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我都懂,但为什么就是改不了坏习惯

发布 2019-07-31 18:12:17 阅读 9159

当我开始想这个问题的时候,不是因为我没有习惯,而是因为目前的一些习惯让我非常不满意,我的房间乱七八糟,我的作息时间混乱,我的工作总是不受我掌控,我慌忙于应付太多随机的紧迫的紧张的事务中,我仿佛被卷入一个巨大的漩涡,慢慢地被吞没。我大声呼唤!不!

我要挣脱,我要上岸,我要自由。

是的,我开始烦恼这些习惯带给我的感觉,甚至于我都不相信这是我自己的所作所为,甚至于我厌恶我自己。是的,积极向上的“自我完善”的趋力,让我觉得无法再容忍下去。可以确切的说我已经拥有强烈地要改变的愿望,我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我要改变!

对,强烈地要改变的愿望是第一步。

这一步告诉我们,好习惯与坏习惯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好坏取决于自己满意与否,而最重要的是我想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我想看到更好的自己!

但是,怎么改变呢?

我有一腔热血,我有百丈豪情,我有强烈愿望,但我不知道我要做什么?是的,我有了态度,下一步我要有目标。不,你明明有自己的目标,不是上面说的成为生活的主人,看到更好的自己吗?

这个目标那么大,以至于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它对我并没有很多帮助,只是在说出我的渴望。

因此我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具体化我的目标,我要让目标告诉我实际到每周每天每刻我具体要做哪些事情。

的确不是说说这么简单。给我一个空闲的时间,我来好好思考下自己,我想过的生活是什么样?我想身体健康,我想积极阳光,我想看遍世界,我想英语很好等等,我想要的很多,但是这样的目标同样让我很迷茫。

时间管理中对于目标,有个smart原则,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衡量的、可达到的、与其他目标相关联的,有时间限制的。例如我想英语很好,那么首先我对“好”进行定义。达到多少个单词,达到什么样的交流水平,或者考取什么样的证书。

那么分解到每天,我可能会定义为背诵一篇英语文章。看遍世界的目标可分解为列一个目的地的名单,每年去几个地方,然后每完成一个就在后面打钩。想让自己积极阳光可以定义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从容应对,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乐观开心,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分解到每天则是找到1件今天你认为开心的事情,至少做1-2件帮助别人的事情,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自我调节。

身体健康的目标则可以分解为每天跑步30分钟,做仰卧起坐4组,每组8个;还有每天地早餐要有2个鸡蛋,1杯牛奶等等。

一个个小的可以执行的目标会给你做指引,同时让自己能够及**估。在做完一件事情之后就在后面打钩会让你有成就感,能够评估的时候会让你知道你到底已经走了多少。曾经有一个很流行的故事则是日本马拉松选手某某,在夺冠之后被采访,他说我每次都会在路途中设立一些点作为小的目标,跑步的时候我脑海中想的就是怎么到下一个小目标的点,这样不知不觉就到达了终点。

目标中的可衡量也是在发挥这个作用。

尝试具体化我的目标,我突然发现我已经拥有了一份计划。这个计划指导着我,同时也会给我完成小目标的奖励或者未完成的惩罚。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到心理学中行为主义者的理论。斯金纳认为行为的习得要依靠强化,在某个行为出现的时候进行奖励,则会增加该行为的出现频率。如果我完成了计划中某个事项,我可以买给自己曾经一直动心但是未有机会买的东西,我可以让自己去一趟一直想去的游乐场,可以奖励自己一杯牛奶,也可以晚上去吃我一直想吃的东西。

其实,对我来说结果的改变就已经足以让我感觉舒服,奖励则会让我更有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更愿意去做更多的好习惯。那么如果没有完成计划呢?对自己一点小小的惩罚也是必要的,惩罚自己吃很平常的东西,不给自己买衣服等等,都可以给自己更多的警告。

好了,那么第三步已经露出水面,那就是及**估和奖惩。

说到这里就说完了吗?按道理来说,一个行为习惯通过态度、认识和行为三个方面改造,已经可以塑造出来了,但我好像总会在某一环出问题,要么过两天不想改变习惯了,真累,就这样吧,要么出来临时的事情打乱了节奏,本来我是要出去跑步的啊,但是来了个**临时有事,我忙着忙着已经很晚了啊。要么目标做出来了计划迟迟得不到执行,看这是我的计划,我写得很好吧,那时我很有激情,但我就第一天打了一个钩,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反正是我自己制定的计划,又不是在公司会被领导骂,耽误公司业绩。

事实上最最关键的部分也在于这儿,如何有效执行我的计划?空想家和实干家的区别就是一个只是在纸上或者嘴上,鲜有行动,而另一个想好之后就开始做。just do it 付诸行动!

