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使命同行

发布 2023-09-12 16:33:27 阅读 6597

《生命与使命同行》读后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原本赞美爱情的诗句在几百年后更加适用在了教师的头上。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哲理:

“摆渡者反反复复选择彼岸,结果徘徊了一生。”这是要告诉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不能反反复复,然而教师这个职业又何尝不是一种反反复复的生活呢。但没有这些反反复复的来回徘徊的教师,会有明天灿烂美丽的世界吗?

不知从哪个年代开始,我们在学校度过我们的童年、少年、青年。然后我们无知、纯洁、美好的年代都与学校与教师有了多多少少的联系。好不容易不用上学了,也就意味着可以去过那种与以前完全不同的生活了。

这个时候有谁愿意做那个“摆渡者”去重复那些昨天的故事,反反复复,知道老死。有,当然有,在《生命与使命同行》的那本书里我看到了“学生就是我的孩子”的农民“葡萄教授”石学辉;看到了“为了一个也不能少”的雪域高原美丽教师蒲琼;看到了“用‘尊重’成就职教学生”的徐英杰。

半个世纪前,风靡一时的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曾让多少热血青年热泪盈眶。而中国版的乡村女教师王生英一位多年来在太行山下、红旗渠畔以校为家,以家为校的残疾女教师用全部的心血和力量,为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唱响了美丽的篇章。也许命运对她来说是不幸的,生在贫困的农村,儿时还因小儿麻痹症给右腿留下终生的残疾。

对于这样一个穷过苦过的年轻女孩,为了村里的孩子们可以学到知识,毅然决然放弃轻松舒适的生活而留在乡村教书——这样的场景我们在电影里看到很多次,而王生英是这些电影桥段的真实版本:她有许多机会去赚更多的钱过更好的日子,但她却选择了继续作一名报酬低、困难重重的乡村教师,以她那残疾的身体,在学校和家之间艰难地来来往往。雨季来了,河里缓缓移动着她那一瘸一拐的瘦弱身影;梅雨时节,乡村里到处穿梭的还是她那瘦弱的身影;背着残疾孩子在教室与厕所之间轮回的任然是她那瘦弱的身影。

她为了学生在父亲去世的时候任然坚持给学生上课,为了学生在山区的各个地方都尝试着支起黑板上课;为了学生,她和她的丈夫辛苦多年建起了一间间教室。为了学生,她付出了太多太多。有人会问她为什么,她只是说:

“可我走了,这学生咋办呢?”这一句质朴的疑问,击碎了所有对物质生活的向往,在乡村坚实地扎下根来。

生命与使命同行

2003年,随着农业中小学布局调整,分布在几个自然村的教学点,全部合并成了卸甲平学校,投入五万多元危房改造资金,为学校修建了9间新教室,王生英和她的学生们也从此告别了以校为家的日子。2004年秋季开始,学校也要开设英语课,而卸甲平学校当时没有英语教师。这时,年近50岁的王生英又翻出英语书,跟着电视学...

让生命与使命同行

尊敬的各位领导 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叫xxx,2012年9月进入区财政局,现在驻局纪检组工作,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让生命与使命同行 有一种信仰叫理想,有一种精神叫奉献,有一种职业叫自豪。就是这些信仰 精神和职业把开拓创新与无私奉献串在一起,谱写出世纪新曲,展现着时代风采。这,就是重庆市万州区财政局,...

让生命与使命同行

作者 程红兵。中国教师 2011年第23期。和于漪老师接触过的人都会被于老师的生命状态深深地感动。她已经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身体一直不是很好,但她依然活跃在教科研一线。她已经没有任何职衔,只是一位退休教师,但在上海普教领域,其影响力却是不可替代的,其声望却是无人能及的,而这都是因为于漪老师的生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