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发布 2019-08-18 10:30:37 阅读 613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土木工程专业。

本科)同济大学。

二0一一年五月。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自1914年创立以来,始终十分重视并身体力行“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精英人才培养;近100年来,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但是在新世纪,我国工程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即工程教育界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为国家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就土木工程学科而言,尽管已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但未来建筑业的发展给土木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土木工程师的培养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⑴土木工程师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与规划过程中很难参与决策;⑵在工程决策、设计和建设阶段,土木工程师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可持续发展对环境和工程整个生命周期的重要性;⑶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土木工程师大都愿意做简单重复的劳动,缺乏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难以逐步提升;⑷知识更新、知识创造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不强;⑸学生毕业—就业—企业成长的过程长,彼此之间存在脱节现象;相对应的,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之间的人力资源没有得到相互利用与发挥;⑹与机械、电子等行业相比,土木工程师的国际化程度不够。

因此,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把人文精神、科学素养、技术能力、工程素养、领导才能、活动能力、创新潜质等融合在一起,培养能够针对不同工程或社会问题制定最佳规划、设计和建设方案,并负责实施的卓越土木工程人才。

针对于此,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的总体办学思想与理念是:

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必须满足社会需求和国家战略需求。注重专业基础教学与行业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和谐统一;注重专业基础教学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培养的相互促进。

采用思维方式培养,专业知识传授和实践活动训练等不同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工程素质和人文素质。

土木工程卓越人才的培养应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综合素质而展开,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不仅注重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实验平台与创新实践基地、成长环境等人才培养架构中各组成要素自身的优化建设,而且注重彼此间的优化组合,以实现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先进性。

注重科学研究、工程实践与教学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对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根据这一办学思想与理念,以及目前本科通识教育为主、研究生专业教育为主的培养特点,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采用“以人为本”的“4+m”人才培养模式。包括:

4+0:四年制本科生,毕业后获学士学位;

4+2: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获工程硕士学位;

4+2: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获工学硕士学位;

4+2+3: 本硕博连读,毕业后获工学博士学位;

以及与境外著名大学合作办学的硕士双学位+1+2)、博士(4+2+3)培养计划。

本报告仅涉及本科阶段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内容将另文阐述。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是:面向未来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科技进步,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相关原理和知识,获得工程师良好训练,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厚、实践能力强,能胜任木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研究、教育,以及投资与开发、金融与保险等工作,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领导意识的卓越人才。

基本思路: 吸取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办学经验,改变过去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单线条式的教学模式,以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成果为基础,以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名师和教学团队为保障,创建以递进式精品课程群和系列化英语课程群等为课堂教学链,以规模化实习基地、教学实验平台、创新研发基地和多功能试验室等为创新实践链,以高频次国内外土木工程竞赛、国际课程班、双学位等为交流合作链的立体化、开放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基本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