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福建省高三语文省质检答题情况分析及作文

发布 2023-12-30 21:20:12 阅读 8236

2024年省质检答题情况分析。

评卷各题组长。

第1题。考察内容】考查考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

能力层级】a识记。

存在问题】1.虽然增加了《使至塞上》,但各校均能根据考纲变化提前准备,又是名句,反而正确率高,在空白卷中仍能写对此句。

2.六句中只有一个生僻字“蠡”,总体完成情况较好,但也有不少学生想要蒙混过关,故意把关键笔画写得模糊不清。

3.仍有错别字的存在,但比例有所下降。

例:“虚室”写成“墟市”,“余闲”写成“余弦”(大概是数学做多了,走火入魔了)

“彭蠡”加了三点水(澎湖湾吗?)

“钩心斗角”写成“勾心斗角”(此处是宫廷中楼阁的样式,不是宫斗戏啊)

“春花秋月”写成“春江秋月”(可能是穿越到张若虚那里了),“秋叶”“秋夜”傻傻分不清楚。

“莫取”想当然地加上“之”,读一读还挺顺,可惜属于画蛇添足。也有不少写成“不取”“未取”。

教学建议】1.在态度端正的基础上,多抓细节的落实,可以采用听写重要易错字词和句子填空小测的方法,利用早读的10分钟化整为零。

2 .考纲上新增的五篇要重点落实。

3 .强调书写规范清晰,笔画写清楚,不连笔,力求让老师一目了然,避免无谓失分。

第5题。考查内容】本题涉及一词多义、通假字和省略句、倒装句。

能力层级】a识记和b理解。

存在问题】部分考生结合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不足。忽略古今汉语的差异,对句中关键词语理解不正确。

1)本句翻译的关键词是“以” 、除”。

“以”是常见虚词,课内能找到很多例句,“因为”和“认为”都可以,大大降低了难度。福建卷取消选择题的虚词,但并不代表虚词不重要不用复习,完全可以体现在翻译题中。

除”在涉及官场的文章中频繁出现,翻译成“授予、任命、提拔”都可以,也属于降低难度。但仍有不少学生把它译成“除了”、“除去”,令人啼笑皆非,不但缺乏知识,也罔顾语境。

全”虽然没有赋分,但在句子中词性明显为动词,不少学生把它当做形容词,翻译成“全部”,显然是错的,属于语句不通顺。

2)本句翻译的关键在于“何以”和“将来”。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属于常见固定句式,翻译成“凭什么、用什么、拿什么”都可以。

将来”属于词性活用,为名词“后来人”,很多学生仍然把它当做时间副词,甚至理解为“将领到来”。

还有很多同学在翻译时,把句子孤立开来,不能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翻译,造成译文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另外,还有一些学生的译文本身没有逻辑性,语意支离破碎,不符合生活常识。

第(1)句——

得3分的例句:

魏帝因为寇洛有保全军队(平定叛乱)的功劳,授予武卫将军的官职。

得2分的例句:

魏帝认为寇洛有整个军队的功劳,把寇洛提拔为武卫将军。(“全”的词性错误)

魏帝认为寇落有保全军队的功劳,废除了武卫将军。(“除”解释为“废除”,望文生义)

得1分的例句:

孝武帝认为寇洛有稳定军心的功劳,不足以只担任卫将军。(“除”翻译为“不足以”,语意也不通顺)

魏帝因为寇洛有召集全部将士的功劳,任免了他武卫将军的职位。(到底是任还是免?)

魏帝认为寇洛有军队胜利的头功,除掉了武卫将军。(可怜的武卫将军)

得0分的例句:北魏孝武帝知道寇洛有全师的功劳,除去武卫将军。(得分点全错)

第(2)句——

得3分的例句: (寇洛)有如此作为而不进行赏赐,怎么来劝勉鼓励后一代的士兵呢?

