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呼唤课堂实录

发布 2023-09-12 16:33:28 阅读 9904

《亲情呼唤》教学流程。

第一步直接导入课文。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亲情呼唤》。同学们预习过吗?

生:预习过。

师:那老师先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第二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这分两块。1.检查字词(出示幻灯片:注音或写字:

油盐jiàng( )醋 chóu ( 谢作yī (敬礼惶惶( )然

怅怅( )然扼( )腕叹息碾米窘( )迫)

叫两位学生把答案写到黑板上,其余学生在自己的练习纸上做,另外还听写四个词:憨态可掬,奄奄一息 ,慷慨激昂,体弱多病 。做完后学生进行互批 ,当堂掌握。

2.检查课文内容掌握情况 ,先让学生快速看一分钟,注意重要信息,如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然后抢答。

看完后出示幻灯片:(快速阅读,抢答问题)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2.两则启事分别是谁写的?分别寻什么?

3.寻狗人与寻儿人有关系吗?儿子叫什么名字?

4.故事中提到了哪些人物?

第三步品读课文。

1.谁在呼唤?

师问:课文标题是亲情呼唤,那么文中谁在呼唤?

生答:仁杰在呼唤狗,仁老栓夫妇在呼唤儿子。

师问:仁杰与狗的感情是亲情吗?

生答:不是。

师问:那么是谁在呼唤谁?

生答:是仁老栓在呼唤儿子。

2.怎样呼唤?

师问:仁老栓怎样呼唤儿子?

生答:通过贴启事。

指名一学生朗读第二则启事。其余学生思考:哪一句话是仁老栓夫妻对儿子的呼唤。找到后划一划,读一读,品一品感情。

就此老师直接引导学生到对课文的品读。学生找到“儿子,回家来吧,你是娘生的爹养的呀!儿子,回家来吧,领上你的媳妇,抱上你的孩子!”这一句。

师问:这句话表达了仁老栓夫妇怎样的感情?

生答:仁老栓夫妇急切盼望儿子归来。

让学生读这一句,注意读出急切的语气来。

师问:仁老栓夫妇如此急切地盼望儿子归来。我们一起帮仁老栓找找儿子,好不好?

学生都说:好。

师问:老人在启事中提供了寻儿的线索,他的儿子有什么特点?找出文章中的句子来说明。

这里让学生读文中表现儿子特征的句子,并说说仁老栓儿子的特点。

生1:非常富有,“西装革履,披头长发,因担任包工队的头头儿,活得十分潇洒。”

生2:酷爱养狗,“他最大的爱好是喜欢养狗,有狗就会有他!”

师问:大家能根据仁老栓的启事帮他找到儿子吗?

生答:能。师问:儿子是谁?

生答:仁杰。

师:对,仁杰在这里也写了一则启事,大家一起来读一下。

老师就把学生自然而然引到第一则启事的阅读。老师让学生齐读后,师问:从**可以看出仁杰就是仁老栓夫妻的儿子?

让学生在第一则启事中找能印证仁老栓夫妻的儿子特点的句子读一读。

师问:除了特征吻合外,**也可以看出仁杰就是仁老栓夫妇的儿子?学生仔细阅读,发现其实他们同是一家“仁”。老人的启事紧挨着仁杰的启事。

3.为什么呼唤?

师:既然仁杰就是仁老栓的儿子,就在田庄村,他真的是丢失了吗?

生:没有。师:那老人为什么呼唤?

生:因为老人年近古稀,衣食无着,体弱多病,急需有人照料。

生:仁老栓夫妻希望儿子悔悟,回到自己身边尽赡养义务。

生:儿子没有尽赡养义务。他自结婚后五年没有进过仁老栓家。

师:仁老栓在启事中说他的儿子过得潇洒,你认为潇洒吗?说说理由。

生:他物质上富有,但精神上贫穷,仁杰、艾荷花活得不潇洒;因为他们遗弃父母,不尽孝道,不尽赡养之责时时受到社会**和尚存的良心的责难,虽然物质生活富有,但是精神上永远是乞丐。

师:作者认为社会上这样的人多吗?

生:多。师:从**可以看出?

学生找到文中的最后一句话。

师:“这样的儿子”指什么的人。

生:像仁杰一样不尽孝道,对父母无情无义的人。

生:不赡养老人的人。

师: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呼唤亲情的仅仅是仁老栓夫妇吗?

