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年味

发布 2024-03-26 19:20:10 阅读 7181

数九寒天,四九严冬,腊八粥四溢飘香的味道已悄然而至,年终岁尾,年,追赶着时间,踏着脚步,伴着腊梅独枝俏的喜庆,携带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农历腊月的到来,尤其是乡村四野,农家小院,已经闻到了年的味道。面对它,那刻骨铭心的的记忆在脑海中漂浮不间断,在我的印象中,那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乡俗民风,乡规民约,节日习惯;那也是忙碌、甜蜜、幸福、快乐的味道。

腊月至中,人们就开始忙着赶集置办年货,匆匆忙忙,大包小包的往家里拎,不管条件好坏,都憋足了劲,要在一年最喜庆的日子犒劳一下忙碌了一年的家人和自己。年货办置好后,就是杀年猪,请刨汤,熏腊肉,把亲戚以及左邻右舍的朋友都请来欢聚一堂,把酒言欢。跟已逝的亲人烧纸、上香,请已逝的亲人在上天保佑一家人在未来的日子里平平安安,红红火火。

伴随着田园乡村零星的鞭炮声声,腊月二十四,小年来到,家里开始上灶请香,在灶案上摆上花生、瓜籽、糖、水果,点上油灯,送灶王爷爷上天到玉皇大帝那里报喜,并保佑一家人在以后的日子里甜甜蜜蜜,健健康康。接下里就是清理、打扫屋里屋外的卫生,犄角旮旯,房前房后,里里外外,蜘蛛网,都得精心的去清理,老家俗称“扫年”“掸尘”,扫除过去一年的晦气与不愉快,干干净净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腊月二十七,家家户户上灶蒸糯米舂糍粑,大人挥着杵槌在石臼里舂糯米,小孩穿梭在压糍粑桌旁,寓意大家和睦团结,甜蜜幸福,吉祥如意。

并留下有“打七不打八”的风俗习惯和“过年不打粑,老虎要咬妈”的俗语。

一切都准备好了,就等年三十的来到,人们开始放鞭炮,请门神,接灶王,贴对联,准备年夜饭,全家其乐融融,围坐在一起,喝着小酒,品着年夜饭,看着春晚,拉着家常,说说家里一年的事情和变化。守岁到后半夜,老人们把准备好的红包分发给孩子们,表达老人对下一代的祝福和期盼。母亲把准备好的新衣服拿出放在床边,等着初一早上给换上。

守年夜,辞旧岁,为得就是让供桌上面燃着的油灯香火不灭,借此“传承香火”,寓意家里人丁兴旺,子孙满堂。

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床,相互拜年,彼此问候,村子里处处是鞭炮声,年的味道随着鞭炮声四处飘逸,迎接纳福,欢接新年的到来。这一天早上只能吃糖水鸡蛋、汤圆、糍粑,寓意“甜甜蜜蜜,事事如意,合家团圆”,这一天还只能玩不能干活,大家都忙着赶街走庙,乐在其中,寓意大家在新年里的生活能轻轻松松,快快乐乐。

过完初一,人们开始走亲串友,相互拜年,寂静的乡村处处一片红火景象,直至正月十五,对年的庆贺到了高潮,也至尾声,人们高挂红灯笼,逛庙会,吃汤圆,祈望自己的生活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团团圆圆,事事平安。

过年不只是热闹和团圆,过年的意义更是家的意义;年的味道不只是甜蜜、幸福、快乐的味道,更是家的味道。我记忆中的年味,无论时光如何变迁,它总是伴我一路成长,那绵绵的醇香,总是让我回味,因为那里有生我养我的亲情,有散发泥土芳香的美好记忆,有乡亲们对传统地域民俗风情、民风文化的生生不息的时代文化传承。

记忆中的年味

腊月三十这天,上了年纪的祖母便会按照传统规矩,一一叮嘱 今天是大年三十,灯的油要添满,水缸里的水要盛满,明天的垃圾不能扫出屋 还要把鸡鸭鱼肉 年糕 各种青菜都准备充足,至少准备到正月十五前,还要在除夕这天把该切的的菜 肉都切出来,正月初一不能动刀。还说,这一天注定一年的运气。一定要小心,不能打碎家里...

记忆中的年味

过了腊月新年离我们就不远了,越到年根,年味就越浓,空气中也弥漫着阵阵浓郁的香甜气息。每当这时迎新的唢呐声也在山城此起彼伏,随着新娘小花轿的到来,人声,歌声,唢呐声声声入耳,那个热闹劲就别提了。小时候特别喜欢过年,看着厚厚的日历被一天天撕薄,新年也在一天天的翘首期盼中饱满起来。年越过白雪皑皑的天山的山...

记忆中的“年味”

乡村的 年味 春节是人们最隆重的节日。临近年关,远在异乡打工和上学的乡里人经历 春运 的重重考验,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 共庆新年。快要过年了,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办年货。大年三十晚上,各家各户桌上都摆满了香喷喷的年夜饭。饭桌上,家人有说有笑,唠唠家常,合计合计来年的打算,一起看看春晚,节日的气氛变得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