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发布 2024-05-22 23:25:14 阅读 4689

组内教研课教学设计。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八道河子镇中心小学梁远欣。

教学目的:1、巩固识记生字,积累美词美句。

2、品读课文。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

教学难点:掌握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 辅助环节:

1、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随着作者走马观花初游“颐和园”,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

2、 交待学习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完成的学习目标是:1、巩固识记生字,积累美词美句。

2、品读课文。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3、 大家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么的印象?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生:

北京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同意吗?这句话在哪?

他真爱学习,能用文中的句子来概括。他的这一句话告诉了我们颐和园有几个特点?(大、美)再问一个问题: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主要写了颐和园中哪几个景点?(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文中的作者以非常精妙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颐和园这三个主要景点的壮丽景观,接下来就请大家选择三个景点中你最喜欢的景点来读一读,品一品。

看他写出了怎样的景物特点。为了更好的品读课文,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自学提示:1、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点,用心读一读,弄清这处景点的景物特点是什么?

你是从哪些词句当中体会到的,画出相关的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五分钟后汇报)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二, 后教环节:

大部分同学已经学完了,好,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我们不防就以作者游览的顺序来领着大家去逛一逛,首先我们去逛一逛长廊,有多少喜欢长廊的?好,我们找同学说一说这个长廊有什么特点?(长)还有其它特点吗?

(美)。你找到哪些词句写出长廊的“长”了?(一眼望不到头)我们共同来品读这现两句话,看看这两句中哪些词语更能表现长廊的长(课件出示两句)学生看屏幕上的两句,来说说。

用“一眼望不到头”“七百多米”作者用数字来表达长廊的长,七百多米有多长?这“二百七十三间”七百多米,作者用具体的语言展现了长廊的长,那谁能通过读把长廊的长读出来?(学生读)老师听出来了,长廊确实很长,谁再来读得比他更长。

我们一齐来读一读。站在这样长的长廊上,怎能不让人惊叹,除了长以外,我们还感受到了长廊的美,谁抓住了长廊的美的句子?(每一间。。。

找生读,都谁找到这句话举手。看来啊,大家都能够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来体会文章的内容。把书放下,我们就来品一品这句话。

从哪表现出它美呢?(画“五彩的画”突出鲜亮,还说明它的颜色。这么多颜色的画都在横槛上,美吗?

还有美的地儿吗?几千幅画,数量多吗?这么多的画,你画不出来,古代劳动人民画出来了吗?

古代人们多有智慧啊,可见古代劳动人民的画艺是非常高超的,从这几千幅画,这个数量也多,突出美,还有哪些表现了美?(风景、人物、花)想想会有什么风景,(还可能有什么?(人物,花草)太美了,那么多的花草,这么多的人物,这么多的风景都集中在哪?

种类多不多?大家真有心,我们体会到风景多,人物多,花草多,那么站在这样的长廊上,看着这样的书画,美吗?谁能把它的美读出来?

对呀,这么多的画是几千幅呀,却没有哪两幅图是相同的,也就是每一幅都?用词来概括?(姿态不一,各式各样,独一无二)这么多形态各异的画都展现在了这个横槛上,假如你就站在这个长廊上,看到这么多的画展现在你眼前,你惊叹吗?

谁能读出这种惊叹,我们一齐读一读。

据资料记载,这横槛上的画有八千多幅,此时我们真的被古代劳动人民这种高超的画艺所惊叹,同时我们又都是他的炎黄子孙,为有这样的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而感到骄傲,谁能把这种骄傲的语气读一读,多美的一种景象啊。除了横槛上的画美,还有其它美的地儿吗?(长廊两旁栽满花木)是啊,光是横槛上的画就让人浏连忘返了。

此时长廊两旁花又开。而且这一朵花没谢,另一朵花又开了,这样的花怎么?谁能用一词来形容(争奇斗艳)对啊,多美的景像啊,谁能把这句的美读出来,好我们随同作者游览的顺序不但观赏了长廊的长,也体会到了它的美,此时,假如你就站在长廊上,放眼望去,你会看到什么呢?

