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的有关问题

发布 2023-09-10 14:15:40 阅读 9357

1、考纲要求。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简单一点说就是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艺术技巧的鉴赏与评价。

2,诗歌鉴赏应注意的问题:

把握整体,鉴赏局部。

遵循文道统一的原则,鉴赏表达技巧。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词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联系背景进行鉴赏。

知人论诗。3,鉴赏诗歌须具备的知识积累:

常用的表述方式:这首诗采用(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

常说的表达方式指的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

常说的表现方法指的是:

比兴、象征、衬托、渲染、对照、想象、联想、照应、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意象、意境。

意象指的是诗歌中寄寓着作者情感的物象,如人、物、景等。

意境指的是:由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许多意象,艺术地组合到一起,形成的诗歌的基本的整体情境。如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

常见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迷恋、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通常指的“作用”

意境优美、意境深远、言近旨远、深化意境、升华主旨、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常见的内容:

离情别绪、怀古伤今、思乡怀远、 个人情志与山水田园、咏史咏物与讽喻抒怀、春恨秋悲与人生际遇、出世的山林之趣与入世的庙堂之志……

常见的创作风格:

朴素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华妙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清丽婉约……

4,完成古诗歌鉴赏题的基本步骤。

诵读全诗,抓意象,悟情感:

古人云:“诗言志。”无论什么诗歌,无论写什么,总是为了表达某一方面的情感或思想。

而诗又是最凝练的语言艺术,所以,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和要表达的思想,往往寄寓在所描写的景物或所叙的事中。

如:2004全国卷(山西…)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此诗的表达方式是记叙,运笔朴素自然。从意象上说,此诗用了一个“秋风”,见到秋风,一种是会产生时间飞快,一年将尽,而自己离家已久,何时是归期,故油然而生思乡怀人之情;一种是会因秋风落木叶,气候转凉,引起心中的无限愁绪。此诗属第一种,用“秋风”点出诗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从叙事的特点上说,此诗抓住了一个典型的细节“行人临发又开封”,十分逼真的写出诗人对家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审题。审清题目命制的角度,是思想内容的理解,还是艺术技巧的鉴赏。根据要求寻找答题思路的切入点。

审题时要特别注意,题目要求是就诗的整体要求呢,还是就某一联、某一句或某一词要求的呢。但是,不论如何要求,答题时必须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如上例题目的要求是这样的: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是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此题虽然涉及到艺术技巧--“细节描写”,但并未要求对此进行鉴赏评价,而只是要求判断,其难度较低。

其次要求对这个细节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分析,这就要求以理解全诗为前提进行分析。

第一问只要能判断出“行人临发又开封”属典型的细节描写即可。

第二问只要整体知道此诗是一首思乡怀人之作就容易设置答案了。⑶组织答案。

理解了全诗,审好题,找准答题的切入口,最后就是要组织答案了。答案必须简洁,点到为止,切忌罗里罗嗦。要注意语言的锤炼,尽量以诗化的语言答诗歌鉴赏题。

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鉴赏示例 200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鉴赏要求:对杜甫的生平思想我们比较熟悉,故完全可以“知人论诗”

杜甫晚年漂泊他乡,年老多病。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始终关注国运民生,希图能为国建功立业,“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得志。

此诗既有自我的评价(或者说是自嘲),如“乾坤一腐儒”;又有心志的抒发,如“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抓住几个典型的意象,如“片云”“孤月”“落日”“秋风”,意象中有实有虚,有的既是实景的描写,又有喻义。就此可以推断此诗为一首即景伤怀之作。

审题。第一题,对诗歌“意象”“意境”的赏析,涉及诗歌鉴赏最基本的常识。

答案为:“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义。‘片云’在空中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形象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第二题涉及对诗歌思想的评价,无论同意哪一种观点,都必须有理有据,必须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答案:①同意第一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以领悟到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②同意第二种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一腐儒”“片云”“孤月”“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了吗?

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二、常见的名词术语简介。

阅读鉴赏诗歌作品需要熟悉和理解一些常见的专门用语(术语),以便对作品进行准确的判断,并且在鉴赏表达时说内行话。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名词术语:

1、 现实主义:是指在文学艺术创作上倡导客观观察现实、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的创作方法。如:杜甫、白居易的诗,关汉卿的戏剧,《红楼梦》等。

2、 浪漫主义:是指在文学艺术创作上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表达或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的创作方法。如:屈原、李白的诗歌,《西游记》等。

3、 形象(意想);和**戏剧等其他文学作品一样,诗歌也要塑造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如刘兰芝、秦罗敷、卖炭翁),又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还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和物——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松竹梅菊。这些形象中倾注着诗人浓厚的思想感情。

