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古代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及答题思路 学生用

发布 2019-06-04 13:24:17 阅读 1367

一个思路:语言-意象-意境-主旨(情感)

一个方法:从原作中找根据。

一个口诀: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

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 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

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依法解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第一步:读懂内容。

1、看题目作者。看题目,《过香积寺》,提出写作缘由。看作者,王维,想到其“身陷叛军,皈依佛门”的人生经历,想到其“求佛求禅”的诗歌内容,想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歌风格。

2、看意象炼字。看意象,诗中写了“云海”、“古木”、“钟”、“泉声”、“危石”、“日色”、“青松”、“薄暮”、“潭”等意象,结合起来看,都是山中之物,而不是世俗之物。理解到这里就够了。

看炼字,一、二两联中无,三联中“咽”是人的动作,却用于泉声,可算一个;“冷”本是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改变了词性,可算一个;四联中,“空”形容词作动词,改变了词性,可算一个。(注:以上思维过程,只是在考试时,边读边想的过程,并不细究。

如果后面考到了某个问题,可回过头来,再加细究)

3、看语句表达。阅读全诗,无难解之句。

4、看诗后注解。注解解释的是全诗的最后一句,而最后一句很显然是全诗的主旨,了解了什么是“安禅”,什么是“毒龙”,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首诗是一首“悟道悟禅”的诗。

第二步:划定类型。

给全诗划定类型,应从心里大体知道,这是一首写景诗,作者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写幽静的环境,表达了对于“佛道”的追求。

第三步:审题干,答题目

1、审题干:命题者先讲了什么是“诗眼”,并提示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然后又问“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很显然是从炼字的角度设问。

2、答题目:根据前面阅读时的感悟与分析,我们再回过头来去看第三联,仔细体味,最后仍然确定“咽”(用了修辞格的特殊词)“冷”(改变了词性的特殊词)为句中“炼字”。好在**呢?

3、写答案:将上面的分析组织成简炼的语句,为:

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森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描绘)“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孤静幽寂的景象(意境或情感)。

基本知识点。

一、解题要点及鉴赏术语:

了解格律知识:对仗、押韵、平仄、词牌、曲牌、句式。

诗歌体裁: 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词、曲、现代诗歌。

依题材分类:咏史、咏物、送别、爱情、讽喻、边塞、山水田园、思乡怀远、哲理。

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经历、风格流派。

诗歌内容:何人、何事、何景、何情。

诗歌语言风格:平淡自然、清新淡雅、明快浅显、工丽(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雄浑悲壮、雄奇、奔放、豪放、婉约、诙谐、讽刺、口语化。

把握感情基调和感情变化(常见意境):清新明快(自然)、幽静萧瑟、恬静淡雅(恬淡闲适)、凄楚哀婉、生机勃勃、高昂、低沉。

表达技巧:

分析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比兴、用典、联想、想象、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讽今、借事抒情、虚实结合、 动静结合、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修辞(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对偶、借代、设问、反问、反复、排比、顶真。

解析:高考中不仅直接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而且还问表达效果怎样,以及具体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对比即是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景物,不同的思想感情比较,使其区别得更鲜明。

比兴就是具体的事物表达那些不常见的事物,从而使读者易于理解,能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使其形象鲜明;还能避免叙事或说理的质直,使之委婉含蓄。

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手法在2008年高考中5套题中有所涉及,解答模式可参照后面的“高考常用模式”中的第二方面。

对偶(对仗)的艺术效果:显示了语言的对仗美,达到了意境美与韵律美的完美结合。

顶真的艺术效果: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某种千结百转的情感。

比喻的艺术效果:使被描绘的景象更形象生动。

把握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描写:实景、虚景、远景、近景、正面、侧面、 动景、静景、乐景、哀景、工笔、白描 、细节描写、视觉与听觉的描写。

注意细节描写的用法,所谓细节就是有包孕的片刻,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想象的片刻,可能是一句话、一个动作或一颦一笑。如2004年全国题《秋思》诗中写了生活中那个寻常的细节。如《长干曲》“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诗人仅用口吻传神,就把女主人公的音容笑貌写的活灵活现。

关于虚和实,虚指抽象的主观的,过去的或未来的;而实指具体的,客观的,现实的或眼前的。虚实结合、虚实相济实诗词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

写景诗还要特别注意动和静的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

行文构思:一句一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意象相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欲扬先抑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而后透露出自己真实的意图。

9、诗歌常见的意象及其相关的主题。

送别诗例:《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赠汪伦》(李白)

特征(意象):文题(送、赠、别等),柳,酒,歌,船,长亭短亭,灞陵亭(灞桥),南浦等。

表现要点:离情别恨深情厚谊激励劝勉

爱情诗例:《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一剪梅红藕香残》(李清照)

特征(意象):青鸟、鸿雁、燕子、鸳鸯、桃花、红豆等。

表现要点:绵绵思念款款深情离情别恨。

哲理诗例:《题西林壁》(苏轼)《观书有感》(朱熹)等。

特征:宋诗议理较多。从现象到本质,反映一定的人生哲理。

边塞诗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凉州词》(王之涣)《出塞》(王昌龄)等。

特征(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 、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

田园山水诗。

特征(意象):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家风光、山间胜景等

表现要点:宁静、闲适、恬淡、农家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等。

行旅诗。特征(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客、浮萍、飞蓬等。

表现要点:旅途艰辛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

咏史诗(怀古诗)

特征:古迹、古人

表现要点:借古讽(谕、伤)今,盛衰无常,物是人非,壮志未酬等。

咏物诗。特征(意象):松、竹、梅、菊、蝉、蜂等。

表现要点:托物言志,以中心物象的本质特征,寄寓诗人的情怀。

专题一艺术形象(形象类)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高考考查鉴赏这三种形象的试题都出现过。

题型一: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包括两类:(1)作品中描写的人物。包括英雄、名流、亲属、友人等。(2)诗人自我形象。一般抒情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且往往与写景结合在一起。

在叙事诗中,诗人是通过笔下的人物形象,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性格、志气、情感或思想观念;

在抒情诗中,则是通过直接抒写自己的主观情绪,来完成对自我形象的塑造。

1、题目类型: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人、物有什么特点?

2、解题格式:人物形象:身份+性格。

3、答题步骤:(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效果作用)

4、常见人物形象的类型: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