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辞鉴赏步骤

发布 2019-06-17 00:02:37 阅读 9702

古诗鉴赏答题病例分析及复习策略。

从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的诗歌鉴赏题来看,题目的难度并不大,但答题失误却屡屡发生,得分情况很不理想。除了考生不能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鉴赏的内容外,还存在答题的形式不规范等问题。在诗歌鉴赏训练中,认真分析各种答题失误,诊断**,明确问题之所在,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下面以2023年高考湖北卷试题的答题失误为例,对诗歌鉴赏中的几种常见**作简要分析。

【题目】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解题指导】“怎样融情于景”,关键是“怎样”二字。此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首先要滤出其中的“景”——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再体悟其中的情。诗题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其中蕴含的“友情”自不必说;末句借宫前流水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则需认真体味。

【答案】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 ,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病例1】暮春时节,树木苍翠,红花点点。宫前流水无声无息,大好年华悄然而逝,世间沧桑令人感叹。

【病例分析】鉴赏离不开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鉴赏,因此诗歌鉴赏往往有串译一下诗歌的必要。但是这种串译只是鉴赏诗歌的前提,而不是鉴赏诗歌本身。这个回答,只是对诗句作简单的翻译,没有根据题干的要求作答,显然不符合解答鉴赏题的要求,“以译代析”的结果是没有赏析。

在解答高考古诗鉴赏题时,没有必要对原文作过多的翻译,如果非要作一点翻译,也必须围绕鉴赏来进行,翻译关键的词句,并把翻译的内容融入到自己的鉴赏语言之中,否则就会言不及义,还会浪费宝贵的考试时间。

【**之一】以译代析,没有鉴赏。

【病例2】这首诗融情于景,表现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伤感情怀和对人生的感慨。

【病例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依据这一要求,应该回答的是“怎样融情于景”,而不是“这首诗融情于景,表现了……”怎样融情于景”也就是作者描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两者又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考试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可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部分,此题既有对内容的考查,也有对属于形式部分中的关于表达技巧鉴赏能力的考查。但是,有的学生或者疏于审题,或者根本不明题意,或者明确了题意但不知从何说起,故而出现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问答方式:

(问)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答)这首诗融情于景。

【**之二】南辕北辙,答非所问。

【病例3】作者用一种暗淡、伤感的景色描写出送别友人时的画面,抒发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世间沧桑的感慨。

【病例分析】不少学生不懂得在诗歌鉴赏时必须抓住诗歌的具体内容去分析,在回答“怎样融情于景”时,只用“暗淡的景色”、“伤感的景象”这类抽象的话代替了对“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一系列鲜明意象的分析。由于过于笼统,显得十分空洞。这种答案往往大而不当,不着边际,失分严重,但又是诗歌鉴赏中最常见的毛病,所以也是最主要的失分原因。

【**之三】笼而统之,空泛无物。

【病例4】作者通过对“绿暗”、“红稀”、“暮云”等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自己的苦闷与伤感。

【病例分析】这首诗出现了一连串的意象,作者是在用这“一连串的意象”表现“古今情”,亦即友情、世情。各个意象所表现的感情是各有侧重的,使用的技巧也是彼此有别的。“绿暗”、“红稀”、“暮云”等主要烘托一种送别时的伤感氛围,突出的是“友情”;而“宫前水”则采用“比”的手法,突出的是“世情”。

对于这些不同之处,答题时应予以充分注意,不能只看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面。以偏概全,肯定会失分。

【**之四】只抓一点,不及其余。

【病例5】作者借物抒情,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景物无情人有情的情感。

【病例分析】这份答案表面上似乎已经把几个意象一网打尽,无一遗漏。按说该无可厚非了,其实不然。“人有情”,是一种什么情?