得2分的例句:这样都不奖赏(寇洛),要用什么来劝告激励其他将领呢?(“将来”未翻译)

得1分的例句:如果你这次不受赏的话,以后怎么劝勉你?(到底是劝勉谁)

得0分的例句:这次却不奖赏,难道要等到将来才奖励鼓励吗?(语意完全不通顺)

教学建议】:

1.在落实120个重要实词的基础上,掌握18个虚词的常见用法。

2.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也要强化。

第6题 第(1)小题。

考查内容】此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和诗歌语言密切相关的问题,比如说修辞,它就是美化语言的技巧。《考试说明》把它和语言并列,是为了从另一个侧面突出塑造诗歌形象的手段的多种形式。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一切用以增强诗歌表达效果的方法都在考查之列。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构思立意四大部分的内容。此次省质检考试着重针对“拟人”这一修辞技巧设题。

能力层级】《考试说明》中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d级。

评分细则】除所给答案外,阅卷场对此题的评分细则作了如下补充:考生只要答出了“瘦”字的内涵,答案里出现了“落叶调零”“木叶飘落”“疏朗”“疏淡”“萧瑟”这一类的意思即可得1分,此处和“绿肥红瘦”中的“瘦”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意思对即可;答案的后半部分“使寒林有了人的情貌和神态”1分,这1分比较死,要求阅卷老师严格按照所给答案判分。就“拟人”这一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而言,这一点是必须答出来的,此处答案也非常客观。

存在问题】1.审题有误,答非所问。

0分卷:瘦”是消瘦的意思,人和寒林一样消瘦,营造了凄凉、冷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青春逝去的感慨。

评析:此题问的是:“人与寒林共瘦”中的“瘦”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所谓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此处答题的对象应为寒林而不是说人,也就是说要答“寒林”怎样而不是说“人”怎样。

2.答题方法欠缺,语言啰嗦不够准确。

1分卷:瘦”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到了秋季,又经历风雨,树叶凋零,空留树枝,好似瘦了一般。将人与树相比照,表现了人的瘦削与伤秋之情,渲染了凄清之景,表现了词人因久雨而感到的抑郁。

评析:题中已经明确告知了考生此处是拟人修辞手法,所以第一个分句多余,好在后面还把“瘦”字的意思答到了。但答案的后半部分则属于对诗歌的误读,答了很多,却是错的。所以判1分。

3.读不懂诗歌,凭以往答题经验生搬硬套。

0分卷:借景抒情。运用寒林抒发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叹,自己已经处于人生的末端。

1分卷:形象生动的把寒林比作人,人和寒林都很消瘦,表达了作者坚忍不拔的性格。

评析:这类考生基本上没有读懂诗歌,甚至可能连题都没有看清楚就开始作答了。

第(2)小题。

考查内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综合考查对古代诗文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要求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的艺术特点作具体的赏析。

能力层级】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d

评分细则】阅卷场对此题的评分标准作了如下改动:4=2+2。总分4分——景2分,情2分。

考生只要答到了夕阳、沙洲、晚霞、秋江、倒影这一类的意象即可给1分,如果能将这一类的意象组织成规范的语言,明确地答出所写之景为何则可给2分;对于所抒之情,答出“词人以山林秋水为朋,物我共适的人生意趣”固然不错,但从试评来看,学生答到这个层次的少之又少,所以对于第二个2分,阅卷场确定:学生只要答到寄情山水、与山水共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一类的意思,则可给2分;如果学生只是答到了对山水的喜爱、对自然的欣喜这一类的意思,则可给1分;如果学生答成了凄凉、悲伤、抑郁、愁苦这一类的意思则不给分。因为这首词总的感情倾向是积极、向上、健康、愉悦、喜乐、正面的,凡是答成了消极的、负面的情感的,都不能得分。

存在问题】1.空洞分析。

0分卷:例1、词人用高明的手法,表达了复杂的情感。末尾两句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写得十分高妙。

例2、词的末尾两句写了晚霞、秋影的景物,抒发了作者愁绪繁多的思想感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看到如此美丽的景物,作者心中既有登高的愉悦,又有思乡的思念亲人的忧愁。以乐景写哀情,营造了悲凉凄清的氛围。

评析:这类错误在于回答问题时不联系实际,空对空地套用某些现成的话,不管题干的内容是什么,一律用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套用,不联系实际分析,也有背诵套作之嫌。

