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试题解答

发布 2024-04-16 15:30:08 阅读 4402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教育心理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1。广义教育: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一切活动,它通常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大系统。

狭义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影响下一代的一种社会实践。

2.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包括:1明确教学目标2分析教学任务。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4设计课程。5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

3.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措施理念): 1教学中教的比重逐渐降低,学的比重逐渐增加,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把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转化为本身努力获取知识的实际行为。

2教学上由传授法向指导法转化,学习法由再现式向探求式转化。教师应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去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发展自己的能力与人格。3校内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学研究相互渗透,并在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中,锻炼独立工作的能力。

这些都要求大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并在初步的科研实践中培养优秀的科研心理素质。

4.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1)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结构 ;2)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3)研究的对象是二十岁左右的大学生;4)要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教学、科研、直接服务社会)和适应高等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

第三章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

1教师扮演的角色:1)教书育人角色。2)行政管理者的角色。3)心理辅导者。4)自我定向者。

3 .教师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4.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的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5.教学监控能力: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6.教育机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的一种特殊的能力,指教师对学生各种表现,特别是意外事件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做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的措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大学教师的职业修养:1)师德2)师学3)师能4)师魂。

第四章学习心理概述。

1.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

2。学习: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行为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学习专指人类的学习。

定义说明:1)学习是一个介乎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3论述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1)学习内容上:a)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强;b)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c)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学习方法上:a)自学方式占重要地位;b)学习独立性、、批判性自觉性增强;c)课堂学习与校外学习相结合。

4联接学习论: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理集结三条基本规律:(1)获得律与消退律:

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初试学生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2)刺激泛化与分化律:泛化条件反应的强度取决于新刺激和原条件刺激的相似程度。。

(3)高级条件作用律。

5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1)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由特定刺激所引起,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又称引发反应。 操作性行为: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又称自发反应。

2)正强化。

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质则是一些刺激物。强化有阳性强化和阴性强化。

3)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4)消退:由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在有强化去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将降低,称为消退。

5)惩罚:当由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的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第五章学习动机及其培养。

1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它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

3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学习期待与诱因、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的关系。1)学习需要: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2)内驱力:也是一种需要,但它是动态的,学习需要对学习的作用及学习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交住内驱力)。

3)学习期待: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它是另一个构成学习动机的基本要素。4)诱因:

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有积极诱因和消极诱因。

4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唯一条件。正相关:

学习动机好,学习行为好,学习效果就会好;学习动机不好,学习行为不好,学习效果就不好。负相关:学习动机不好,学习行为好,学习效果也会好;学习动机好,学习行为不好,学习效果就不好。

5论述学习动机激发的方法: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六章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1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的分类:

(1)正迁移和负迁移;(2)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3)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举一反三”属于顺向迁移);(4)特殊迁移和普遍迁移。学习迁移的作用:学习迁移现象不仅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中,而且还存在于态度和品德中,因此可以看出,学习的迁移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

(1)学习迁移的作用在于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更好调节人的行为,并能动地作用于客观世界;(2)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换的关键。

3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1)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认识技能与策略;4)定势的作用,定势也叫心向,指的是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对于学习迁移可能产生积极和消极的作用。

4论述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如何促进学生的正迁移):1) 合理确立教学目标;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5)教授学生学会学习。

第七章认知发展于知识的领会。

1思维:以已有知识为中介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正是因为思维,人类才能推断过去,**未来。

思维反映着人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改造从而产生思想产品的能力。他反映着大脑的聪慧程度,因而是智力的核心因素,它的高低表现在思维品质的差异上。

2形式逻辑思维: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本质联系进行的抽象概括的反映。

3辩证逻辑思维阶段:是对客观显示的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

4教材直观: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在各种知识学习中都是必需的。

就直观的对象而言,可以分为:1)实物直观:(例:

杠杆)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2)模象直观:(例:**演示)模象即事物的模拟形象,它是通过事物的模拟品,而非实物实际本身。

模象直观就是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3)言语直观:(例:地理位置)是在形象化的言语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9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效果的条件: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10教材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也就是知识理解的过程。

11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类型:1)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它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2)理性概括:

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

12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一般过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即思维过程。

13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条件: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肯定和否定例证);2)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同类比较与异类比较);3)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第八章记忆发展与知识的巩固。

1记忆的分类:1)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2)瞬时记忆(储存时间0.25~2秒,相当大的容量)、短时记忆(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

2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1)材料的数量与性质;2)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3)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4)组块化编码;5)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6)觉醒状态;7)识记的信心。

3遗忘: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知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1)能再认不能回忆的叫做不完全遗忘;2)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的叫完全遗忘;3)一时不能再认或回忆的叫暂时性遗忘;4)永久性遗忘。

4记忆遗忘的理论解释:衰退说(亚里士多德,桑代克),干扰说(詹金斯,睡眠记忆):干扰主要有两种,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所谓前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是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同化说,动机说。

2019心理学真题解析

2012年考研心理学真题及答案完整版。一 单项选择题 1 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1 答案 d 解析 感觉 想象 注意都是心理状态,记忆则不然。2 答案 d 解析 胼胝体位于大脑半球纵裂的底部,连接左右...

广告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1 广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广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广告活动中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规律。广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广告实践,研究广告活动中消费者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第二章注意原理。1 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特点 指向性和...

心理学自我分析

在进入林科大后我加了很多部门又是班委,让我大学生活很忙碌但很充实,我就是闲不住,在让自己忙中锻炼自己。有时也会感到疲劳,当然,这种疲劳感只是在劳动过后,在事情进行的过程中我总会表现出旁人乃至我自己都想像不到的干劲与活力。这就是我。我平时受他人影响的成分较少,但很多时候我在别人的评价中来找寻自己,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