学生回答:不仅是仁老栓夫妇在呼唤儿子的归来,整个社会都在呼唤亲情的回归,道德的回归。从而让学生理解课文以“亲情呼唤”作为标题的两层含义。

第四步讨**章结尾部分。

师问:老人贴出启事后,村里人有什么样的看法?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结尾部分,先让学生齐读,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值得**的两个问题。(幻灯片出示:

1.“村里人看罢这则启事,照样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说这则启事写得及时贴得及时,占的位置也好。”你认为及时吗?位置好吗?好在**?

2.“有的说这启事写得有毛病吧?既然是寻人,为什么不把被寻的人的名字写出来?”你是怎么理解的? )

在学生讨论完后,一个个回答。第一个问题回答,学生有说及时的,理由是在仁杰贴出启事后,仁老栓夫妻马上就贴出了自己的寻儿启事,也有学生说贴得不及时的,理由是:老人说儿子在五年前就丢失了,为什么不在这之前贴,为什么等到五年后。

学生回答位置好不好时,让他们说出好在**,找到“紧挨”这个词,思考:老人为什么要这时候贴,而且是紧挨着仁杰的启事贴自己的启事?字迹更大?

生1:引起大家的注意。

生2:老人看到仁杰的寻狗启事,非常愤怒。

师:为什么?

生:有可能老人在五年内去过儿子那要儿子给自己赡养费,但儿子却不愿意承担责任,老人这时看到他贴启事寻狗,愿意花重金,对狗那么好,对父母却无情无义,老人很气愤。

让学生找出仁老栓的启事中哪句话最能表现老人气愤的心情。学生找到:到狗群里去找他!让学生读一读,读出气愤的语气,体会一下老人当时的心情。

师问:老人的话告诉我们,不赡养老人的人简直……?用一个成语形容一下。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潜台词:不赡养老人的人简直猪狗不如。

师:你认为把两张启事紧挨着贴在一起,达到怎样的一种效果?

生:形成强烈的对比,具有讽刺意义。

师:哪些内容形成对比?

生答:仁杰对待老人的态度与对待亲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老人的善良与仁杰的无情无义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二个问题学生回答:没有毛病,老人虽然没有指出儿子的名字,但线索的指向性已经非常明确,给儿子留了面子,对儿子还有幻想,希望儿子能够回来,可怜天下父母心。

老师接着又问:老人虽然不满儿子的行为,非常气愤,但老人却没把儿子的名字直接点出来,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老人非常善良。让学生体会父母的爱。

第五步仍然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合理的结局。

师:仁老栓夫妻最后能找到自己的儿子吗?结尾一句留有悬念,请展开想象给**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局。(左右)

学生花5分钟写结尾,写好后交流。

先抽出三个学生到黑板上写,写好后读一读续写的结尾,评一评结局续写得合不合理。第一个学生写儿子看到启事后,紧挨仁老栓贴的启事又贴上了一张保证书,表示以后会孝敬父母。第二个学生写老人最后还是没找到自己的儿子,但左邻右舍纷纷帮助老人,老人有了许多的“儿子”。

第三个学生写老人帮仁杰找到了狗,送去仁杰家,但仁杰仍不领情,出现了尴尬的局面。还有说村人用武力迫使仁杰赡养老人的,也有说上诉公堂的,也有说儿子抱着找到的狗,领着孩子到老人家里认错的。总之,这个环节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各抒己见,要求学生学会创新写作。

第六步**亲情短片:

给妈妈洗脚》。让学生想想自己回家后会做些什么。

老师小结:亲情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亲情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看到生活的希望;亲情是洒落在久旱土地上的甘霖,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让我们珍惜亲情。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做怎样的人,懂得去珍惜亲情。

呼唤亲情教育

广东省江门市紫茶小学文宝石。3月9日,天下着蒙蒙的细雨,阴冷阴冷的。但这一切都无法阻止我们上班的步伐,更无法影响我的心情。像往常一样,我吃过早餐后,便一边督促孩子们早读,一边批改起作业联系本来。昨天是 妇女节 于是我便布置孩子们回家后用热水给妈妈洗脚。今天,我当然要好好检查,仔细阅读家长们的反馈意见...

呼唤亲情学会感恩

活动理念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情感的沟通,缺乏真情的传递。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知恩图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人类感恩的美感,一直延续,然而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特殊,父母的溺爱,使他们形成了 自我为中心 的心理状态,孩子自我意...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及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 课堂实录及反思。作者 吕静。中学课程辅导 教师通讯 2013年第05期。一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师 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学过孟子的文章,请一个同学为我们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孟子。生1 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 亚圣 孟子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师 对,孟子是古代读书人的精神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