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平面构成的相关基础知识

发布 2019-08-19 15:15:17 阅读 2225

本章要点。

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含义。

掌握学习平面构成的基本方法。

对构成思维形成基本认识。

学习造型形态基础知识。

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是现代形态构成学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而“形态构成学”是一种现代造型艺术学派,它区别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态构成学”主要通过研究艺术造型的内在组织机构及其相应的内在关系,寻求艺术创作中偶然性中的必然成分(如图l一1一1)。可以这样说,构成学的分析方法更加具有自然科学中的理性成分。

当然,我们看到的“形态构成学”也具有它本身的独特性,它是一种依赖于人类观察而得到的视觉体验,所以“形态构成学”研究的展开必须立足于以人为主体的研究方式,这也是本书着重阐述的主要观点之一。

引入了“构成”这一概念,不论我们以平面、色彩、立体等等任何一个角度来论述都必须了解构成对这一学科的意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构成”解释为“形成”和“造成”,也就是包括自然的创造和人为的创造。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中可以进一步理解为对视觉造型要素的提取与重组。这样解释更为简单一些:

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是建立在对周围事物观察、分析、整理、理解、记忆等一系列过程中的,但并不是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得到我们充分的认识,人们往往选择感兴趣的、利于情感宣泄的事物来倾注更为详尽的认知。那么这就是一种提取。而重组就更是一件具有创造性的人类思维活动,在重组活动中常常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首先是模仿,其次是拆解,最后是重构。模仿是人们对已有事物的一种信赖与崇拜;拆解是人们对已有事物组成样式的好奇与不满足;重构是人对新空间的探索,同时重构也是为了消除某种心理上的不平衡而创造出来的新法则,人们可以在创造中得到心理上的平衡与愉悦。以上三者均为人类的创作形式,是很难将其截然分开的。

所以设计中的构成不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它从思维方法到表现都是以自然与生活为依据,只是在创作过程中更强调人类的主观意志,更强调人类对自然世界的影响和作用而已。在其他的科学研究领域我们可以看到从宏观到微观或从微观到宏观的研究方法,已经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研究方法,如物理研究中的分子、质子、中子、电子,生物学中的基因到生物组团等等,都揭示了不同事物构成的神奇之处。所以形态构成学同样也是以分解与重构的原则来研究人们对视觉形态的认识,与之不同的是形态构成的研究范围中加入人的视觉因素,使这种构成产生了更多的人文特征,它是一类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的边缘学科,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艺术形态学多门学科。

形态构成学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产物。

平面构成虽然是形态构成教学的初始阶段,但它介绍的却是形态构成学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不但适用干平面构成,同样也适用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等,本书对平面构成的讲解着重体现在对构成要素的提炼及对构成规律的感性理解与灵活运用上(如图l一1—2)。

作为平面构成,我们给出的研究范围只界定在二维空间中,也就是几何学中的只具有x和y轴空间数量的界面。平面构成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以点、线、面为构成基本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构成的。

规律和基本法则。

对于“平面构成”这种称谓,我们只能够把它理解成为了对设计课程进行阶段性学习的一种分类,在以往的设计课程中,我们习惯将构成课分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个阶段,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也误导了一些学生,使他们错误地认为构成就是平面、色彩、立体的单项训练,从而在以后的设计中不能很好的应用构成学中的有效因素,使构成学成为大学一年级的阶段性课程。其实,在真实的设计中我们很难区分设计因素中哪一个因素是平面构成因素,哪一个是色彩构成因素,哪一个又是立体构成因素。往往设计中的某一因素具有多重作用,最终的一个设计作品也是由多种设计要素共同完成的。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更多的注意学习每一个构成阶段相互联系和共同作用的部分,比如视觉效果、力学、心理或物理学的原理等等,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单项练习。

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平面构成是一门介绍二维空间的构成法则,它从点、线、面基础要素开始,讲解在二维空间的设计构成中的法则与应用。平面构成将构成学中基础概念逐一介绍给学习者,在学习者的思维中首先建立一个构成学的框架。但是平面构成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几个概念,我们只是选择从简单的,但却是有决定性的理论出发来研究平面构成中的一系列问题。

