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名小吃由来

发布 2019-08-21 23:13:37 阅读 9485

相传“糖不甩”还跟男女姻缘相关呢。地处东坑、茶山、横沥各镇的“埔田片”一带,旧时男婚女嫁还比较保守,更谈不上如今的自由恋爱了。每当媒婆带小伙子到女家相亲,如果女方家长同意这门亲事,便煮“糖不甩”招呼男方。

男方看到端上桌上的是“糖不甩”,知道这门亲事“甩”不了了,于是大功告成,大碗“糖不甩”越吃越香,吃完一碗再添一碗,表明愿意好事成双。如果女方不同意这门亲事,则煮打散鸡蛋的腐竹糖水,男方看到台上摆的是碗打散鸡蛋的腐竹糖水,知道这门亲事“散”了,那就知趣一点,以后别再纠缠了,这时“腐竹糖水”虽甜在嘴巴,却苦在心上,匆匆喝上一口,便告辞而去。这样的事,对上年纪的东坑人来说,都非常清楚。

萝卜牛杂。传说在清朝的光绪年间,清末民初之际。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多聚居在名叫光塔寺的清真寺附近。

历史上,岭南因与中原相隔,气候湿热,一直是相对贫瘠的地方,生产工具也相对简单落后。作为主要的耕作牲畜,水牛除非因意外**,是极少用来宰杀的。因此人们的食肉主要**于家庭饲养的肉猪,鲜有牛肉可售。

即便是猪肉,在当时也是人们的一种奢侈食物,一个月难得吃上几回。而广大回民出于宗教信仰,是不吃猪肉的。这样,广州回民们经常是一肉难求,即使有钱也无济于事。

因此,只要有水牛宰杀,回民们往往奔走相告。一位回民厨师阿德发现人们每次宰牛后,肺、肠、肚等常常丢弃,觉得浪费,于是带回家中,别出心裁要创一佳肴。他买回价廉又容易入味的萝卜,配以五香味料慢火煨煮,烂熟后剪碎蘸辣酱吃,赋以美名——“牛杂萝卜”。

这“牛杂萝卜”一出,别说难得油水下肚的回民难挡**,就连广州居民也纷纷仿效,“牛杂萝卜”迅速流传至广东各地,许多客人都是站着吃,由此站着吃牛杂成为了吃牛杂传统的固定模式。

钵仔糕。广东传统小吃之一,首创于广东省台山县,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清朝咸丰间(公元1851—2023年)成书的《台山县志》载:

“钵仔糕,前明士大夫每不远百里,泊船就之。其实,当时驰名者只一家,在华丰迂桥旁,河底有石,沁出清泉,其家适设石上,取以洗糖,澄清去浊,以钵盛而蒸之,非他人所用。”故后人采用钵仔来蒸糕之法一直传下来,成就现在的广东钵仔糕,以至风靡全国,甚至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