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导学和课程纲要案

发布 2024-04-04 14:50:07 阅读 5637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设计者: 韩新战。

日期 : 2013年9月1日。

总课时: 60课时。

课程类型: 必修课。

学生、教材及其资源背景分析。

这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课程目标。一)数与代数。

数与计算:1、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原来与“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共同编排在第四册。

2、有余数的除法。

原来在第四册,现在因为除法整体后移,所以放在第五册。

3、多位数乘一位数。

基本内容与义务教育教材基本相同。

4、分数的初步认识。

原来编排在第七册,现在因为数与计算的整体要求降低,所以提前到第五册。

量与计量:1.测量(毫米、分米、千米、吨)

2.时、分、秒。

原来四册的时、分、秒内容现在分别分布在。

一、二、五册,本册主要认识单位“秒”,更强调学生对一段时间的体验。

二)空间与图形。

四边形,主要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和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三)统计与概率。

可能性。根据课标的要求增加的新内容,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以及不同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四)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广角(排列、组合)

在二年级上册已有渗透,这儿更强调用图示的方式让学生找出简单的。

排列数和组合数。

学习主题活动安排。

1、大数的认识(11课时)

2、角的度量(4课时)

3、三位数乘两位数(9课时)

4、平行四边形和梯形(6课时)

5、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15课时)

6、统计(3课时)

7、数学广角(4课时)

8、总复习(5课时)

实施对策:

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2、培养学生估测、估算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能力。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提高教学的实效性,4、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的乐趣。恰当、适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

7、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8、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有效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1、注重对平时作业的评价,在家校联系单上及时给与表扬;

2、以四人小组为评价小组,分阶段评价学生的数学课堂表现;

3、重视对数学实践性作业的布置,并对成效好的同学给以及时表扬,树立榜样;

4、有效利用“数学之星”的评比机制,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二、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1.每单元教学内让完成后及时进行知识检测与补缺;期中、期末进行综合知识检测;

2.一学期里适当组织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竞赛(可以是单项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

毫米的认识》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2-3页内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学习重难点:

1)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2)培养估测方法。

三。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四。学前准备:卷尺和测绳。

五。学习时间:一课时。

六。学习过程:

课前。学案自学:

一、自主学习。

我能填。1、我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有( )和( )

2、我知道1米=( 厘米。

3、我能填:2米=( 厘米 3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认识毫米:1、我估计数学书的长大约是( )厘米,宽大约是( )厘米,厚大约是( )厘米。

2、我用直尺实际测量出数学书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厚是( )厘米。

3、读教材第2-3页,理解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应该用作什么单位。

4、完在教材第3页的“做一做”。

**1毫米的长度。

1、数一数直尺上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小格?1小格就是1( )1厘米里面有( )个1毫米,得出1厘米=( 毫米。

2、体验1毫米的长度。

1)拿出1张ic卡,估一估,厚度大约为 。

2)量一量,ic卡的厚度是

3)比一比,先用食指和拇指捏住ic卡,然后抽出。(食指和拇指间的宽度就是1毫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4、我知道生活中这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课中。1.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要求:

由组长对小组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每个题有中心发言人,其他人补充。发言要有顺序,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划下来。

2.班内展示。

小组合作交流后,组长整理,确定每一题的中心发言人,展示自学体会和好的见解和方法,展示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教师适时点拨。

3.质疑**。

你还有什么新的疑惑请提出来,大家共同**。

4.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及感悟:

1) .本节我学会了:

1) .掌握不太好的是:

5.达标测试。

1).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2)、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3)、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4)、练习一第1-3小题。

5)、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 ]来表示;1厘米=[ 毫米;1分硬币、**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 ]毫米。

6)、在横线上填厘米或毫米。

蜡笔长60( )跳绳长200( )

课桌高70( )粉笔长75( )

7).书的厚度用( )作单位。

课后。1.课后反思。

毫米的认识》导学案。

1. 课标细化。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估计、测量等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产生一些感性认识。

2.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学习重难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和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4.学法指导。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教学时应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学前准备。

1分硬币、**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景图、制作的量课本长、宽、厚的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

6.学习时间:一课时。

7.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目标。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让学生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的情境,在测量中发现它们的长度都不是整厘米。从中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2、提出学习目标:

1)1毫米有多长?1厘米等于几毫米?(教科书第2-3页的内容)

2)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毫米与厘米有什么关系?

二、小组合作。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二.班级展示。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

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

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

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

生:当测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三、质疑**。

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生1: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厘米的关系要,1厘米=10毫米。

生2、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四、自悟自得。

举例说明1毫米的长度

手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硬币、**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 “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五、达标测试。

1.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2、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3、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4、练习一第1-3小题。

5、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 ]来表示;1厘米=[ 毫米;1分硬币、**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 ]毫米。

6、在横线上填厘米或毫米。

蜡笔长60( )跳绳长200(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口算乘法》导学案设计

学案设计。课题口算乘法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1.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 数学课程标准 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本教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已有的口算方法,新的口算方法。在学生自主 的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 交流,以完善学生对口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获...

小学三年级实验课导学

水落 盐 出 实验导学案 一 实验步骤 实验一 烧煮加热实验一 太阳晒。1 把盐溶解到水里1 把盐溶解到水里。2 给蒸发皿里倒一点盐水2 给蒸发皿里倒一点盐水。3 把酒精灯点着3 放到太阳下面晒。4 把蒸发皿放到三脚架上开始加热。4 观察水分蒸发盐析出的过程。5 让蒸发皿冷却后再把盐刮出来观察。二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千米的认识》导学案教学案

案教学案。千米的认识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千米的认识是学生对长度单位认识的进一步拓展,是由抽象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的过程,通过测量,提高了学生自主 合作交流的能力。1.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千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通过用卷尺在操场上测量出100米,直观地体会到100米有多远,了解10个100米就是1千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