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二寒假古诗文阅读训练 “哲思理趣”主题

发布 2024-03-25 07:25:17 阅读 6140

凌虚台记。

苏轼。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①。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

“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危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怳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②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

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

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注】①扶风:地名,今陕西凤翔县。②虺:毒蛇。

【鉴赏训练】

1.下列语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于南山之下国:国家。

b.虽非事之所以损益益:增加。

c.相寻于无穷寻:循环。

d.而况于人事之得丧丧:失去。

2.下列语句能够反映作者“兴衰无常”观点的一组是。

①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②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怳然不知台之高 ③昔者荒草野田……岂知有凌虚台耶 ④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 ⑤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⑥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a.①③b.②④

c.③④d.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扶风太守陈某为登高远眺建筑了一座土台,并请苏轼为他写了这篇记文。文中在记叙土台修建的经过时,联系到古往今来的兴废成毁的历史,感叹人事万物的变化无常。

b.作者从建造于终南山之下的国都和扶风城的地理形势说起,自然引出太守修筑“凌虚台”的缘由,为下文的感叹议论作了准备。

c.文章由“凌虚台”的修建而联想到历史上不少宏伟奇丽、坚固而不可动摇的建筑,而今大都成了废墟残垣,从而抒发了人事变化无常的感慨。

d.文章最后部分卒章显志:世上万物变化无常,故不足以夸世耀人;真正值得追求的是那些永恒“足恃”的东西:即人要有精神的追求。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2)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3)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初发扬子①寄元大校书②

韦应物。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③安得住!

【注】①扬子:指扬子津,在长江北岸。②校书:

官名。③沿洄:指处境的顺逆。

【知识链接】韦应物,京兆万年人,唐代诗人。在地方官任上,韦应物勤于吏职,简政爱民,并时时反躬自责,为自己没有尽到职责而空费俸禄自愧。苏州刺史届满之后,他寄居于苏州无定寺,不久就客死他乡。

韦应物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机。他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其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赏析】诗的首联写自己泛舟远行,扬子江面上烟雾迷茫,而此时自己的心情更是凄凉,因为自己就要与“亲爱”的元大校书分别了。诗人以“亲爱”二字称元大,可见二人友谊很深,一旦分别,自然依依不舍。

颔联写诗人站在船上,不停地回望广陵城。从朦胧迷茫的烟树中隐隐传来了广陵寺庙中的钟声,这钟声时断时续,残损不全,使诗人的心情更难过。这两句诗表面上看写得平淡无奇,但细加体味,却深感内蕴深厚。

作者以景喻情,言简意深。诗人对广陵之物的依恋,实则是对挚友的依恋。这两句诗虽不着情语,却处处透出依依惜别之情,可谓情景交融,含蓄不尽。

颈联写了诗人面对着滚滚的江流,面对着一去不返的江水,禁不住感叹道:“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分别容易重逢难,这后会之期就难以预料了。

这句话虽然明白如话,却在浅显之中让我们感受到诗人非常珍惜与元大校书的感情。

尾联写了诗人站在船头,面对江流,想到自己的人生际遇,不禁感慨万分。诗人将人生与江流联系起来,寓意深刻,蕴涵身世之感。

整首诗看似平淡,却在平淡中寄寓深情,在平常之中蕴涵哲理。这是值得我们玩味的地方。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鉴赏训练】

1.诗的首联和颔联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请赏析上诗颔联中的“残”字。

3.有人认为诗的尾联意味深长,蕴涵身世之感。请结合全诗内容,作简要说明。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清平乐。辛弃疾。

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②。千里盘盘③平世界,更著④溪山襟带。 古今陵谷⑤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胜⑥,似曾小小兴亡。

【注】①上卢桥:在江西上饶境内。②碍:

拦阻。③盘盘:曲折回旋貌。

④更著:更有。⑤陵谷:

山陵变为深谷,深谷化做山陵。《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有“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句子。⑥形胜:

兼指形势险要和景色优美。【知识链接】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他21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不顾官职低微,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均未被采纳,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20年,晚年曾复出,但终究一生抱负无法施展。

辛弃疾不仅写出了许多具有雄放阔大的气势的作品,而且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他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赏析】这首词是作者闲居带湖之时的作品。

