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赏析品味口语广告感受吆喝魅力

发布 2019-08-20 07:38:57 阅读 1646

—《吆喝》中的吆喝语言赏析。

河北省沙河市教师进修学校高江海054100

萧乾先生的《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对旧北京街市上叫卖声进行了回忆。写了老北京小贩们用口语在为自己做着宣传广告。其吆喝声涉及行业广,又各具特色,有着独特的语言魅力。

一、声音厚实,词儿朴素。

北京小贩的吆喝词,可谓是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语言毫无修饰,都是因事而吆喝,顺口而来。

如:“馄饨——开锅”。仅四个字,没有一点修饰,吆喝出来之后,使人仿佛看到那冒着热气的锅里,馄饨薄薄的皮,大大的馅,在深夜里吃上一碗很舒服。

蒸儿又炸,油儿又白搭……”吆喝里介绍了制作的过程和方法,蒸了又炸,放的油又多,肯定很香。语言实在,词儿也很朴素。

烤白薯哇,真热乎!”这是典型的大实话。冬天一大早,卖烤白薯的喊一声热乎,能吃又能暖手,真是让人不能不去买上一个。

葫芦——刚蘸的!”是典型的白话,让人想到这葫芦肯定新鲜,一定很甜,很好吃。二、高低有致,粗细交错。

作者说:小贩的吆喝声“得气力足,嗓子脆”。他们的吆喝声有的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

如卖荷叶糕的:“先尖声尖气地喊一声“一包糖来”,然后放低至少八度,来一声“荷叶糕”。”还有卖荞麦皮的。

作者回忆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

这种采用高低粗细交替的吆喝声,不仅引起听者的注意,而且让人感到一种独特语言魅力:既幽默风趣,又招人喜欢,达到了买卖的目的。三、合辙押韵,富有美感。

小贩们走街串巷的叫卖声,有着诗一般的韵律,富有**的美感。如:卖萝卜的吆喝:

“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两个“又”字既连贯,又有乐感。乞丐编快板:

“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没有饽饽赏碗饭。”这里句句押韵,听后不禁令人升起怜悯之情。

总之,从北京这些底层生意人的吆喝声中,我们感受到他们质朴厚道,自得其乐,他们过得有滋有味儿、有腔有调。他们有生意人的本分,懂得做人的根本。他们的吆喝声是我们民族不可多得的一份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