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发布 2019-07-23 08:16:17 阅读 4451

读《谈美》之感。

我们知道,一千种人有一千种思想,当然就有一千种不同的生活道路,一千种不同的审美观点。看了朱光潜先生《谈美》一书后,总觉得他不是在谈美,而是在谈哲学,谈人间万象。《谈美》从总体来看是本谈艺术欣赏的专业书,但其中充满着对人生观的思考。

在《谈美》这本小书中,枯燥复杂的美学理论变得平易近人了,朱光潜先生用明白晓畅的话语让我们先体验“美感”,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事各个方面去,从而“美化”人生,最后达到人心的“净化”。以下概括《谈美》各个章节的精彩之处:

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木商、植物学家、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棵古松,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带有人为的创造性。木商那种“实用的态度”偏重事物对人的利害,以善为最高目的;植物学家那种“科学的态度”偏重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以真为最高目的;画家那种“美感的态度”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以美为最高目的。

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表面看来,美是最没有用处的。但是,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

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人的美感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因此,“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可以照耀过去和未来一片漆黑的天空。

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树的倒影往往比正身美,游历新境时最容易见出事物的美,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这是什么缘故呢?看倒影,看稀奇的景物,看旁人的境遇,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看正身,看熟悉的环境,好比乘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

因此,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穿高跟鞋,说话用唱腔……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

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

正如后来人常说的,艺术**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

庄子·秋水》里有一个“濠梁之辩”的小故事,说明人类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的,这种心理活动叫做“移情作用”,也可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

所谓的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感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真正的美感经验能够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是陶冶性情,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

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

四、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

通常人所谓“美”大半就是指“好看”,指“愉快”,许多声名煊赫的文艺批评家也把美感和快感混为一件事。英国十九世纪有一位学者罗金斯曾经很坦白地说:“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像,有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

”罗斯金的错误在于把英国姑娘的引诱性做“美”的标准,去测量艺术作品。艺术是另一个世界的东西,对于实际人生没有引诱性。《红楼梦》里的刘姥姥想来不一定有什么风韵,在艺术上却仍不失其为美。

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罗斯金所称赞的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对于实际人生距离太近,不一定比希腊女神雕像的价值高。享乐主义的美学错误地将“快感”等同于“美感”,弗洛伊德派的学者的错处不在于主张文艺常是满足性欲的工具,而在把这种满足认为美感。

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美感所伴的快感,在当时都不觉得,到过后才回忆起来。

五、“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

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联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呢?内容派是肯定的,形式派是否定的。

我们赞成形式派的主张。通常所谓联想是辗转不止的乱想,是妨碍美感的。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

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使精神涣散,注意力不专一,使心思由美感的意象旁迁到许多无关美感的事物上去。在审美时,我看到芳草就一心一意地领略芳草的情趣;在联想时,我看到芳草就想到罗裙,又想到守罗裙的美人,既想到罗裙的美人,心思就已不复在芳草了。

六、“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

考证家都不免犯两种错误:一是穿凿附会,二是因为考据而忘欣赏。批评家分四大类:

导师类,法官类,舌人类、近代法国的印象主义批评类。我个人倾向印象派“欣赏的批评”,他们的领袖佛朗士说:“一切**,精密地说起来,都是一种自传。

凡是真批评家都只是叙述他的灵魂在杰坐中的冒险。”印象派以为批评应该是艺术的、主观的,它不应像餐馆的使女只捧菜给人吃,应该亲自尝菜的味道。总而言之,考证和批评都不是欣赏(美感),而欣赏却不可无考证和批评。

七、“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

什么叫做美呢?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

为什么“情人眼底出西施”呢?因为恋爱中的对象是已经艺术化过的自然。美的欣赏就是把自然加以艺术化,即人情化和理想化。

美的欣赏极似“柏拉图式的恋爱”,对于所爱者也只是无所为而为的欣赏,丝毫不带占有欲。

八、“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艺术史上有两种表面相反而实在都是错误的主张,一是写实主义,一是理想主义。它们的艺术主张都可以称为“依样画葫芦”主义,都承认自然中本来就有所谓美,都以为艺术的任务在模仿,艺术美就是从自然美模仿得来的。我们说“艺术美”时,“美”字只有一个意义,就是事物现形象于直觉的一个特点。

我们说“自然美”时,“美”字有两种意义,一是自然的常态,二是艺术美。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说:“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

”人人尽管都有一部字典在手边,可是用它来做出诗文,则全凭各人的情趣和才学。说自然本来就美者,也犹如说字典中原来就有《陶渊明文集》和《红楼梦》一类作品在内。这显然的很荒谬的。

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从儿童玩骑马的游戏中间,我们可以看出游戏和艺术的类似点:1.