很显然,这个答案没有把“情”的内涵说透。这里只是将意象当作一个个例子,用来证明自己的某些观点,缺少结合诗句本身进行分析,观点与例子之间只是一种水与油的关系,观点脱离诗句本身,诗句成了观点的外衣,停留在“观点”加“例子”的层面上,不能体现诗句蕴含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没有分析出“意象”的寓意。这种浮在表面,落不到实处的“赏析”,显然违背了诗歌鉴赏的规律,也是诗歌鉴赏严重失分的一个原因。

【**之五】浮光掠影,缺乏分析。

【病例6】这首诗以流水为喻,表现了时光易逝、人生如梦的感慨,抒发了自己郁郁不得志,想建功立业但报国无门的苦闷心情。

【病例分析】在阅读学生的诗歌鉴赏答卷时,常常会读到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答案,这和一些同学在答题时不顾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妄加揣测大有关系。有的同学总是带着有色眼镜读诗,不论是一首表现什么内容和感情的诗,也不论题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都喜欢从政治角度切入,绞尽脑汁地去从字缝里发掘诗的所谓政治意义,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如上例,考生由“宫前水”想到“不得志”、“建功立业”、“报国无门”就是在凭自己的想象随意作答。

其原因是把自己想到的名词术语当作****,盲目照搬,乱贴标签,而不认真揣摩品味诗句本身所表达的情感态度,结果和诗意风马牛不相及。高三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训练以后,大都已具备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但由于阅历浅、积累少、认知不深,常常套搬一些鉴赏诗歌的名词术语。如鉴赏山水田园诗时就用“隐逸”、“闲适”、“热爱自然”等;鉴赏边塞诗则用“报效祖国”、“思乡怀远”等;鉴赏咏史诗就认为是“借古讽今,抒发历史沧桑感”;诗词中若有花落飘零之景,就认为是“伤春惜时”;若作者是杜甫、白居易,则主题多是忧国忧民;作者是李清照、柳永,则内容离不了离愁别恨……这种推测,虽然在某些时候会侥幸“命中”一部分答案,但如果不结合诗人的生平、思想、艺术风格,尤其是作品本身进行理解判断、分析综合,答案往往是千人一面。

鉴赏格式化必然导致答案生硬,失分严重在所难免。

【**之六】无中生有,盲目套用。

【学生优秀答卷】例1:这首诗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情,对时光难在的感慨。诗人融情于景,将“古今情”融入到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感伤画面之中,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例2:诗人借助“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构成一种伤感的景象和氛围,含蓄地表达了深厚的友情以及对世事的感慨,寓“古今情”于形象的景物描写之中,情景交融。

那么,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如何突破古诗词曲鉴赏这个影响高考得分的瓶颈呢?笔者以为,下面几点值得重视。

1、立足课内,巩固知识,学会迁移。古代诗歌鉴赏的四项内容中,所谓形象,是指诗歌所描绘的、融入了诗人情感的人、景、物,也包括抒情主人公自己,此外还应包括诗歌所借助的特定意象。所谓语言,是指诗歌语言运用上的特色,包括炼字炼句和音韵节奏等方面的匠心独运之处。

所谓表达技巧,那就包罗万象了,是指诗歌种种表现手法的运用之妙。此外,还有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别、赏析和评说。这四个方面既涉及古代诗歌的一般知识,也涉及运用这些知识进行鉴赏的能力,而这些知识和能力的获得离不开课内所学。

比如情与景、动与静、虚与实、抑与扬等等,再比如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赏析以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评价,这些都在课内所学诗歌中见识过。因此,首先应学会怎样正确鉴赏课内文本,要反复吟咏品味,研习领会,写几篇像样的鉴赏文字,在此基础上再向课外拓展,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2、理解作品,解读内蕴,确切表达。认知理解古代诗歌的字面意义是最起码的能力,否则鉴赏也就无从谈起。不少考生就是在“读懂”这一关上马失前蹄,对诗歌的字面意思还不甚了了就匆忙下笔,结果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当然,仅仅读懂字面意思是永远不够的,还必须确切地解读作品内蕴。鉴赏与创作是一个反向的过程。诗歌创作的过程是先有诗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然后发而为文辞;鉴赏过程则是先阅读文辞,体会、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像沿着河流上溯源头,无论怎样幽深隐微,总可以探求个清楚明白。

这就是所谓的“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

例如,2023年高考全国卷(2)古诗鉴赏题,材料是白居易的诗《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试题为:①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怎样的心情。②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关于第①问,考生一般能够感知作者羁旅思家的孤寂之情,却未必能看出其中的细节描写和衬托笔法;第②问,考生答出“语言通俗质朴”的特点也不难,而用说家里人想念自己来表达自己的“思家”之情,在质朴平直之中增添了几分曲折,却不是所有考生都能够解读得出来的。

