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屿隧道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报告

发布 2019-07-02 15:27:17 阅读 5737

编制:复核:审核:

******项目部。

二00八年九月。

目录。第一章沉降和变形观测方案与技术设计书………1

1.1变形观测的重要性1

1.2施测时机1

1.3沉降观测控制网的布测2

1.4沉降观测断面的布测2

1.5测点编号规则3

1.6使用仪器及人员4

1.7观测精度及要求4

1.8外业数据采集5

1.9数据处理6

第二章沉降计算报告8

第三章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图………8

3.1水准控制点的埋设规格8

3.2沉降观测点埋设规格9

3.3点号标注格式10

第四章仪器校验及校正手册10

第五章观测记录11

第六章总结11

第一章沉降和变形观测方案与技术设计书。

1.1变形观测的重要性

《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文件指出:“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隧道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其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变形观测期一般不应少于3个月”。

线下工程的变形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评估时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构筑物间的变形关系。

1.2施测时机。

变形观测贯穿整个施工过程。

在隧道主体工程施工阶段,变形观测主要是紧跟掌子面,实时监控围岩的变化情况,故此时的变形观测又称之为监控测量。隧道施工以量测资料为基础,及时修正初期支护参数,确保二次衬砌施作时机,实施动态设计、施工。量测项目主要包括:

洞内外观察、净空收敛量测和拱顶下沉量测等。

当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对隧道主体结构进行不少于3个月的沉降观测。

1.3沉降观测控制网的布测。

秦屿隧道沉降观测控制网的布设主要依附于cpⅱ高程控制网,组成符合水准路线。

1.4沉降观测断面的布测。

隧道中每个沉降观测断面在相应的两侧边墙处布测一对沉降观测点。布测根据围岩类别分别设置,具体围岩分类见下表:

在秦屿隧道中,共设沉降观测断面25个,详见下表。

1.5测点编号规则。

测点编号将水准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分别编号。水准控制点点号由cpⅱ点号组成。

沉降观测点号由“cj”加上里程组成:

“cj”表示沉降观测点;里程由测点埋设里程决定,后缀数字1或2,其中1为线路左侧的沉降观测点,2为线路右侧的沉降观测点。

例:cj120+6601代表的意思即为dk120+660处线路左侧埋设的沉降观测点。

1.6使用仪器及人员。

沉降观测要固定使用一台水准仪,水准仪最小观测精度≤0.1mm;观测时使用铟钢尺;需要转站时,使用尺垫在稳定区域扶尺。

在使用的测量仪器需要经鉴定合格后方可以使用,并妥善保管。

在秦屿隧道的变形测量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为苏一光dsz2配合光学测微器,使用2米铟钢尺。

沉降观测时如无特别原因,所有观测固定由一人完成;每级测量人员由四人组成,其中扶尺两人,记录一人,观测一人。测量人员须具备专业资质。

表3 测量人员名单。

1.7观测精度及要求。

水准控制点测量应按照下表中的二等水准要求进行施测。

第五章观测记录。

观测记录见附表。

第六章总结。

由数据处理结果可以得出,各沉降点回归分析使用的函数的相关系数ro的最小值为0.927,故回归分析所选用的函数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各沉降观测点的沉降稳定时间最短为42天,最长为77天,平均为61天;各沉降观测点的最终沉降量最大值为3.87mm,最小值为1.

7mm,平均为2.78,实测沉降量(详见附表)<5mm。即沉降满足规范要求,达到铺设无砟轨道铺设要求。

经对秦屿隧道内布设的50个沉降观测点、25个观测断面的三个月的沉降观测,并对相应的观测数据进行的数据处理与回归分析,可以得出:

秦屿隧道整体沉降已经基本稳定,满足铺设无砟轨道的条件要求,可以进行秦屿隧道无砟轨道的铺设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