我们可以这样比喻平面构成中的原理就像计算机程序中的源**,它是将学习者引入构成学的阶梯。

平面构成作为设计基础,主要教授学习者如何认识二维空间的事物。这种认识是一种全面的认识过程,它包括观察方式、思维方式、创作方式和校正误区等等。平面构成的最终目的是逐渐培养学习者的创作能力,这其中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想要设计作品,首先要有正确、客观的观察方法,以便发现问题,整体分析和梳理脉络、展开想象。因此,突破一点的观察方式,建立宏观的、全面的观察方法是一切设计活动的关键。我们创造的是全新的设计形象,而绝不是对客观对象的简单复制,所以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去观察世界,并按照心理学的规律总结出创作的内在思想,在此基础上利用形态构成要素去创造设计的表象(如图l一2一l、l一2—2)。

对于客观的观察在设计学习的初始阶段,我们可以通过机械性强化训练将它与直观感受结合起来并形成一种设计习惯,这种习惯的培养不仅仅对于平面构成设计是基本素质,而且对于其他设计的顺利开展也是非常必要的。

虽然在自然界已经有了许许多多的具有美感的形态,但对世界不断的认识与创作本来就是人类发展的动力,所以培养有创新性的思维方式也是平面构成能不断焕发生命力的源泉。对于学习中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其一,学习以往的优秀的平面构成作品,积累有益的设计手法;其二,向大自然学习,突破现有的设计主题,发现新的设计闪光点;其三,借用其他学科先进的研究方法,开辟新的思维领域。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努力,创新思维就会拥有丰润的生长土壤。当然,创新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我们可以在其中体味到快乐与痛苦,所以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学习者最应重视的部分。

从设计开始的那一天起,它就紧密的联系着生活与生产技术,将设计构思表现为设计形象的手段也是技术,技术为个人所掌握就成为技能。对于技术的把握,除正确性之外,还必须考虑使用技术的综合成本。新的技术和新的材料的出现不但可以为我们带来新的创作构思,而且也可以改进原有设计方式,降低成本,因此,不断学习新技术、认识新材料也是发展构成设计的主要途径。

人的思维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它是对外界信息加工创作的过程,思维集中了对以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对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捕捉。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可以提供创新的基础,而想象力与创造力可以将事物不断发展向前。构成的思维同样也是围绕着以上的内容展开的。

按照人类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把它概括成两大类: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都带有鲜明的特点。

总的来讲,直觉思维更接近感性,更接近现实的世界,它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感性习惯,它并没有严格的合理性,可以萌生出丰富多彩的想象力与创作力。而逻辑思维却截然不同,它更多的注重事物的现实和理性,有着严格的构架体系,求证原因与结果的必然性,逻辑思维是人类知识与经验积累的结果。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它们的有机整合才是产生人类灿烂文明的源泉。

在平面构成中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就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平面构成中的组成要素与形式规律是带鲜明的逻辑思维色彩的,它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知识与经验。如果我们的设计仅仅只依靠以上的逻辑因素,那么,我们的设计将会是刻板的、僵化的、没有生气的。

另一方面,我们的直觉引领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但这种联想常常以分散的点状出现,如果没有相应的规律加以组织,那么,联想的内容也很难组织成为一幅完整的设计。虽然平面构成对于设计本身已经是一种规律性的提炼,但如果想要充分的理解掌握平面构成,那也必须从理解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相互作用开始(如图l一3—1 ~ l一3—3)。

形态,一般是指事物的形状与表现。形态既是外部的表现,同时也是内在结构的表现形式。在设计中我们把形态分为三大部分:概念形态、现实形态和抽象形态。

通常将空间所规定的形态归结为概念形态。它由两个要素构成:一是质的方面,有点、线、面、体之分;二是量的方面,有大小、宽窄之别。

它不能被直接感知,在设计过程中如果想使这种形态被感知的话,我们可以通过纯粹形态来体现。

形态中还包括现实形态。现实形态是实际存在的形态,是一个十分庞大的体系,但总的来说它包括自然形态和人为形态。这部分内容较为直观,所以较为容易理解,不论是自然的花草树木还是人为的汽车楼房都属于这一范畴。

从以上的分类中还可以派生出另外一种形态概念——抽象形态。所谓抽象,原是指抽取并掌握事物及其表象的最基础、最本质的组成部分或性质的一种理性活动。抽象形态有两种类型:

一是现实形态抽象后的再现形态,这部分形态往往是单纯的几何形态;二是概念形态的直观化,即纯粹形态。

在平面构成设计中我们会大量的运用抽象形态。在以上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抽象形态联系到形态中的其他两个组成部分,所以在使用抽象形态之前充分地认识理解形态的构成是必要的。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人类了简单的模仿,更多的是在充分认识事物属性以后其进行加工和创新。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可以常常看人类的这种特殊的能力,比如:2~3岁的儿童在熟悉认识自己的父母以后会在纸上画出简单的图形代表爸或妈妈。

虽然图面上的图形与父母的真实相貌相很远,但是这表明儿童在这一时期已经具备的一定抽象能力。我们还可以惊喜地发现,儿童在这一时期的抽象能力是非常具有创作力的,它不但可以在较为突出的特征描述上具有夸张的表现力,而且他们对父母神态的把握也有着惊人的领悟力。当然,我们不可以把这种抽象能力简单地认为仅仅是这一时期的行为能力,这种抽象能力是人类认识和掌握复杂世界的开始。

这一过程很像一个螺旋上升的曲线,它的每一层认识过程都有一个较为完整的结构,不断循环着:发现——观察——思考一一总结——概括,进而将这一阶段的认识成果插接到新的认识过程中。构成同样也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提炼,但构成并不是完全抽象的。

我们这里的抽象可以从两方面解释:一是指从诸多事物中舍弃个性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性的属性;二是不能具体体验到的,笼统的。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平面构成表达与承载的并不完全是这种概念,平面构成只是利用了抽象作为研究形态组成的方法,并没有放弃平面形态所要表达的情绪与个性,平面构成是充满创造力、具有丰富内涵的。

让我们回顾艺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人类的艺术总是徘徊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比如像明代家具的清新婉约、清代家具的华丽妖娆。其中,我们会发现这种具象与抽象的变化多是相互交替的(如图l一4—1),这两种表现方法都在交替中不断总结与进步。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正确地看待抽象形体对平面构成的作用,养成用分解整合的观点来观察、认识和创造形态,在平面设计中我们同样要追求达意。当然我们在学习平面构成之初根据课程的需要,我们可以有针对性进行一些规律性的训练,其间我们会为了实现某种视觉效果而大量采用抽象的形态,但这并不是我们学习平面构成的目的,也不是平面构成的全部内容。我们要充分了解抽象仅仅是一种认识方法,它有利也有弊,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学习理解形态构成的内在联系(如图1—4—2)。

观察事物了解信息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步,在以往的经验中我们常常强调被观察事物的主体特征对我们的作用,就像我们看见阳光下的花朵是红色,我们就将红色与花朵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当再次提到花朵的时候,在我们的脑海里就会反映出与红色相关的视觉图形。如果这种观察方法是我们常见的一种观察方式的话,那么,只能说这是一种初级观察方式。人类之所以能够不局限于自然界所现有的事物而进行创新,就决定了人们在观察过程中充满了主观意识。

第一章半导体基础知识

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重点讲述半导体器件的结构原理 外特性 主要参数及其物理意义,工作状态或工作区的分析。首先介绍构成pn结的半导体材料 pn结的形成及其特点。其后介绍二极管 稳压管的伏安特性 电路模型和主要参数以及应用举例。然后介绍两种三极管 bjt和fet 的结构原理 伏安特性 主要参数以及工作区的...

电工手册第一章电工基础知识

第1章电工基础知识 1.1基本概念。1.1.1常用名词定义。电流。导体内的自由电子或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有规律的流动叫做电流。人们规定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正方向。电流用字母i表示,单位为a。电流强度。衡量电流强弱的物理量。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截面积的电量即为电流强度,用字母i表示,习惯上简称为电...

第一章电气防火安全基础知识

一 填空。1 发生触电的情况分为和三类方式。2 电气连接点接触电阻大的原因有 和 3 电对人体伤害的种类一般可分为 和 两种类型。4 成年男性对于工频电的平均感知电流的有效值约为毫安。5 成年女性对于工频电的平均感知电流的有效值约为 毫安。6 一般男性摆脱电流的平均值为毫安,女性平均约为 毫安。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