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新生家长心理辅导

发布 2023-12-02 05:20:08 阅读 1079

一年级新生家长心理辅导。

王婧。小学新生家长心理辅导。

各位家长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要在这里和大家谈谈小学新生家长的心理辅导问题。孩子即将进入小学学习了,这是每个家庭的大事、喜事,我们每个家长都在为孩子读书忙碌着准备着,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新的起跑线稳步前进。

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快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呢?我们家长能做些什么呢?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家长的心理辅导入手,帮助孩子走好入学的第一步。

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第一个方面:明确小幼区别,重视入学教育。

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他将面对新的校园、新的老师、新的伙伴、新的作息时间、新的要求和任务。那么小幼之间到底有哪些变化呢?

一、是社会角色的变化。

学龄前孩子是贪玩的,是寸步不离地被**照看的幼儿;一入学就不同了,他们是集体的正式成员,必须严格遵守学校和班级的纪律、规章,如按时上学、认真听讲等,学生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为学校和班级争取荣誉。

二、是环境的变化。

环境变化包括了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变化。幼儿园的教室,一般布置得**、形象和富有儿童情趣,还有许多玩具。而小学教室只有桌椅,固定的座位,活动空间较小。

而幼儿教师保教并重,陪着孩子做游戏、娱乐,在生活上照顾的更多。在小学,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及班级管理上,要求比较严格。在新环境里孩子还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要尝试融入一个新的集体,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三、是主导活动的变化。

入学前,孩子的主导活动是玩,他们常常做游戏、玩玩具,没有任何学习上的压力;入学后主导活动是学习,他们要在课堂上认真地、系统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完成各科作业,这需要勤奋努力才能完成任务。

四、家长要求的变化。

对于上幼儿园的孩子,家长只要他们能吃好玩好身体好就基本感到满足了。上小学以后,父母对孩子在学习成绩、能力培养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

五、作息时间的变化。

在幼儿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上、下课时间规定,比较自由。而上小学就要严格遵守时间安排,不能迟到早退。从教学时间上看,幼儿园大班集体活动的时间,每天2次,每次在25分钟左右;而小学每天便安排6节课,且每节课40分钟,教学时间增加了很多。

从休息时间上看,幼儿园集体活动与自由活动交替进行,而小学只有课间10分钟休息时间及半小时大课间活动时间。

跨进小学,孩子要经历这种种变化。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根本性的转变,而这个变化可能在入学后的一段时间内会对孩子们的生理、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形成较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改变和压力,孩子很容易产生心理适应不良,通常会有这样四种表现:

.不愿意上学。有的孩子宁愿被关在家里,也不想上学。有的孩子则出现上学情绪低落,放学欢腾活跃的现象。

.不愿意提及在校的表现和活动。家长每每提到学校里的事或班级的同学,孩子就会比较烦躁和焦虑,不愿说。

.性情发生改变。如变得退缩、烦躁或是攻击行为增多;还有的变得孤单冷僻,不爱说话,无法融入集体生活。

.进入不了学习状态,学习习惯差,不能完成学习任务。

所以,家长应充分认识小学生与幼儿园在社会角色、主导内容、作息时间、环境等方面的差异,采取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在孩子进入小学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做好必要的入学准备,帮助孩子减少不适应症。

第二话题入学心理辅导。

入学心理辅导包括家长心理辅导和新生心理辅导。

一)家长心理辅导。

有些家长可能会觉得奇怪了,新生心理辅导可以理解,怎么还要给家长做心理辅导呢?

著名的心理学家维吉尼亚萨提亚说过:“世界上所有的有地位,有影响力的人都是从一个婴儿开始慢慢长大的,他能怎样的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再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曾生长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所以,人都是家庭塑造出来的!

” 每个家长陪伴孩子的一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养对孩子的影响就好比是盖楼房打地基,地基的深度决定房子的高度。因此,家庭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孩子的竞争实际上是每个家庭价值观、信念、行为的竞争。实际上,根据老师们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出来:

现在的孩子在智力因素上没有太大差别,他们之间的优劣主要是表现在非智力因素上,如孩子的品行、性格、自信心、责任感、毅力等等,而这些又和家庭息息相关。这个假期,我学习了当今著名心理学流派萨提亚的亲子教育的课程,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在课堂上:

老师说到:“现在很多的职业需要持证上岗的经验,而作为父母,我们是否拿到过合格的“执照”?她告诉我们:

每一个孩子,在生命之初,都像一棵小树,在不同成长阶段需要不同的营养滋润灌溉,父母就像园丁一样照顾培育小树苗长大成材。而我们为人父母的,是否知道自己在孩子的成长中要做一个怎样的角色?要承担怎样的责任呢?