像艺术一样,游戏把所欣赏的意象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个具体的情境;2.像艺术一样,游戏是一种“想当然耳”的勾当;3.像艺术一样,游戏带有移情作用,把死板的宇宙看成活跃的生灵;4.

像艺术一样,游戏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一个理想的世界来安慰情感。游戏和艺术有三个重要的异点:1.

艺术带有社会性,而游戏却不带社会性;2.游戏不必有作品,而艺术必有作品;3.艺术家不能不研究“传达”所需要的技巧。

一般艺术家都是“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十、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

艺术和游戏都是意造空中楼阁来慰情谴兴,这种楼阁是如何建筑起来的呢?比如王昌龄作《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首诗时有哪些心理活动呢?

他必定使用了想象,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艺术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又可分为两种心理作用:

分想作用和联想作用。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联想可分接近联想和类似联想,类似联想又有“拟人”和“托物”两种结果,“拟人”和“托物”都属于“象征”。

象征是若隐若现的,不可以言传的,全赖读者意会。

十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

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所以诗是做不尽的。有人说,风花雪月等等都已被前人说滥了,所有的诗都被前人做尽了,诗是没有未来的了。这般人不但不知诗为何物,也不知生命为何物。

诗是生命的表现。生命像伯格森所说的,时时在变化中,即时时在创造中。说诗已经做穷了,就不啻说生命已经到了末日。

艺术的任务是在创造意象,但是这种意象必定是受情感饱和的。情感或出于己,或出于人,诗人对于出于己者须跳出来视察,对于出于人者须钻进去体验。主观的艺术家在创造时也要能“超以象外”,客观的艺术家在创造时也要能“得其环中”。

文艺作品都必具有完整性,凡是欣赏或创造文艺作品,都要先注意总印象,不可离开总印象而细论枝节。

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

在艺术方面,受情感饱和的意象是嵌在一种格律里的。形式化的格律都有束缚艺术的倾向,但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提倡不要格律也是一桩危险的事。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

他们从束缚中挣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往往又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

十三、“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

艺术上的模仿最重要的是技巧,技巧可以分为两项说,一项是关于传达的方法,一项是关于媒介的知识。一切艺术须从模仿入手,所以不能不似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但是它须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

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后来者齐白石老人教育学生时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之,创造与模仿要把握好一个“度”,模仿应该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阶段,创造才是艺术家的最终目的。

十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遗传和环境对于天才的影响非常重大,但是个人还有努力的余地。最容易显出天才的地方是灵感。灵感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的。

灵感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灵感是潜意识中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读书破万卷”是功夫,“下笔如有神”是灵感,灵感是从功夫出来的。不过,灵感的培养正不必限于读书,人只要留心,处处都是学问。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十五、“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为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

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首先,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其次,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不容有丝毫假借。

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生活。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

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盖本色。艺术化的人生就是取舍恰到好处,他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

艺术的生活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情趣化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欣赏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

读《心态》有感

看了书上的这个故事,我感到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 曾经有一个中学生,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常常和同学争吵,甚至还和老师争执,而老师却没有动怒,而是拿出字典逐字逐句的解释给他听,并举了大量的例子,虽然这名中学生嘴上没说,但心里却早已心悦诚服。从此他有了自控的意识,经常提醒自己,主动调节情绪,自觉注意自己的言...

读匆匆有感

今天,我读了 匆匆 这篇文章,匆匆 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主要写了作家对时光易逝的无奈,感慨自己虚度年华,对流逝时光欲追不及的惋惜心情。文中作者曾经两次向我们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个问题。可是又有谁能解答得了,有谁不想知道答案呢?时间,永远会有,今天过了,有明天,明天过了,还有明天...

读社戏有感

读 社戏 有感。已经忘了是第几次读过这篇文,虽然它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上海 月报 但我始终不愿意相信它是鲁迅写的 一直都认为这是鲁迅的关于童年美好的回忆的记叙。第一次是在语文课本里读来的,那时候老师总是讲究各种写作手法,但我却在这里一次次地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趣事。这条搭载着迅哥儿和双喜,还有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