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论的两个教条》读书报告

发布 2019-06-23 14:08:17 阅读 3825

1.简介。

奎因是一位生长在美国的分析哲学家,他受美国哲学与文化的熏陶,他的哲学理论带有浓厚的美国色彩。奎因早年受教于怀特海、刘易斯等名师门下,后来又受罗素哲学与逻辑思想的深刻影响。他还曾与维也纳学派主要成员有过密切接触,深受卡尔纳普逻辑思想的影响。

由于以上种种经历,奎因在2023年发表的著名**《经验论的两个教条》能够“对逻辑经验主义进行最根本、最尖锐、最内行的批判”

2.论证思路。

所谓的两个教条是: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截然二分和还原论,奎因在**开头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他这篇**所要进行的工作,即:“我将要论证:

这两个教条都是没有根据的”并且指出“抛弃它们的一个后果是模糊了思辨形而上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假定分界线。另一个后果就是转向实用主义”。奎因先是对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截然二分进行批判,继而对还原论进行批判。

最后提出整体主义知识论(逻辑实用主义)以代替被驳倒的逻辑实证主义的知识论。以下是奎因的论证过程:

3.论证过程。

奎因首先考察了历史上对于分析命题的定义,把落脚点放在康德对于分析命题的定义,康德认为分析陈述不过是把主词概念中已经包含的东西归属于主词。奎因把康德的定义重新加以表述使之便于进一步讨论“如果一个陈述的真以意义为根据而不依赖于事实,它便是分析的”,他认为康德对于分析命题的定义预先假定了“意义”的概念。循此思路奎因对“意义”进行了一番**,首先经过弗雷格与罗素的工作,我们知道“意义”不同于“指称”,因而就不能简单地将“意义”等同于它所指的对象。

接着奎因讨论了现代的内涵和意义理论与亚里士多德本质论之间的关系。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事物有本质,当这个本质与语言结合时便产生了意义。但是在现代意义理论看来,本质的东西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因而语言的意义也就成为一种隐晦的中介物了,奎因认为应当予以抛弃。

抛弃了“意义”之后,奎因认为“只有语言形成的同义性和陈述的分析性才是意义理论要加以**的首要问题”

紧接着“意义”的**,奎因开始了对语言同义性已经陈述分析性的**。他把分析命题分为两种:一类是逻辑地真的陈述,例如:

<1>没有一个未婚男子是已婚的。这种命题的特点是“它是真的,并且在给予它除逻辑常词以为的成分以一切不同的解释的情况下,它也仍然是真的”。另一类是可以通过同义性转化为逻辑真命题,例如<2>没有一个单身汉是已婚的。

奎因认为第一类的逻辑地真陈述并没有什么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第二类陈述。人们可以通过词典、解释、保真互换等方式依靠同义性而将第二类命题转化为第一类陈述。。他首先反驳了定义的三种方式:

词典定义,例如人们可以按照词典将“未婚男人”定义为“单身汉”,那么二者的同义性便得到了说明。解释的方法,例如在一定语境下将“未婚男人”解释为“单身汉”,进而阐明二者的同义性。约定的方法,例如人们出于简便的目的创造力“单身汉”这个词来代替“未婚男人”,这样二者的同义性就可被理解了。

但是奎因认为前两种定义的方式都是不成立的。首先,词典定义的根据是词典,而词典的编纂者又是经验科学家,他把“未婚男人”定义为“单身汉”的根据是他认为在人们的使用中,二者是同义的。也就是说词典是报道先已存在的同义性,当然不能作为同义性的根据。

其次,解释虽然并不是报道先已存在的同义性,但是它在仍然是在特优语境以其先已存在的同义性为根据的,所以解释的方法也不能作为同义性的根据。对于第三种定义的方法,奎因认为它真正创造了同义性,但是这种定义方式是在极少情况下的,不能作为现实中大量同义性的根据。经过了上述的论证,奎因指出“定义这个概念并不掌握同义性和分析性的关键,那么就让我们进一步**同义性,而把定义撇开”。

奎因发现人们还可以根据“保真替换”来说明同义性(奎因强调这里的同义性是指认识论上的同义性)的概念,保真替换是指如果两个语言形式可以实现在一切语境下互相替换并且陈述的真值不变,那么这两个语言形式就是可以保真替换的。可以保真替换的两个语言形式就具有同义性的关系,这样同义性的概念也就得到了说明。但是奎因接下去的论证在于说明此路仍然不通,他首先指出同义词“单身汉”与“未婚男子”并不是在一切场合下都能够保真互换,例如:

“未婚男子有四个字”为真,若是用“单身汉”代替“未婚男子”则为假。为了更进一步论证,我们可借助于“语词”的概念,撇开语词内部的替换。其次奎因根据以下三个例子分别从两个角度论证此路不通:

