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人教版高三语文期中试卷 含答案

发布 2024-01-04 12:15:01 阅读 4964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地理环境、区域差异、族群分布、文化区隔等对于文学活动有不同影响。这些影响,最终将反映到作家个性、作品风格、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族群特征、区域传承等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上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北方《诗经》和南国《楚辞》的不同文风,认为前者“辞约而旨丰”,后者“瑰诡而惠巧”。

法国丹纳的《艺术哲学》明确将地理环境、种族与时代并列为文学生成“三要素”。

关于文化地理差异带给文学创作的功能性影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做过阐述。他说:“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民族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审美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像人的**一样,长久地保持下来并渗透到人们精神的各个领域。

”事实正是如此,地理环境以及据此而来的综合性人文氛围,不仅影响到区域习俗、文化传统、作家性格等,而且还会作用于文学文本的传播路径和接受方式,而这一切都将以文学作品的题材、主题、语言、文体、风格诸层面的综合指数为核心。四川乐山依山抱水的开阔环境造就了郭沫若豪放不羁的性格特征,凤凰封闭唯美的自然环境塑造了沈从文敏感柔弱的个性心理。

地理区隔所造成的重要文化差异表征之一,便是语际交往中的非对称性。语际交往实际上指的是不同语种之间的跨文化交往,其中自然包含了不同区域不同语种间的文学对话。语际交往过程中的非对称原理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语际交往中暂时处于强势地位的语种对相对弱势语种的强迫性渗透,二是不同语种之间相互翻译或转译的非饱和性和不完满性。文学语际交往中存在着“语言霸权”问题,比如西方的主流语种——英语对包括汉语在内的其他语种的霸权。我们有理由预期,英语霸权地位还将持续下去,据此进行的关于文学本质的种种讨论也会受到英语表达惯性的牵制。

造成语际之间文化交往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是经济原因。一般而言,经济实力强大或较强的国家、民族或地区的主流语种文学在文化交往中常常处于主导地位。

这种“财大气粗”的交往原则的文化效应古今皆然。其次是政治原因。说到底,政治影响力仍以经济增长力为基础。

经济发展了,政治强大了,说话的分量自然就加重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种语言的广谱性常常成为政治地位的象征符号。其三是文化原因。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准确地说,所有语种的语言都是文化的产物。

跨语际交往通常隐含着跨文化对话机制的“异地原理”。犹如**金所言:“在文化方面,异地是理解最有力的手段。

只有通过另一种文化的视点,一种外国文化才能完整地、深刻地表现出来。”他同时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被绝对翻译,文学语言尤其如此。法国的舍普等人则认为,文学语言的翻译未必要追求绝对性,不饱和翻译或许正是语言艺术交往互动的诗意所在。

他明确指出,“文化有一种珍贵的无法磨灭的诗意的东西,即区域性的东西。技术相反,某些技术语言是世界性的语言。技术与文化的不一致,造成了一种紧张状态。

”这种可译又不可全译的文化征候,在语言论转向之后或许会变得更加突出,并可能由此加剧全球化时代文学语际交往的挑战性。

摘编自龚举善《文学本质多向生成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家个性、作品风格、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族群特征、区域传承等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是由其所处的地域决定的。

b. 研究一部文学作品的题材、主题、语言、文体、风格诸层面的综合指数,可以发现其背后的地理环境以及综合性人文氛围。

c. 四川乐山依山抱水的开阔环境和凤凰封闭唯美的自然环境分别影响了郭沫若和沈从文,而前者的作品比后者的作品风格更鲜明。

d. 不同语种之间相互翻译或转译具有非饱和性和不完满性,即可译又不可全译的文化征候,在全球化时代将逐渐消失。

2. 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第一段列举中国刘勰和法国丹纳的著作观点,论证地理环境、区域差异、族群分布等对于文学活动的不同影响。

b. 文章第二段引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相关言论,论证文化地理差异给文学创作的功能性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思维影响。

c. 文章第四段论述造成语际之间文化交往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是按经济、政治、文化的顺序进行的,论证结构严谨。

d. 文章先指出文化地理差异给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接着从语际交往中的非对称性进行论证,把论证逐步推向深入。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关于文学本质的各种观点会受到英语表达惯性的影响,这个影响短时间内难以消除,这与英语作为西方主流语种的霸权地位有关。

b. 一个地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三要素,影响这个地域的主流语种在文化交往中的地位,造成了语际之间文化交往的不对称。

c. 异地是理解一种文化的最有力手段,一种文化只有找到最能解释自己的另一种文化,才能完整地、深刻地表现出来。

d. 法国的舍普等人认为,如果一味地追求文学语言翻译的绝对性,可能会破坏文化中一种珍贵的无法磨灭的诗意的东西。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长征运载火箭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2024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

长征火箭已经拥有退役、现役共计4代17种型号。其中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二号e、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甲5个型号已退役;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丁、长征二号f、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长征四号乙、长征四号丙、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和长征十一号12个型号在役。另有长征五号乙、长征六号甲、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长征九号5个型号在研,长征十一号甲1个型号论证中。