再如,2023年高考北京卷古诗鉴赏题,材料是陶渊明的诗《移居(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试题为: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陶渊明表现田园生活之乐的诗歌很多,而且所表现的乐趣也是多方面的,试题要求“具体说明”这首诗“表现了什么乐趣”,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陶渊明的诗,有的表现弃官归隐的山水自然之趣,有的表现邀人共饮的率真旷达之趣,有的表现山野采菊的悠然闲适之趣,有的表现稼穑劳作的愉快满足之趣,等等。那么,这首诗表现的是哪方面的乐趣呢?

仔细分析“过门更相呼”以下六句可以看出,诗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这就是本诗所表达的内蕴。如果笼而统之地回答表现了归隐田园之后的悠闲愉悦之类,就还没有真正懂得这首诗的内涵。

至于第二问,我们都知道,陶诗多用白描手法,平平地叙述,淡淡地描写,明白如话,很少奇突警句和华丽词藻,却显得精炼省净而富于形象性,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这首诗正是通过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来表达情感的。因此,写出“白描”才算理解了本诗的艺术特色,才符合题目的要求。所谓解读内蕴就是这样,鉴赏也因此分出高下。

那么,如何解读作品的内蕴呢?

(1)借助联想想象,捕捉形象画面。诗人的情感是借助于形象表现的,没有意象和意象组合构成的意境也就无所谓诗歌了。因此,鉴赏诗歌就要从意象入手,进入诗歌的审美境界。

我国古代诗歌长期以来有许多具有特定内涵的意象积淀下来,对此应该熟悉并领会。古代诗歌还讲究“诗情画意”,我们也应该在头脑中再现画面并玩味赏析,这是鉴赏诗歌的必由之路。比如,上文中分析的2023年高考湖北卷试题就是如此。

(2)揣摩思想内容,体悟情感内涵。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情感是诗的内涵。所谓“诗言志”,“志”即思想感情。

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极具特色的表现手法就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因此,能够揣摩体悟思想情感内涵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诗歌。例如《暮春浐水送别》中的“古今情”到底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

这是回答问题时必须弄明白的。

(3)品味语言特色,赏析表达技巧。我国古代诗歌的语言有的明朗,有的含蓄;有的豪放,有的沉郁;有的清新,有的凝重;有的明快,有的婉曲;有的旷达,有的低沉;有的愉悦,有的哀婉;有的艳丽,有的质朴;等等。阅读诗歌时应仔细品味,准确把握这些语言格调所传达出来的情感。

其次,我国古代诗歌创作讲究“炼字”,重视对语言的推敲。好的诗歌都有“诗眼”,是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字,也是最值得赏玩品味的字。表达技巧是为内容服务的,服从于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阅读鉴赏中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泛泛而论,“贴标签”似的说空话套话。

最后,就是要用确切的语言把自己鉴赏评价的结果表达出来。这是鉴赏能力的外化形式,也是语言水平的展示,可是有的同学很不在意,疏于训练,结果在考试中往往词不达意,说不到“点子”上去。在复习中应该多读一些好的鉴赏文字,接受熏陶,增强感悟,积累鉴赏知识;还可以模仿借鉴别人的鉴赏文字,熟悉鉴赏用语,学会写鉴赏文字的样式。

这样耳濡目染,就能摸索出一些鉴赏的方法和规律,从而在高考中独抒己见,字斟句酌,准确作答。

诗歌鉴赏答题步骤

一 分析诗歌人物形象。1 答题步骤 1 什么形象 2 形象的基本特征 3 形象的意义。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接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诗歌塑造了一位登楼思念友人的诗人形象。诗人独自登上江楼望着浩淼的江水感慨万千,月光像江水一样流淌,江水像天一样寂静碧蓝。风景好像还是去年的风...

诗歌鉴赏答题步骤

1.分析古诗的艺术形象。答题步骤 首先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事物形象或人物形象。进而分析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 分析古诗的意境。解答步骤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 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

诗歌鉴赏答题步骤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主旨是什么 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答案 2 鹧鸪天运用了对照 或对比 的写作手法。辛弃疾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