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与权力读《浪潮》有感

发布 2019-06-26 19:37:57 阅读 7350

话语与权力。

—观电影《浪潮》有感。

一个小小的高中生集体,一群渴望自由的青年,在文格尔老师的一个无意号召下,一个“极权国家”慢慢上演。蒂姆吞枪自杀的时候,我好像看到了另一个尼尔。电影《死亡诗社》中的尼尔在自我道路的选择上迷失了自我。

前进还是后退,奋争还是妥协,这对于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年来讲,是难以抉择的。

法国哲学家福柯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话语即权力。这句话隐含一种前提假设:

话语是一种资源,所以掌握话语这种资源的人,也就拥有了一种权力,即话语权。影片中的文格尔老师是具有一定话语权的人物。他作为“**政治”授课班的老师,心血来潮地想要让学生们体验一下真正的**统治,于是“浪潮”诞生了。

在“浪潮”活动一步步壮大的过程中,文格尔老师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他要求学生必须严肃地尊称自己为“文格尔先生”,要求学生们统一服装,他让学生们集体踏步,体会集体的力量。这种话语的力量让他在学生中间有了一定的权力,并且他自己也沉浸在这种强大权力的满足欲中。

话语权带来的成就感让这位本该指引学生认清自我道路的老师也迷失了方向。

电影中的学生是处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他们缺乏理想追求,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目标,缺乏归属感。文格尔老师并没有给他的学生**,是“浪潮”一步步把学生带入集体主义的圈子。在浪潮席卷开去的前期,文格尔先生给学生们上了重要的三课:

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行动铸造力量。这些都成了浪潮狂热化的导火线,学生在这过程中一步步被**。电影《23分钟的奇迹》是非常厉害的**案例,最后的老爷爷说“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心,在特定的环境下都是很容易被操控的”。

在“浪潮”这个特殊的大背景下,娱乐至死的学生们像是被操控一样,在集体同化中他们慢慢失去了自我意识。

浪潮”组织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是制造话语的重要组织,另一方面,话语“威权”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浪潮”组织的保障。“浪潮”对很多的人来说就像是一个集体主义的归属。他们在这里享受到以前从来没有的“待遇”。

那些被动、不善思考、缺乏归属感、渴望爱和关注的人,如马尔科和蒂姆,非常愿意主动融入其中。蒂姆烧掉所有品牌衣服,他将集体跟自我等同起来。在生活中,他缺少最基本的关爱(经常被小混混欺辱),父母对他的行为也不理解。

而在浪潮中,他有了一种被保护的感觉,成员之间互相信任,他能找到一点点属于他的自尊。他说“浪潮是我的全部”,所以影片最后蒂姆自杀也就不难理解了。放大到整个社会,蒂姆是一个边缘人物,遭受着社会的不公,个人权益无法伸张,缺乏爱与关心,最终还是摆脱不了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同时,“浪潮”又成了成员行使“威权”的保障。有些学生自发占据了学校的某运动场地,不准非“浪潮”成员进入。学校门口也有学生要求必须做浪潮手势才能入内。

在这种威权下,自我意识是被排除在外的。“浪潮”不但为其自身所制造的话语制定规则,而且通过运用各种限制行为对其他话语施加压力,以压制、削弱、甚至完全消弭其他话语的力量。

浪潮”是如此富有魅力的一个组织,文格尔老师曾因自己与妻子间悬殊的学历差距而自卑,然而在 “浪潮”中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拥有话语就拥有了一定的权力,这种“威权”让他乐在其中。其实,浪潮使他们有机会发声,但都是为浪潮而发声。浪潮给了他们一定的权力,但都是为了维护浪潮的权力。

到头来,不是他们选择了浪潮,而是浪潮选择了他们。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读 爱心与教育 有感。有人说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交到了一个好朋友 近日,我拜读了李镇西教授的 爱心与教育 顿觉受益匪浅。这是一本成功的 实例教育学 李镇西教授对 逆境 学生的关怀,对 后进 学生的转化,对 优秀 学生的培养,对 心理 教育的尝试,无不渗透着智慧的光芒,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一读。书中的一...

读《诚信与守法》有感四 3 班

作者 崇仁二小四 3 班章雯菲。指导老师 许永盛。小时候,我一直拿诚信当儿戏,经常对父母撒谎,有时候气的他们张嘴就教育我,我却屡教不改,反而越来越严重。直到有一天,我阅读了 诚信与守法 这本书,我才改变了对 诚信 的看法。诚信与守法 记录着不少关于诚信的故事,看了这些故事后,我知道了 诚信 是世界上...

感悟生命,升华心灵读《老人与海》有感

感悟生命,升华心灵 读 老人与海 有感。七年 4 班何镁诗。老人与海 50年代就被介绍到中国来了,中国的读者对于海明威以及 老人与海 都不陌生。老人与海 的素材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老人独自在海上打鱼。他钓到了一条大鱼,把鱼头和上半身绑在船上,但是他遇上了鲨鱼,老人使出了浑身解数和鲨鱼搏斗,鲨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