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联网 青少年心理青少年心理工作的界限十问

发布 2023-08-24 12:15:26 阅读 7834

青少年心理工作的界限十问。

文:罗秋兰。

曾有位同行焦虑地说:我现在烦恼的是,在课程设计里如何安排一些环节,让那些家长上来就痛哭流涕老老实实,才够震撼,他们才会服服帖帖地学习怎么正确教育孩子。

也有亲子导师诚恳地建议:罗老师,你讲得很好,可是你对那些家长太温柔了,你应该严厉一些,他们才会体会到不尊重孩子,孩子有多难受。

持这样观点的人不鲜见,在给一些心理咨询师做督导时,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心理工作是需要严谨、专业、科学、系统的态度,不是仅有爱心和掌握一些技能就可以做好,很多问题恰恰来自于对家长“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心理工作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是心与心的陪伴与交流,如果我们不能保持中立的态度,这本身就是对面前的生命个体的不尊重。

的确,有很多父母由于自身的局限,在培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种种不当的言行,需要修正和改善(也包括我本人在内)。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的是,这些局限也恰恰是父母们未被满足的成长需求所造成。

一个孩子从小没有被足够尊重和爱,长大了他从**去学习充分地尊重和爱他的孩子?我们希望父母对孩子做出来的,我们作为心理工作者,能首先对父母们做出来吗?否则,我们凭借什么去帮助他们呢?

以下,是我在咨询和督导工作实践中接触到的一些现象,汇总成“界限十问”,供同行们参考,尤其是对直接对青少年做工作的朋友。

一、对青少年做工作,特别需要觉察:

1.是否尊重到孩子的父母对于其不可取代的位置?

2.是否尊重到孩子对于其父母不可取代的爱与忠诚?

3.是否相信父母对孩子做了能做的?

4.是否对其父母的局限保持中立态度?

5.是否确信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超越任何人?

6.是否在同情可怜这个孩子?

7.是否把孩子成长中的力量不足等同于弱者?

8.是否企图在父母的位置上去给予孩子需要?

9.是否企图以自己需要的完美父母的形象与孩子互动?

10.是否认为孩子可以隔断与父母的连接自行发展?

二、如果不加觉察和区分,很可能造成:

1.控制不住指责甚至怒骂家长,态度高高在上,至少在心里会对孩子的父母有种种否定。

2.不自觉做孩子父母的父母。

3.不自觉跟孩子父母争夺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取代或要高于孩子父母的位置。

4.需要孩子的认可,否则感觉工作失败。

5.讨好孩子,然后感觉委屈和负累。

6.投射自己的需要,视孩子为受其父母伤害的牺牲品。

7.看不到孩子的家庭环境,一味矫正孩子的言行,反复失败以至自己无力。

8.因做不到什么而对孩子有内疚。

9.对孩子的问题重行为轻心理。

10.无法接纳孩子当下的局限,对其未来忧心忡忡。

事实上,只要你有任何否定孩子父母的言行,孩子在心里就会产生排斥;只要你对孩子父母的任何攻击成功,你都是在伤害孩子;只要你有任何想取代孩子父母的企图,孩子就会证明给你看,你做不到。

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指青少年在德 智 体各方面得到良好发展,能在学习和社会活动过程中与人建立良好关系,能谅解他人,辨别是非,在遇到困扰时能克服困难。目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尚无统一公认的标准。综合多数心理学家和医学家的观点看,青少年心理健康起码应具有如下标准 1.身体健康,智力正常。身体健康 智力正常是衡量...

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指青少年在德 智 体各方面得到良好发展,能在学习和社会活动过程中与人建立良好关系,能谅解他人,辨别是非,在遇到困扰时能克服困难。目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尚无统一公认的标准。综合多数心理学家和医学家的观点看,青少年心理健康起码应具有如下标准 1.身体健康,智力正常。身体健康 智力正常是衡量...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八 健全的个性特征。个性 人格 是每一个人独有的心理特征及特有的行为模式,具有相对的倾向性和稳定性,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和后天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是一切心理特征的总和。从小培养青少年客观而积极的自我意识,能适度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使其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形成良好 健全的个性,是个体适应环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