一切的意愿、目标和计划,没有行动什么也不是!这也是许多公司都强调执行力的原因,完美的战略没有好的执行等于零,而一个不完美的战略有好的执行一定会远远大于零。实际去做,习惯才有了第一次地改变。

有的心理学家说,习惯的养成最少要21天,还有的说平均66天才可以形成,还有说三个月才能到达稳定的状态。不论多少天,看了这些我知道,习惯养成不是一早一夕的,无意识地重复某种行为动作是因为该行为已经内化进入自动化运作模式,需要时间去重复训练。

总结下,现在就做!重复去做!坚持去做!这就是第四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拖延症和懒惰是行动的敌人。懒惰可以是一种安于现状地妥协,也可以是身体原因地不济,不论哪种原因都不可饶恕,懒惰是没有好积极的态度,常常是越是懒惰越是出现消极的结果,越是没有信心越是懒惰,恶性循环让懒惰的人心安理得。自卑、怯懦缠绕自己,或是出于维护自尊的需要,诬陷、嫉妒,排挤等等一起涌来。

懒惰不是一个自嘲的理由,它带有深深地羞耻!还有拖延症,有的拖延症是因为懒惰,而有的则不是。不知从**着手,准备不充分,时间安排不合理等等都可能。

具体不再赘述。

坚持的路上太多的荆棘,是的,我们还需要一些东西,让这一切都更加有效。我们都是生活在某种环境中的,在家里有父母亲人,在学校有同学老师,在公司有同事领导,在社会上有客户朋友等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人都是受社会影响的,在环境中会通过观察行为者而学习某种行为。

他做了一个实验,给两个房间中的少年看影片,一个是暴力电影,一个是平静电影,看暴力电影的少年更容易发生暴力行为。试想在大学宿舍有四名同学,三个人都在学习,另外一个也更有可能受到环境感染而学习。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环境和榜样的作用。

家庭里的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生活的好榜样,要想让孩子起床叠被,自己要首先要求自己起床叠被,要想让孩子书桌整齐,自己要首先做到桌子整齐。身教的力量无形而强大,比说一百遍训一百遍来得更加汹涌。在这里往往很多父母,忽视自己的带头作用,一味地要求孩子,自己在呼啦啦打麻将的同时,给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考上北大清华,孩子能听得进去吗?

同样我想要养成好习惯,当然要和好习惯的人在一起。有人说你的高度取决于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所谓圈子的重要性也在于此。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你无形中给也会变得优秀。

所以寻找优秀的人,向他们学习,寻找积极向上的环境,让氛围感染你,有意识地去引导自己将事半功倍。

榜样和环境也好,具体可执行的计划也好,坚持到底的毅力也好,勤于自律的勇气也好,我想只要是现实生活就允许有延迟、错误或者失败,行为习惯是自动化地行为惯性,但本身并不是那么固定和僵硬,不是完美铁律。每天运动的计划也允许某一天因事没有运动,出差在外早餐确实吃不上牛奶这些突发情况都有可能发生,耽误了计划的切实执行,这并不代表计划的失败。偶然地突发地情况应该被允许存在,但也仅仅是偶然发生,保持计划的常态才是最重要的。

人不是上紧了发条的钟表,每时每刻都在勤勉地工作,人需要工作与休闲的平衡,作为学生则是学习与休闲的平衡。所以好习惯的对立面不是休闲,事实上我需要在每天的某个时刻或者一周的某天进行放松,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

这应该是两个小提示:休闲和小意外。

最后的最后,引用人本主义的说法,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有好的习惯,我享受它带给我的愉悦,我被坏习惯牵着鼻子走,我承担它带给我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