的日常交流与沟通产生了障碍,小孩的许多交流和沟通是和父母进行的,父母也是小孩社会经验的最早提供者,一般来讲,小孩性格、言行受父母的影响较多,最新的研究表明,父母对小孩性格行为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学校老师的影响,可见,父母对小孩成长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当一个小孩失去父母的榜样作用时,他往往会无所适从,对王正来讲,祖父、祖母和他之间的距离是显而易见的,这个距离除了因为经常受到祖父、母的指责外,更多的来自于年龄上的,因此,过少的日产交流和沟通,最终会导致小孩的性格缺陷;

家庭经济状况也是影响王正产生自卑心理的直接原因,当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时,难免会有相互比较的倾向,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比较是经常发生的,当感到自己的某些方面不如他人时,往往会感到自卑,在与人交往中感到“抬不起头来”,因而发展成为不愿同别人交往。

案例三。案例介绍。

有一个上高一的少年,是个单亲家庭,很听话,学习成绩很优秀,但由于他对现代教育制度不满,并逐步发展到恐惧学校,厌恶学校。其间他曾自杀两次,后退学在家,但退学时成绩仍很好。医生诊断认为他患有抑郁症。

二、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此少年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抑郁症;一是学校恐惧症。产生抑郁症的原因,笔者认为首先应当与单亲家庭联系起来。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因此,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是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温床。

在本案例中,此少年父母离异,可能会导致此少年得不到家长的悉心照顾,得不到他的同龄人能得到的父母的关怀,当然也与家庭缺乏正常的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在这种因素作用下,此少年才变得孤僻、抑郁。

另外,笔者认为此少年患有的恐惧学校症可能与其感受到的学习压力有关。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时期,学校和社会对学生考试成绩过于重视,让学生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本案例中,此少年尽管学习成绩很好,但由于他感受到学习压力很大,或者是他感受不到在学校的乐趣,从而产生对现代教育体制的厌恶,进而发展到恐惧学校、逃避学校,甚至为了避免去学校而自杀。

三、解决方法。

1.对于抑郁症。

1)建议此少年的家庭多给与他同情和爱,主要是做到家庭应多与他接触与交流。当然,不可以用可怜他的方式来表达这种同情和爱,否则可能会导致他失去信心。

2).建议此少年的家庭中人或亲戚多鼓励他,这样可以让他感受信心。

3).建议让此少年尽量多的参加各种活动,多与社会、与外界交流、接触。

4)倘若此少年心中有对父母或者是老师或者是其他人和物还有怨恨,可建议让他在一个适当的场合适当的发泄。

2.对于学校恐惧症。

1).学校老师与家庭应该合作。若家长有过于严厉和情绪冲突等问题,应首先让家长先改变自己。

同时,老师应以温和体贴的方式对待他,应积极鼓励他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使他对学校产生兴趣,并密切他与同学间的关系,进而逐步克服恐惧。

2).功课应给他暂时减轻,家长对其学习的期望也应暂时淡化或不宜过高,以便逐步减低其心理压力。

3).鼓励他积极发展自己的爱好,并鼓励他参加到这些爱好的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中去。这样可以使他与学校的距离缩短,并让他发现学校其实也很可爱,而并非像他看到的教育体制下的学校那样恐惧。

四、以上方法之理论依据。

1.皮亚杰认知发展学说。

皮亚杰认为,青少年的成熟、经验和社会交往并不完全一致,而是按自己的速度和通过自己的兴趣来学习。因此,对青少年的教育要充分考虑到这种差异性。本案例中,该少年在对学校的理解上与其他大多数同龄人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我们应因势利导,以争取用我们的“妥协”来解决他存在的问题。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学说。

埃里克森这一学说强调社会和文化对个体的心理发展的影响,十分强调教育的作用,依据他这一学说,笔者在解决方法中,主要从学校和家庭这两个大方面入手,让该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能够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并采取了很多鼓励性的措施。

辅导员工作案例单亲家庭学生消极待世

单亲家庭学生消极待世案例。案例概述。学生xx,男,经济管理系电子商务班12级学生。在他刚入学的时候,并未表现出特别的异常,只是很多事情 活动不愿意怎么多参与。我个人的看法以及经其舍友的了解,学生xx性格内向,不愿与他人交流。军训结束后,进入正常上课阶段。刚开始还都会去上课,只是偶尔迟到。到后来,他的...

初级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实务

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社会工作研究不包括 等层面的内容。a青少年个体特征和社会环境状况研究。b社会服务与政策改善研究。c服务过程研究。d社会工作理论研究。与健康照顾有关的服务就是为老年人提供的与身心健康间接相关的生活照料 家务助理 出行协助和 等方面的服务。a信息服务。b推广...

社会工作资格 青少年社会工作 二

青少年社会工作 二 总分 45.00,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 15,分数 15.00 1.社会工作是一项具有 的社会活动和过程,因此社会工作研究对于社会工作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作用。分数 1.00 a.群体性。b.伦理性 c.全人性。d.文化性。e.发展性。解析 提示 每种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