上片咏景抒情,下片说理,景、情、理三者有机统一。

先看词的上片,不管青山如何阻拦,也不管是怎样的层嶂叠岭,而清澈的溪流却总在飞快地奔驰,毫无阻碍。这里词人突出了水的清、快,力量的强大,任何山峦都无法阻挡。实际上也应该是有所指的。

这令人想起了词人的另一首词《菩萨蛮》,写郁孤台下的清江水,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之句。接着词人写放眼远望,山抱水绕,曲折回旋,居然有千里坦途。可以说水是以山为襟,山是以溪为带,山水萦绕就像衣服的襟带。

整个上片动静结合,借清水飞奔、山水相依、水环山绕,描写了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

再看词的下片,下片是作者由此展开的联想。作者认为古往今来,世界沧海桑田。曾经是山谷的地方,后来变成了山陵;曾经是繁华的都市,又常常变成了耕作的田野。

而这个形势险要景色优美的地方,想来也曾经历过小小的兴衰变化。词的下片道出了作者的一种感伤,人间沧海桑田,世事变幻莫测。实际上作者的情感并不止于此,更主要的是作者由自然兴废而感叹历代王朝兴废。

整首词,从眼前的景象到历史中的景象,再到对眼前景象的感叹,由实到虚,再由虚到实,转承自然,结句简洁有力,词的境界宏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鉴赏训练】

1.请介绍词的上片中的主要表现手法,并概括上片描写的主要内容。

2.“更著溪山襟带”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词的下片富有哲理,请说出其中蕴涵的哲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参***:《凌虚台记》:国:

指都市,城邑,这里用做动词,建城)凭借靠山最近而要求住得最高,那么这位置必然能达到。②指人们登楼而感觉不到楼的高度。⑤世上有可以值得依靠的东西,所以不必在乎土台的存在或消失。

这些都与“兴衰无常”无关)人要有精神的追求”无中生有)4.(1)凭借(靠山)最近而要求住得最高,那么这位置必然能达到。(2)见到山峰高出树林之上,(山峰)重重叠叠的样子正如有人在墙外行走而看见的那人发髻的形状一样。

(3)一座高台尚且不足以长久依靠,相比于人之间的得失,来去匆匆又如何呢?或者想要以(高台)夸耀于世而自我满足,那就错了。《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1.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诗人通过描写长江上的烟雾迷茫以及广陵寺庙里传来的钟声,表达了与友人分别时悲伤的情怀,及其对友人恋恋不舍的感情。

2.“残”是“残余”“残损”的意思,这里用来形容钟声,指从扬州寺庙里传来的钟声很微弱,时断时续。作者借一“残”字,表达了心情的忧伤。

3.“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意思是自己的身世漂浮不定,有如波上的行舟,要么被流水带走,要么在风浪里打转,世事怎能由个人作主呢?

结合韦应物的人生遭遇,我们可以发现这是诗人对自己身世之感的感慨。诗人将自己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巧妙地化入舟行水上的意象中,意味深长。《清平乐》:

1.词的上片主要表现手法是动静结合。前两句写动景,清水飞奔,冲破青山阻碍;后两句写静景,山水相依,水环山绕。

整个上片描写了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2.“更著溪山襟带”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水以山为襟,山以溪为带,山水萦绕就像衣服的襟带。3.词的下片道出了一种哲理。

人间沧海桑田,世事变幻莫测。高陵深谷,市朝耕桑,无不发展变迁,相互转化。自然兴废如此,历代王朝兴废也是如此。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2024年高二语文寒假古诗文阅读训练“人物传记”主题

人物传记 主题。蔡文姬。陈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祀为屯田都尉,犯法当死,文姬诣曹操请之。时公...

2024年高二语文寒假古诗文阅读训练“山水自然”主题

山水自然。游姑苏台记。清 宋荦。予再莅吴将四载 欲访姑苏台未果。丙子五月廿四日,雨后,自胥江泛小舟出日晖桥,观农夫插莳,妇子满田塍,泥滓被体,桔槔 与歌声相答,其劳苦殊甚。迤逦过横塘,群峰翠色欲滴。未至木渎二里许,由别港 过两小桥,遂抵台下。山高尚不敌虎丘,望之仅一荒阜耳。舍舟乘竹舆,缘山麓而东,稍...

2024年高考语文古诗文背诵篇目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 b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曹刿论战。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 gu 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ji n 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 何以战?公曰 衣食所安,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