如杜牧的《山行》:石径、白云、人家、枫林构成形象,以红叶最具神韵。

诗歌的形象属于泛化的、象征意义的,不能认为实指某一景某一物或某一事。写这些形象的手法也很多,可以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可以粗线条白描,也可以精雕细刻;可以铺垫衬托,也可以想象联想。

4、 意境:是诗人的情感和诗歌中所描写的事物或画面有机结合而形成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陶渊明《归园田居》:

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生活场景中蕴涵着诗人淡泊宁静的感情。这种包含着感情的场景便构成意境。朱熹《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中蕴涵着诗人读书的心得。

表达技巧。5抒情方式。

1)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作者对景和物表明爱憎态度。比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达功业难成、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甘愿为天下寒士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句,表达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蔑视权贵的慷慨与激愤。王维《送员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离愁中不乏洒脱。

2)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即诗人对景或物有感触时把自己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借描写此景此物抒情。在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清风、月夜、古道、落日、细雨、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物象。

白居易的诗《赋得原上草送别》,借原上草顽强的生命力,感叹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的〈青松〉,借松树的挺拔、不畏严寒,歌颂共产党人的坚强不屈。

陆游的〈咏梅〉,以梅花独放于凄风冷雨的寒冬昏夜,寂寞的处于驿外断桥边隐喻诗人不幸的遭遇和不得志的心情,表现不愿同流合污的品格。

寓情于景(物):即把感情融入特定的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以含蓄地表达感情。比如杜甫〈春夜喜雨〉,写景之中蕴涵着对春雨的喜悦感情。

《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对亲人的思念。

以景结情:是借景抒情的一种方式,通过写景将自己丰富的感情蕴涵其中。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句,表面写诗人送别时所见,实际表达对友人依依惜别的一汪深情,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

6、表现手法。

比兴:比就是以此物比彼物,就是通常所说的比喻。兴就是寄托,就是把情感寄托于描写中,或在描写中引发联想与感慨。比兴手法可以使描写更生动感人。如张九龄的《感兴》(七)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前四句诗人以丹橘自况,用丹橘的耐寒、甘美,比喻自己不媚俗、的品质和节操。即比又兴,用以引领下文。

虞世南的《蝉》

垂缨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全诗运用比兴,表达品质高洁的人无须借助外物自能美名远扬的思想,让读者深悟人格美的巨大力量。

象征:就是以物征理,即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人物和事理,进而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比如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古代诗歌鉴赏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 概念解析 所谓 形象 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 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 形象 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1 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 我 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 中的 我 非作者本人 2 景物形象。诗中的...

古代诗歌鉴赏炼字专题

教学目标 1 明确 炼字 的大致范围。2.掌握常见题型的答题技巧。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此为第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回顾古人有关炼字的典故名言,从中体会炼字的重要性。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二 回顾往年高考考查的炼字情况...

反思诗歌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诗歌是我国最早的文学形式之一,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占据着绝对的核心地位。无论是最早的 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远古时的古歌谣,还是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的诗歌全盛时期,诗歌都用它无限的魅力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诗歌短小精悍,它在简短的文字里包含的是人们对世界,对社会,对生命的观点和看法,蕴含着说不完道不...

15年鉴赏古代诗歌语言专题导学案

古代诗歌鉴赏语言专题。一 考点解析。一 学习目标 掌握古代诗歌语言鉴赏题的基本题型一般答题模式。二 重难点 掌握答题规律,有效组织答案,做到准确答题。三 教学方法 练习 讨论 归纳。第1种题型分析语言型。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解答分析...

诗歌鉴赏题画面鉴赏

诗歌鉴赏题。1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要注意他的格式是 手法,用法 效果分析。2 分析诗歌 意境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3 意境 氛围 特点术语 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 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 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诗歌鉴赏角度

一 鉴赏诗歌形象 一 人物形象 包括诗中人物 自我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主要分析人物性格 品质 心态 情感 思想,必须结合诗句来谈。二 物象 分析景物特征,由景物暗示人物内心和思想。借物抒怀 托物言志。客观存在着的事物 景色及至活生生的人,一旦笼于人的笔下,就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1 豪放洒脱的形象李...

诗歌鉴赏答题

考点 1.形象 2.语言 3.表达技巧 4.思想感情。理解情景型 提问 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答题模板 诗歌描写了 名词,描写景物的词,表时令,季节的词语 的景色。通过对 的描写 动词,形容词,景物的特点 抒发 表达 了作者的 思想感情 如 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暴风雨来临前...

诗歌鉴赏专题之三诗歌的语言

诗歌鉴赏专题之三 诗歌的语言。酒醒夜永。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 2.掌握有关语言试题的解题技巧。考点阐释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诗歌进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 含蓄性 精炼性 跳跃性。2009年高考18套语文试卷中,共有7套针对语言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