似乎绝大部分人在这个过程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让亲子关系不断经历爱与痛的考验。

所以,我们不仅要做新生家长的心理辅导,而且,还要提醒每一位父母都有必要学习一些心理学。就好像每个人都要懂一些营养学一样,我们也应该懂一些心理学,尤其需要先懂得孩子的心。

那对于父母而言究竟什么是最重要的呢?心理学大师告诉我们三点:第一:做安全的父母。第二:给孩子心灵营养。第三:温和与坚持。

做好父母的第一要素:做安全的父母。

换言之,就是让孩子有安全感。如果能做到一点,对孩子而言就拥有了一个舒适、安全、感觉到被爱,并能随时敞开内心的成长空间,孩子就能在未来拥有健康自信的心灵。

做安全的父母主要要做到两点:保持良好的夫妻关系和稳定的情绪。无论是刚出生的婴儿还是还不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少年,在他们的世界里,父母就是自己的生活支柱。

父母的关系不好,他就感觉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担心自己被遗弃。未来这个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研究也表明,孩子在牙牙学语前就能感觉到周围的氛围。

可见,充满了敌意甚至暴力的家庭,绝对培养不出开朗的孩子。小孩子出问题的背后,很多是夫妻关系出了问题。家庭不能带给孩子平和,孩子心里就会乱,只不过孩子的症状不同而已,但症状背后都是心理的混乱。

**心乱如麻时都会有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和消极情绪,更何况心理自控能力弱小的孩子?父母间缺乏链接,家里就会缺乏爱的流动,家庭内在的生命力就非常贫瘠;夫妻关系好了,孩子的感觉就是温暖的、和谐的。所以,父母应该理性的认识婚姻的价值,学习做好丈夫、好妻子;好爸爸,好妈妈。

如果你是单亲家庭,也不必紧张,因为教育与文化程度、职业、经济能力、和是否单亲没有必然联系,文盲可以教育出文坛巨匠,单亲家庭也可以发挥良好作用,让孩子健康成长。

第二点:父母还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在这一点上,妈妈的作用更大。

萨提亚的课堂上有个母亲问了老师一个问题,说自己的孩子每天晚上做作业做不出来就会非常紧张,然后就拼命哭不愿意做下去。老师就问她,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你自己紧张吗?母亲说自己会很紧张,手足无措,不知该怎么办。

萨提亚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问题或困难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问题。

如果父母都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又如何要求孩子去管理好他们的情绪。孩子的紧张不安很多时候是对父母情绪的反应。最后老师对这位母亲提出的处理办法是,当再出现这种情况时,先让自己平静下来,陪伴孩子,告诉孩子无论发生什么都有妈妈在这里支持你。

当两个人都安静下来,放一段舒缓的**和孩子一起做作业。孩子很多时候并不能判断客观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以为父母的情绪都是自己导致的,然后会因此感觉非常恐惧不安。所以我们要学习如何去做孩子的情绪教练,这样就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到他足够的应对情绪方法和面对困难的信心,才能培养出坚强和人格健全的孩子。

做好父母的第二要素:是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

最近15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不仅仅需要生理营养,更需要心理营养。生理营养,可以很容易就做到,而心理营养如果足够的话,你的孩子就会是一个快乐、自主、负责任、爱学习、从而使生命力发挥的孩子。什么是心灵营养?

“心灵营养”是相对于“物质营养”来说的,是指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他们的心理需求。如被接纳,被认可,被赞美,被尊重等。还包括不同年龄阶段,他们内心心理成长的规律。

而这些隐性的元素,不同的个体在各个阶段被满足的情况不一,也就形成了迥然有别的个性差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同性格。不同的性格处世,就形成了不同的命运,也就上演了人间的悲欢离合……那么给孩子的心理营养都有哪些呢?

这里分两个大的方面来讲:第一是积极的角度;第二是消极的角度。

首先我们来讲积极的角度。最重要的第一点是无条件的接纳他。对于父母来说,孩子考100分或是50分,孩子上清华或是上技校,作为父母,我们永远都会敞开家的大门接纳他们!

孩子知道他被父母无条件的爱着,他们就会很有能量!很自信!但孩子还小,难免犯错。

在他犯错时,要时时把行为和人分开,不要以大人的思维去评价孩子,人比其它东西更重要,我们的亲子关系比其它东西更重要,先注重关心这个人,这个关系,事情做砸了没有那么重要。但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并不是放纵,我们接受的是孩子这个人,而不是他的行为。另外,中国家长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爱在心头口难开,你不把爱表达出来,孩子怎么会知道你爱他呢?

因此,鼓励每一个父母经常对孩子说:“我爱你!”