2.浅尝辄止,考生自以为回答得很好,就是得不了满意的分数。

1分卷:夕阳、霞光、江水、秋影。将整个秋天的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融情于景,表现出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倾慕之情。

2分卷:词的末尾两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描写夕阳西下,海面上的瑰丽的霞光浸润了江面上的秋景,烘托了一个温暖、舒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秋景的喜爱、赞美之情和内心的温暖、舒适之感。

3分卷:原本秋高气爽的天空改变了颜色,烟水无声无息地消散了。夕阳把洲外的江水映成了一片红色,使人沉浸在一江秋景之中。

此处是对夕阳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以及沉浸在夕阳秋景中无法自拔,突出了景色的美。

评析:这些错误类型在考试中是最常见的,原因是回答问题不够深入全面,如果答案是两点,考生只能答对一点,如果是三点,只能答对两点,不够全面回答问题。设题人所给的答案是按照点来赋分的,漏点就是缺项,造成扣分,十分的遗憾。

只要想得全面一些细致一些,这类毛病可以顺利解决。

3.题不答意。

0分卷:文章后两句描写了一幅夕阳西下的场景,也写出了作者离别时不舍的情感。托物言志,以夕阳来表示自己将要离去。

1分卷:夕阳就要落下了,小洲被霞光照亮了整个天空。作者沉浸在这一江的深秋影像中,表达了作者此时凄凉萧瑟、独寂、悲凉的内心情感。

2分卷:末尾两句实际上是借景抒情。诗人写傍晚下的夕阳、晚霞,又写出了江边的倒影着秋天的景色,其为了突出诗人内心的悲凉,对时间的飞逝的惋惜。

评析:这类错误的根源是对诗歌的内容或背景不了解,胡乱编造一通就答题,全凭主观臆断答题,张冠李戴胡诌一通,结果是主旨完全搞错,竟然自我感觉不错!高考试题的命制,一般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设题由易到难。

细心的考生可以通过标题、注解等相关信息的提示,来组织答案。但不少考生常忽视题目要求,漏掉标题或注解提供的信息,在“半梦半醒”中仓促答题,结果文不对题,答非所问。

教学建议】纵观近几年各省市古诗鉴赏高考试题,诗歌题材多样,考查的题型也是多样。研究试题的命题角度、测试意向、设计技巧,对我们的诗词教学和高考备考,应该是十分有意义的。从古诗鉴赏命题的角度来探索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进行初步分析归纳,力求摸清古诗词鉴赏题的基本方法。

高三后期一定要让学生形成一套比较完成的诗歌解读程序。

一、关注题目,揣摩题旨。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窗户,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猜测到其思想感情,进而为进一步鉴赏打下基础。

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比如说这首词前面那段小序:久雨初霁,秋气益清,与二三子登高赋之。

多读两遍,这段小序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情感应该不难把握。

2019福建省质检 地理部分

2012福建省质检 甲国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读图完成下列3题。2012福建省质检 1 目前中国企业前往甲国投资,下列领域中最适合的是。a 纺织服装 b 现代物流 c 汽车制造d 精密仪表。2012福建省质检 2 图中油气管道的修建。a 是为了开发甲国森林资源 b 有利于提高中国能源安全。c ...

我看2019福建省质检语文试卷

2014年福建高三省质检考试8日开考,因命题思路和题型分值最接近高考,故省质检试卷又被称为高考 风向标 今年省质检语文试卷有何特点?下面我对试卷进行微点评,并给同学们下一阶段的复习提出点建议。语文。古诗文默写出现新内容。今年的省质检语文试卷除作文外,其他题目难度不大,考点选择 试卷结构 难易程度与2...

2024年福建省质检实验题

1 09 黄铁矿是我国大多数硫酸厂制取硫酸的主要原料。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某黄铁矿石 主要成分为fes 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 测定硫元素的含量。i 将mg该黄铁矿样品放入如下图所示装置 夹持和加热装置省略 的石英管中,从a处不断地缓缓通人空气,高温灼烧石英管中的黄铁矿样品至反应完全。石英管中发生反应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