长征火箭具备发射低、中、高不同地球轨道不同类型卫星及载人飞船的能力,并具备无人深空探测能力。低地球轨道(leo)运载能力达到14吨,太阳同步轨道(sso)运载能力达到1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运载能力达到14吨。

截至2024年3月10日,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发射300次,发射成功率达到95.33%。

摘编自百科)

材料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进行了300次发射,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这靠的是什么?龙乐豪院士认为,靠的是牢牢把握住了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以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的拓路者长征六号火箭为例,2024年它以“一箭二十星”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长征六号瞄准国际运载火箭先进技术水平,浑身上下几乎都是新的,很多技术在世界上没有成功应用的先例,自主创新成果达十几项。

据介绍,长征五号突破了12项重大关键技术和247项关键技术,代表着我国科技创新与工业制造的高水平,不仅使整个火箭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带动国内工业制造能力的提升。

未来,比长征五号更大的重型火箭长征九号,将研制9.5米级的火箭箱体,也将带动国内新材料、新工艺、新器件、新装备等向前发展。

摘编自余建斌、王伟童《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人民**》2024年4月1日)

材料三:据新加坡《联合早报》**3月11**道,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是中国火箭的绝对主力,承担了中国96.4%的发射任务,发射航天器总质量占中国发射总质量的99.2%。

报道称,一组数字可以反映出长征系列火箭的快速进步:自2024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飞至2024年6月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鑫诺三号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100次发射用时37年,年均发射2.7次;再至2024年12月,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巴资源卫星,长征火箭第二个100次发射用时7.5年,年均发射13.

3次;至2024年3月10日,长征火箭实现第三个100次发射,仅用了4年多时间,年均发射23.5次。

报道称,尽管长征系列火箭也曾发射失败,尤其是2024年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第二次发射失败。但长征系列火箭接近96%的发射成功率,在世界上仍属于先进水平。而且,与前50次发射相比,长征系列火箭后250次发射的成功率明显提升。

在第三个100次发射中,长征火箭共将225个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发射成功率高达97%。特别是2024年,长征火箭年发射连续成功次数达到37次,首次位居世界航天发射次数年度第一位,并创下世界航天发射的新纪录。

报道称,中国航天科技的进步与中国特色的***制有密切关系。如果革弊兴利得当,这种体制在需要高投入、高协调、高精准但见效慢的航天领域还是颇具竞争力的。

报道称,这些年,中国航天打破论资排辈的弊端,青年人才挑大梁的局面蔚然成风。不拘一格用人才也是中国航天科技进步的“秘诀”和保障。

摘编自《参考消息》2024年3月12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长征运载火箭于上世纪70年代首次发射成功,目前共拥有4代17种型号,其中包括退役型号、现役型号、在研型号和论证型号。

b.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实现300次发射,其成功率达到95.33%,这在世界上属于先进水平,长征火箭成为闪亮的中国名片。

c.作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拓路者,长征六号火箭创造了“一箭二十星”中国航天新纪录,很多技术创造了成功应用的先例。

d.长征五号大型运载火箭,在关键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上均有突破,使火箭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拉升我国工业制造能力。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无论是从承担的发射任务,还是从发射航天器的总质量来看,都堪称中国火箭的绝对主力。

b.长征火箭在3个100次的发展历程中,从所用的时间、年均发射次数以及发射成功率,可看出它在快速进步。

c.作为在研的重型运载火箭长征九号,它将比长征五号更大,能带动国内材料、工艺、器件、装备等创新发展。

d.长征火箭在2024年捷报频传,成功率进一步提升,年发射连续成功次数首次居世界第一,并刷新世界纪录。

6.根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中国航天科技进步的“秘诀”。(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高三语文期中试卷

湖溪高中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出卷人 单蓉芳。一 语言文字运用 共20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a 葭 ji 苇碣 ji 石藤蔓 m n 慷慨 k i 悲歌 b 伛 y 偻罗衾 q n 欢谑 n 夜雪初霁 j c 蕃 f n 衍汲 j 水砧 zh n 板亲密无...

高三语文期中试卷

号题。洛阳旅游学校2011 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卷。适用班级 高三旅专班高三综合班。题。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a 大豆含有大量蛋白质 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特别是蛋白质的含量达到近40 以上,比所有粮食都高。b 多边关贸组织是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成果之一,今后将负责商议国际间的 纠纷问题。c...

高三病理第一学期期中试卷2019秋

高三病理学基础期中试卷 满分80分 一 名词解释 每小题3分,共15分 1 适应。2 再生。3 瘢痕组织。4 动脉性充血。5 血栓形成。二 单项选择 每小题2分,共20分 1.脂肪变性常见于 a 肝 b 肺 c 心 d 肾 e 脂肪组织。2.常见于气管或支气管黏膜的化生类型是。a 肠上皮化生 b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