抬头仰望你又看到了什么,环顾两旁,你会看到什么?你能跟着老师一起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一读吗?看谁找得准,(站在长廊上,放眼望去:

生接,抬头仰望:生接:环顾长廊两旁:

生接:)在长廊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五彩缤纷的彩画,闻到淡淡的芳香,还能感受到一种微风吹拂时的清爽,此时,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美吗?(美)此时,如果你真的站在长廊上,感受到了长廊的如此之美,你最想干什么?

(照相、画画)可我们坐在教室里怎么办呀,只好靠我们读,把这么美的画面展现在眼前,印在脑海里,大家试着背一背,其实它描写的是有顺序的,先写长廊的长,再写它的美,按这个顺序,你试试看,背一背,看谁能背下来。

看来啊,咱们好多同学都陶醉在长廊的美景当中,时间不等人,我们还得跟着作者的脚步,接着往下浏览,走完长廊又到了哪呀?(万寿山)有喜欢万寿山这个景点的吗?(找生问:

你喜欢万寿山的哪?(佛香阁)它有什么特点?(高)除了佛香阁,还写了哪?

(宫殿)特点是?(金碧辉煌)壮丽)“金碧辉煌一般都是形容什么的?(宫殿的)站在万寿山脚下,作者就抓住了这两个代表性的建筑,突出了佛香阁的高,盘云殿的壮丽。

登上万寿山,万寿山高吗?此时该向哪看了?那么作者最观注的又是哪儿?

谁喜欢这部分?你来说说,哪最美?(葱郁的。。。

这句美在哪儿?还有美的地儿吗?你觉得什么美,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它是这个颐和园最主要的一个风景线。

这句话就展现了万寿山上看到的景真美,除了这句还有美的地儿吗?

昆明湖,从写昆明湖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特点。(静)从哪知道它静的?你知道它是一个什么句子?

把什么比喻什么?镜子有啥特点,除了静还有别的特点吗?(绿)从**看出来的?

试想,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划过,你注意到了吗?咱们的作者把这个“划“字写错了,这个“滑”如果组词的话应该是(滑冰)船从水中划过应该用哪个“划”?那作者为什么用这个“滑”呢?

你怎么理解?看来作者在用词上是动了脑筋的,一个“滑”字就突出了这昆明湖水“平静一点波纹都没有大家滑过冰吗?冰上什么感觉?

(很轻快的)你看“轻轻地,慢慢地滑过,如果你是游人,在这样的昆明湖上慢慢地滑过是什么样子的感觉?(如果我是游客,乘船荡漾在这样宁静的湖上,你忍心去破坏吗?不,所以就得慢慢地滑过,我们来读一读这几句话,体会昆明湖的特点,谁能把它的特点读出来,(找生读)昆明湖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平的,静的。

在湖边漫步时,你又喜欢哪儿呢?(十七孔桥)你喜欢它的哪儿?(狮子)狮子也是没有相同的。

姿态不一,你想像一下这些小狮子什么样?我们随着作者将颐和园游完了,那么颐和园中,就这些景观吗?不是,它是说不完道不尽的,太美了,从哪告诉我们的?

(齐读最后一段)

四、当堂训练:

1、欣赏课文:这么壮观的地方谁不想去啊。你想去吗?

说走咱就走。转眼间就走到颐和园了。**课件(录像)意犹未尽,2、颐和园我们就欣赏完了,此时此刻,假如你是一个中国游客,你会说些什么?

假如你是个外国游客你会说什么?

五、作业:在我们的身边也美丽的景观,只要你留心去欣赏,让我们做个有心人,收集一些家乡的景观。讲给同学听,好吗?

板书设计:长。长廊。美。

大高。万寿山佛香阁

颐和园壮丽。

美。昆明湖静绿。

十七孔桥狮子。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 执教 高楼镇卓海小学汤亚飞。颐和园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设计 执教 高楼镇卓海小学汤亚飞。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颐和园 教学目标 1 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准确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 2 学习写作方法,练写游记。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章结构,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 ...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11 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优质课教学设计。17 颐和园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向阳中心小学申妮娜。17 颐和园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向阳中心小学申妮娜。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 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搭石 是人教课标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对摆搭石 走搭石等画面的描写。本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更要让学生透过朴实的文字感受乡村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感受乡亲们纯朴 勤恳 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 家乡事的怀念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