<3>所有并且只有单身汉是未婚男子;<4>必然地所有并只有单身汉是单身汉;<5>必然地所有并只有单身汉是未婚男子。首先奎因从内涵性语言角度论证,人们可以有以下的论证方式:说“单身汉”与“未婚男子”是同义词就等于是说<3>是分析的,<4>显然是真的,如果“单身汉”与“未婚男子”可以保真互换那么<5>也应是真的,说<5>是真的也就是说<3>是分析的,这样就证明了<3>的分析性进而说明了“单身汉”与“未婚男子”的同义性关系。

但是奎因指出,以上的论证预设了分析性的概念,假如我们理解<4><5>中的“必然”一词,我们也就理解了分析的概念,“那么我们现在这么费力地去**的是什么呢?”其次奎因从外延性语言论证,虽然在外延上一致的两个谓词都是可以保真互换的,但是它们的保真互的根据不是依赖于意义而是偶然的同义(例如“有心脏的动物”和“有肾脏的动物”可以保真互换,但是他们只是偶然的同义,而不是根据他们的意义同义的)因而“单身汉”与“未婚男人”可以保真互换只是向我们保证<3>是真的,并不能得出二者是同义词的结论。 最后奎因得出结论,依靠保真互换对同义性进行说明的道路也是行不通的。

奎因接着抛开同义性问题,而在次着手**分析性的问题。有些人认为: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之所以不能完全区分是因为自然语言含混造成的,我们可以通过创造一种精确的人工语言进而给分析的概念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按照人工语言,对分析命题有以下两种定义的方式:a“一个陈述s对于语言l是分析的,当且仅当……”b “如果一个陈述按照语义规则是真的,它就是分析的”。奎因认为这两种定义方式都是预设了分析概念或不明确的,首先a定义是在我们理解分析的概念的前提下才有效,其次b定义中虽然没有预设分析的概念,但是却包含了“语义规则”这一不明确的概念。

因而通过理想语言的语义规则来拯救分析性命题的想法再次破灭。

奎因在经过以上的种种论证之后提出结论“分析陈述和综合陈述之间的分界线根本一直没画出来。认为这样一条界线可画,这是经验论者的一个非经验的教条,一个形而上学的信条。”奎因完成了第一个教条的批判使得思辨形而上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界限模糊了。

紧接着奎因又对还原论进行批判,他首先是考察了历史上的各种还原论的主张,并认为还原论的发展经历了“语词”的还原、“陈述句”的还原,而他要论证的是“即使以陈述为单位,我们也已经把我们的格子画得太细了。具有经验意义的是整个科学”。“语词”的还原已经被“陈述句”的还原所推翻,所以就没必要论证它的不合理性。

至于“陈述句”的还原奎因认为,如果可行,那么持这些主张的人给自己提出了一个任务“详细地规定一种感觉材料语言,并指出怎样把有意义的话语的其他部分逐句地翻译为感觉材料语言”。卡尔纳普虽然着手这一计划,但是奎因认为他的这个计划“不仅是由于其计划之粗略,还由于原则上的缺陷”。卡尔纳普的方法是认为“性质q是在点-瞬间x;y;z;t”但是他并没有说明“是在”这个连接词的确切意思,这是原则上的缺陷。

因而他的计划也就不成功,所以“陈述句”的还原论依然是无根据的。

4.两个教条的关系及实用主义立场。

奎因在这样论证之后提出了第一教条与第二教条的内部联系,只要认为每一个有意义的陈述是可还原的,那么就有可能存在这么一种情况,即不管发生什么,有一类句子都被确定为真,这一类句子就是分析陈述。如果不对第二教条进行批判,人们就可以根据还原论给分析命题下一个定义。所以批判第二教条是批判第一教条的继续,只有驳倒第二教条才能真正驳倒第一教条。

经过了第一教条与第二教条的批判,奎因推翻了逻辑实证主义,并提出整体主义知识论以代替还原论。“我们所谓的知识或信念的整体,从地理和历史的最偶然的事物到原子物理甚至纯数学和逻辑的最深刻规律,是一个人工织造物“。在这个知识场内没有什么是免于修改的,出于实用的目的甚至处于中心地位的数学和逻辑也可以修改以适应顽强的经验,这便是奎因的逻辑实用主义的主张。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两个认识误区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一直受着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进展缓慢。近年来,在 的大力倡导 的广泛传播和一些机构持之以恒的推动下,人们对安全文化的态度已经由一开始的不承认不支持,到现在的能理解可接受。一些先行的企业还打破成规,他们以自己过去的实践为基础,通过借鉴与创新去进行有效的探索,创出各有特色的企业安全文化模式,...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两个认识误区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一直受着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进展缓慢。近年来,在 的大力倡导 的广泛传播和一些机构持之以恒的推动下,人们对安全文化的态度已经由一开始的不承认不支持,到现在的能理解可接受。一些先行的企业还打破成规,他们以自己过去的实践为基础,通过借鉴与创新去进行有效的探索,创出各有特色的企业安全文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