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 论述类文本阅读

发布 2024-01-03 20:00:08 阅读 6856

1.(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⑶题。(9分)

阅读,是对精神的刷新。

白龙。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收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足以让人废寝忘食。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

这也是阅读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精神活动。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行而不殆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

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

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并不仅仅在讲旁观者的感受,更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那些带着墨香的书页在你指尖哗哗流淌,或记载着高深玄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而华美的文字城堡。

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

如果说和他人相处是一项必备的社会能力,那么与自己相处则体现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太多人习惯了众声喧哗,却无法和自己平静地相处片刻。只有阅读才能给人这种能力。

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自己对话,正如我们在终极的意义上独自面对人生一样。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救赎,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而这,正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

阅读也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我们提倡阅读,并非为了闭门不出、与世隔绝。阅读不是为了逃避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热爱他人。

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也包括历代经典作家们营造的精神空间。通过这种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精神活动,我们将学会谦卑,也将变得柔和、平淡;学着更深地理解他人与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诸种缺陷与不足。

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领略文字之美;阅读又是一项由浅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的人,也总有赖于阅读带来的精神刷新。

摘编自《人民**》2024年4月23日)

下列对文章中“刷新”一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阐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自我教育、自我升华,达到内心丰富。

b 是学会与自己相处,在智识训练中重新发现自己,使精神日益丰富的过程。

c 是对庸常生活的解救,对永恒之物的凝望和思索,能促进精神人格的养成。

d 能见识到另一个世界: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和经典所营造的精神空间。

文章说:“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每日”强调的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2分)

答: 请简述文章的论述思路。(4分)

答: 2.(广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小题。(16分)

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因为有“文化”。

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群体可以超越个体的局限。

每个个体的人有生有死,但不同的人的生与死是有时间差的,生不同时,死不同刻,而不同时间生死的人,不同代际的人,会有共处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个体的人生经验、知识、感觉、发现、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传递,可以变成别人的东西,保存在别人那里。一个人的生命会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识积累,不一定随他的生命结束而消失,它们会传递给继续活着的人,可以传递给很多人。

这种不断传递,就成为社会很多人共同的知识即文化,保存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动态的、分散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又反过来不断塑造着新的社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同时,由于各种信息载体(石刻、竹筒、书本、磁带、光盘等)的存在,人们可以把知识记录下来,储存起来,留给后人,这样,即使一个社会真的消失了,一个文化中断了,但后来的社会,其他文明活着的人可以从那些很久以前死去的人那里学习各种知识——人和人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障碍,进行交流和学习,分享知识和经验。

文化传承中,有很多这种跨越时间、空间继承的例子。比如我们今天经常说“西方文化来自古希腊罗马文明”,实际上,尽管古希腊罗马本来就属于欧洲,但他们的很多文化成就,并不是通过他们自己生物性的后人直接传到近代欧洲的,而是通过阿拉伯人“转手”的。因为在中世纪,欧洲本身的很多古典文化的东西中断了,而这些东西保存在阿拉伯人那里,后来“文艺复兴”,欧洲人不是从自己的前辈手里,而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又“取回”了很多古希腊罗马人创造的知识。

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像唐朝的诗人李白,是一个具有有限生命的人,而他保存在各种文献中的诗和诗的风格,则是“文化”。“人”是会消失的,但“文化”保留下来了,社会长存,文化不死,创造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

一个人创造的文化不仅能保留,还能传递,还能影响别人,能激发别人的灵感,实现“再创造”,所以传统可以成为新文化生长的土壤。

文化的传递,必须是一种历史过程,所有文化都必须是积累的,没有积累,没有超越生死、时空的这种积累,文化就不可能存在。

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理解文化,“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势下,把历史上众多个体的、有限的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态度、行为中,成为一种超越个体的东西。当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这套文化传统已经存在了,这个新的生命体就直接生活在其中,接受这种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逐步创造、积累的文化,所以文化具有历史性。

文化的历史性是广义的,不仅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更深层、更抽象的很多东西,比如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人生态度等,也同样是随文化传承的。进一步说,文化的传承,也同样包含了“社会”的传承。一个社会基本的结构,夫妻、父母、社区结构,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先人传下来的,是晚辈向长辈、后人向前人学来的。

学习,继承中不断有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可能有创新。没有一个社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是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比如,即使像美国这样一个“人造”的国家,其社会结构也不是从美国建立时突然开始的,而是来自欧洲的移民从欧洲移植过去的,实际上是欧洲文化的延伸和变体。

选自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 如果没有人的群体性,文化就不会得以保存和传递。

b 在文化传递中,古人所使用的信息载体和今人所使用的信息载体是相同的。

c 欧洲的“文艺复兴”和美国社会结构的构建,其文化传承的具体方式是不同的。

d 一个人可以“不朽”,因为有文化的作用;一个社会可以不死,因为有文化的存在。

e 文化是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和知识财富,与个体的人生经验、感受无关。

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现代社会每个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前人思想的影响。

b 一个国家失传的史料,有可能在其他国家的文献中找到。

c 传统的宣纸生产工艺,既是前人生产经验的总结,也体现了前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d 尽管社会面貌已有了巨大的变化,但在社会基本的结构上,我们今天与唐代并没有什么不同。

文化为什么“具有历史性”,请结合本文回答。(4分)

下面这段话说明了文中什么观点?你是怎么理解的?(4分)

2024年,上海博物馆获得一批战国楚竹简,其内容涉及大量古籍,很多是以前未曾见过的。比如《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中收录的《恒先》,是一部完整的战国道家佚作,它的出现为道家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道家思想。

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

2018年各地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 论述文本部分。1江淮十校第三次联考。1 b 解析 a项,主客体颠倒。历史观争论是当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化 隐蔽化的重要表现 意思是历史观的争论是表现,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 隐蔽化是本质,是意识形态决定历史观。c项,把殖民过程合理化的西方模式 错误,使 殖民...

2024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 词语

1.安徽 1 高山仰止 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2 倾巢而出 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3 以邻为壑 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4 刚柔相济 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调剂。2.广东 1 叹为观止 形容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至极 完美之至。2 戎马倥偬 形容军务繁忙。3 名不见经传 指...

2024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 标点符号

重庆卷 4.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重庆 德国杜伊斯堡,2011年开通的渝新欧铁路 横跨欧亚6国,为建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打下了基础。b.玉兔 号月球车登月后需要一条 被子 御寒和一个 闹钟 唤醒,承担这两项任务的是它的供电系统 太阳翼。c.小王正在专心致志地看央视的 舌尖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