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年味”

发布 2024-03-26 19:15:10 阅读 6058

乡村的“年味”

春节是人们最隆重的节日。临近年关,远在异乡打工和上学的乡里人经历“春运“的重重考验,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共庆新年。

快要过年了,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办年货。大年三十晚上,各家各户桌上都摆满了香喷喷的年夜饭。饭桌上,家人有说有笑,唠唠家常,合计合计来年的打算,一起看看春晚,节日的气氛变得更浓了。

饭后,老人、大人和孩子一起守岁,祈求新年更加美好。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张贴春联、放鞭炮,欢渡春节。人们见面个个面带笑容、互说吉祥话。

小孩到本家近房(同一家族的人)去拜年,想多攒些压岁钱。整个乡村处在热烈的喜庆之中。

特别在大年前后,小镇上的集会便成了名副其实的“相亲会”。平时在外忙于打工的青年男女,恰好利用春节回家的这次机会解决了婚姻大事,也好满足家里老人的心愿。媒人约好地点,邀来男女双方见面。

媒人帮着搭桥牵线,忙着撮合。双方的家人也都帮着仔细地打量。街上热闹的相亲场面,成了乡村过年风味独特的景象。

然而,在人们的印象中,“年味”似乎淡了许多。尤其是与近几年相比,人们更加怀念过去的春节。虽然过去的物质生活比不上现在,但是“过大年”远不是吃吃喝喝那么简单。

吃喝只是物质匮乏年代给人们留过的心理暗示,本身并不是过年的重要内容。主要原因应该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缺失。大多数春联由原先的家人手写变为了街市上的印刷,人们已不能体会到裁红纸、写毛笔字、读春联的快乐了。

人们过去之间的走亲访友也变为了呆在家中看电视或上网···于是人与人之间似乎多了层隔阂。

风俗正在简化,人情也日渐淡薄。原因就在与人们在追求更高物质生活时,却忘记了生育我们的“传统的文化”,令人担忧的是,无论乡村还是城市,这种趋势还在上升。难道以后人们只能在记忆中追寻那种“年味“了吗?

记忆中的年味

腊月三十这天,上了年纪的祖母便会按照传统规矩,一一叮嘱 今天是大年三十,灯的油要添满,水缸里的水要盛满,明天的垃圾不能扫出屋 还要把鸡鸭鱼肉 年糕 各种青菜都准备充足,至少准备到正月十五前,还要在除夕这天把该切的的菜 肉都切出来,正月初一不能动刀。还说,这一天注定一年的运气。一定要小心,不能打碎家里...

记忆中的年味

过了腊月新年离我们就不远了,越到年根,年味就越浓,空气中也弥漫着阵阵浓郁的香甜气息。每当这时迎新的唢呐声也在山城此起彼伏,随着新娘小花轿的到来,人声,歌声,唢呐声声声入耳,那个热闹劲就别提了。小时候特别喜欢过年,看着厚厚的日历被一天天撕薄,新年也在一天天的翘首期盼中饱满起来。年越过白雪皑皑的天山的山...

记忆中的年味

数九寒天,四九严冬,腊八粥四溢飘香的味道已悄然而至,年终岁尾,年,追赶着时间,踏着脚步,伴着腊梅独枝俏的喜庆,携带春的气息,扑面而来。农历腊月的到来,尤其是乡村四野,农家小院,已经闻到了年的味道。面对它,那刻骨铭心的的记忆在脑海中漂浮不间断,在我的印象中,那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乡俗民风,乡规民约,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