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 原因及对策研究

发布 2019-04-25 08:13:37 阅读 6680

参考文献11.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大量增加的高峰已经来临多年,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11万人,比2023年增长466万人(见表1)。按照经济学的观点,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0-100万个,由于我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2023年至2023年五年中同期的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基本稳定在每年900万个,2023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也没有明显的增长。可以说,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紧张,特别是2023年以来,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更加凸显,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这一问题也可能会长期存在。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不充分的影响分析。

主观原因:首先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各级**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国有单位这些传统的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而且还相对萎缩。

其次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06年是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毕业生的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加,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一.我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大量增加的高峰已经来临多年,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11万人,比2023年增长466万人(见表1)。按照经济学的观点,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0-100万个,由于我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2023年至2023年五年中同期的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基本稳定在每年900万个,2023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也没有明显的增长。可以说,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紧张,特别是2023年以来,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更加凸显,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这一问题也可能会长期存在。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不充分的影响分析。

主观原因:首先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各级**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国有单位这些传统的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而且还相对萎缩。

其次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06年是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毕业生的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加,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的增加,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毕业生的就业,将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最后,来自农村的学生、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10.9%,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6.

4%。客观原因:第一:动力人口供大于求。

我国实际劳动力供给量愈来愈大,形成若干相互叠加、相互冲突的迅速增大的就业压力。这主要是因为:(1)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进入高峰期,达到每年1000万人的水平。

“十五”期间,我国新生劳动力供给总量升至峰值,达到4650万人。(2)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超过540万人,实现就业比率十分低下。(3)城镇登记失业、下岗失业和其他失业人员越来越多,已达1900万人,即使按再就业率30%计算,这些实际失业人员可能就业的只有540万-570万人。

(4)大批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每年新增人数在800万-1000万人。“十一五”期间,估计每年还要新增500万-600万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任务十分艰巨。(5)高等学校连年扩招后,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供求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大学生就业不求开始出现一些新的问题。

第二:产业结构不够协调。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虽然已居世界第六位,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就业结构落后,需要较高文化水平劳动力的第。

二、第三产业不够发达,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占65%(美国达75.6%),很多发展中国家已经达到60%以上,而我国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仅在30%左右。

三.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失衡。

1.在数量上。是指扩招对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关系的短期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扩招的影响在这几年依然存在,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和待业大学生人数近年迅猛增长,其直接结果就是目前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近几年,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增劳动力涌入市场,导致大学生供给量绝对值增加。随着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的逐步显现,劳动力的社会实际需求增加缓慢,与过多的新增毕业生的数目相抵消后,形成相对供需失衡,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的就业困难。

2.在结构上。是指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还不能满足市场对以下几类人才的需求。一是劳动技能型人才。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然而大学生在校期间根本不可能学会这些技术技能,也不愿意毕业后从事这些技术型工作。

二是农业人才。据统计,我国平均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科技人员数量及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0.0491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农业从业人员中大部分没有接受高等教育。

三是落后地区的人才需求。在我国的西部、在农村、在基层、在工作条件艰苦的行业急需引进大量知识型人才,帮助改变贫困落后的状况,然而却乏见大学生的身影,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非常小。

二)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失调

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我国高等院校虽然在软硬件设施建设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并不能缓解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压力。

1.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凸现。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

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调整逐渐滞后以致错位。此外,学校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能力不足,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导致高校教育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凸现的原因。

2.大部分高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硬。大学生在市场中与各群体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转化率高。

因此,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

然而,目前在我国,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实际情况却与这一指标要求却相距甚远。一方面,大学生自认为很难学以致用。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到岗位后实际能力弱。

据部分高校的追踪调查,两年之内能适应工作的毕业生不足七成,很多用人单位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

上述提及的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及学生质量不够硬等问题,可能与高校的用人机制和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有关。目前大多数高校人事缺乏灵活性、流动性和主动性,学校需要的人才进不来,别的学校需要的人才也出不去;有的学校追逐热门专业,师资、教材没有能力应付,毕业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三)毕业生自身对就业的消极影响。

大学生自身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由于缺少正确的就业观念的引导,职业生涯模糊,自立自信心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适应力较差,这些都对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1.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一些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

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这些不合适宜的价值观取向和就业观念,导致大学生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此外,大学生在诚信观上的缺失也影响了择业与就业,不少毕业生觉得求职时优秀的成绩和评优奖励的证书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不惜通过造假来求得一张证书以骗取企业的青睐,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2.职业生涯模糊,就业准备不足。其实,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就应该对大学四年学习做出明确的目标计划,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但在实际中,上了大学的很多学生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没有“生涯”的概念,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报佛脚”。

3.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首先是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

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由于很多大学生没目标、没准备,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忽视了对广博知识的积累和对实际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

其次是对家长的依赖性强。我国部分大学生在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完全独立靠自己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大学生不足一半。甚至有些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家长在后面陪伴,与用人单位谈话,家长急于先介绍,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成功率。

四)大学生职业指导服务体系功能欠缺。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我国各级教育部门主要负责大学生在离校前的职业指导服务工作,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则负责做好大学生离校后的职业指导服务工作,然而现阶段,大学生职业指导服务体系功能还不够完善,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从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部门的工作开展情况看。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在职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方面,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围绕应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的,功能和内容比较单一,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规定的诠释上,在自主创新、自由创业方面显得较为薄弱,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在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方面,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在就业指导的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方面,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工作机构中的就业指导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摘要 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此次调查范围覆盖宜兴市区所有大学生,包括师范与非师范专业在校的本科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典型案例分析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困难有目共睹,然而除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素以外,大学生也应该对自己在职业初期的发展有一个明确可行的策略,这样方能在职业发展中把握先机,立于不败之地。案例分析 张小帅 化名 男,河南某学院英语专业大专毕业4年,在4个不同的城市换了5份工作,从事过医药销售 保险 教师等职业。目前对于自己...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1 大学生择业时常见的心理误区 1 急功近利。这是大学生择业时最为常见 最难避免的一个心理误区。它是指大学生在择业时一味地追求那些经济收入丰厚 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和向往经济发达 生活环境优越地区的心理倾向。大学生择业的这一心理倾向,也为近年来诸多关于大学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报告所证实。调查表明,大学生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