再有,孩子的心理营养来自于肯定,获得认同才会有力量。中国民族自古是一个推崇谦逊的民族,所以中国的父母一直都不太擅长于称赞和鼓励孩子。而这些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她有一个孩子从小就很有绘画天赋,在孩子最初画画的时候,她就对孩子说,孩子,你画面上物体的构图非常合理,让我觉得你的空间感非常好,这个是妈妈我都做不到的哦。当这个孩子长大后,他做了自己喜欢的设计工作。每当在具体工作中遇到构图问题和需要做一些相关重要决策时,他都会对身边的人说放心吧我从小空间感就非常好,我的决定不会有问题。

然后他都确实能做到最好的处理。父母的鼓励塑造和激发了孩子优秀的特质。作为父母,尝试去多多鼓励孩子具体的行为,去鼓励过程而不只是结果。

当孩子出现一些偏差行为时,依然选择去发现和鼓励他做得好的地方,这样即使是因为早期家庭因素导致严重问题的儿童心灵也可以得到滋养,会慢慢改变自己的行为,会变得开朗自信有安全感。老师还强调,鼓励最重要的一点是不隐含强求继续良好的表现,例如称赞孩子做得好,但不说希望以后做得更好和加油。这样会让孩子产生压力。

单纯的鼓励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所以,少给他批评,少给他评价,让孩子的自我肯定越来越多。人人都很脆弱,孩子尤其如此。

人喜欢呆在有爱的地方。让父母们的用心帮助孩子从小树立起良好的自我。

第三,我们要信任孩子。我们每一个人所受的影响,基本都是由最信任的人给的,孩子也是这样。因此,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起孩子对自己的信任感。

这种信任感一方面来自父母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另一方面来自于父母对孩子的信任。父母要相信孩子,孩子才会更自信。如果你老是对孩子的行为表示怀疑,或者只是让孩子服从于自己安排好的一切,那么孩子就渐渐地变得没有主见。

如何建立信任,建议家长经常把以下日常用语挂在嘴边。

我见到你……”

我听到你……”

我感觉到你……”

我相信你自己可以……”

不要忘了你本来就是……”

例如,“我小孩这次期末考试没考好,他自己觉得很内疚,我应该怎样安慰他?”

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用上面的日常用语:我看见你考完后有点闷闷不乐,我听到你的自责了,我觉得你很不开心,不要难过,你已经做到最好了,不要忘了你本来是一个很坚强的人……在你说这些话的时候,你给孩子透露了这些信息:你很在乎他,你很看重他的感受,他的感觉在你心目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你绝对信任他。

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从消极的角度讲应该做到三个不要:

第一: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比如:不在别人面前数落孩子。当孩子自遇到失败的时候,不泼冷水。当孩子出现错误时候当面指出,不和孩子算总账,翻旧帐。

第二:不要让他感到羞耻。比如:不对孩子说:“你看人家* *每次都比你强!” 不对孩子说;“就你笨,什么都不会!”

第三:不要给孩子转嫁自己的焦虑和压力。孩子对于过大的压力和不必要的压力会有恐慌感。

比如:父母总想通过孩子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母亲从小就热爱**,孩子却不喜欢弹钢琴,唱歌,但被母亲逼迫上兴趣班。

做好父母的第三要素:温和而坚持。

无论是在课堂的提问中还是在课后同学的相互交流中,大家最多的困惑就是关于自己孩子身上一些很让自己头疼的行为和习惯该怎么办。林老师提出了非常有效的解决方式:做温和而坚持的父母。

所谓温和而坚持,是指在语气上不带情绪,不指责不批判,而在态度上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 父母在与孩子有良好关系的基础上,对孩子多一些耐心,温和的让孩子明白在重要的是非对错上,怎么哭闹怎么耍赖都对父母是没用的,父母是不会妥协的。明确这样的界限,慢慢的孩子就会学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自然而然好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

这样当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去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处事方式时,才能行之有效。那么怎样去批评孩子呢?在批评时要与孩子有语言或肢体上的连结,(如在孩子说话之前握着孩子的手)否则孩子没有安全感,(害怕被抛弃或父母不再爱他),也不会真正听话。

我们的原则是:温和而坚持!我接纳孩子这个人,但不接纳这个错误行为!

在养成好习惯的过程中,很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反复,这时就需要父母的坚持,这对于妈妈来说很难因为女人更容易情绪化和放弃原则。但做到这一点,非常重要!不温和容易导致冲突,不坚持原则会让孩子无法无天。

所以,清晰地告诉孩子界限,非常重要!

2019考前心理辅导

2012年6月11日下午,丰台七中专职心理教师陈文凤老师为初三全体学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考前心理辅导课 登天有路 2012中考,我来了!首先,心理辅导通过两个热身活动进行导入,热身活动一下就让全体毕业班的同学立刻活跃起来,疲惫的状态得到缓解,全体学校领导和初三老师参与到活动中,师生之间的距离立刻拉近...

小学生心理辅导记录

学生姓名。班级 五年级。性别女。年龄11岁。基本情况。她成绩上游,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不和同学玩。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玩 作客,她都不去,连外婆家也不去。初步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

2019高考前学生心理辅导

二 优化情绪。情绪变化会引起人们的生理变化,发生不良情绪时要及时调整。对高考都要有一颗平常心,过度期望只会增加自己紧张的情绪 学会放松。不要把考前紧张看得很可怕,考前适当的紧张是正常的 可经常听听自己爱听的 或者到公园散散步 赏赏花,经常积极地自我想像,当你情绪不高的时候,不妨想像一下你高考成功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