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发布 2019-06-28 12:21:57 阅读 8997

简答题。

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答:(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2)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3)实践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4)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什么?

需要、动机、行为三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人的行为是从需要开始的。当人产生某种需要的时候,会产生一种紧张的心理,在遇到满足需要的特定的目标时,这种心理就会转变**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动力。

所以,一个人行动的心理过程,首先是人的需要对自己的机体产生刺激,然后需要才能转化为动机,最后动机作为一种力量推动人采取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规模因素、(二)战略因素、(三)环境因素、(四)技术因素、(五)权力控制、(六)文化因素。

组织变革的过程主要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1)分析与确定问题;(2)组织诊断;(3)计划并执行变革方案;(4)对变革作效果评估。

心理压力的积极与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心理压力的积极作用:(1)保持一定压力,才能集中精力、发挥潜力做好工作;(2)适度的压力,能更好地调动人的智慧和创造力;(3)适当的压力,使体内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调动更多的能量来应付当前问题。

2》心理压力的消极作用:(1)压力过大,会抑制人的行为,使要工作效率更低;(2)持续的、超强度的压力,对身体特别有害。

简要说明管理机制有效性的条件有哪些?

答:管理机制有效性条件:(1)、参与约束;(2)、激励相容;(3)、信任;(4)、绩效评估。

决定工作满意感的因素有哪些?

答: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工作上的成就感,对未来发展的期望,工作职务上的责任感和提升等。

什么是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和生产效率的关系是什么?

答:群体凝聚力就是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力,群体成员间的心理亲和力,也称为内聚力。

关系: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并不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凝聚力高,群体的生产效率可能高也可能会降低,这主要是因为会受到群体规范的性质和水平,即组织共同所制定的生产指标的性质和数量的影响。

在一个凝聚力强的组织里,成员的行为高度一致,个人有较强服从组织规范的倾向,如果这个群体的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则凝聚力与生产率成负相关,生产率越低,反之,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则二者成正相关,生产率越高。

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需要的结构。

答: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他认为这五个层次的需要以生理需要为基础,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满足,形成金字塔形的层次,他认为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才可能会有下一个层次的需要,而自我实现是需要层次的最高顶点,是促使人的潜在能力得实现的趋势。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人们不同层次的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激励他们努力工作。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答:(1)课题的选择、(2)根据课题的研究目的建立假设、(3)调查和实验的设计、(4)研究的取样、(5)数据的收集、(6)数据的统计分析、(7)做出结论。

管理机制有效的条件有哪些?

答:管理机制有效性条件:(1)、参与约束;(2)、激励相容;(3)、信任;(4)、绩效评估。

简述影响态度改变的主要因素。

1)客观因素:宣传者的威信、宣传者的隐藏动机、宣传者的人格魅力;

2)主观因素:自尊心、智力水平、需要、性格、性别。

简要比较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在信息传递活动中的优劣。

答:单向沟通比双向沟通速度快,但双向沟通由于信息的传递有反馈,准确性高,易保持良好的气氛和人际关系。从程序上看,单向沟通安静。

规矩,易于保持信息传递的权威性,而双向沟通混乱无秩序。单向和双向沟通各有长短,在组织管理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沟通方式。

简述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

答:人际关系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群体的团结。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群体成员团结的重要基础。 (2)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提高群体工作效率。

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群体的效益。而凝聚力是工作效率得以发挥的前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群体凝聚力的基础。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

答: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友爱和归属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的5种需要分为高低两级,并且按次序上升。人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之后,才会去追求高级需要。

简述从众与顺从行为的区别。

答:从众行为指因群体情境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判断与行为,使个体的行为表现出与群体行为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行为,是自发的。

而顺从行为是指按照组织的要求、群体的规范、**压力、或其它人的意志,而做出的相应行为。这种行为的产生是迫于外部压力,而非自愿的。

管理机制缺乏绩效评估会产生哪些严重后果?

答:(1)、逆向选择,人力资源逆向选择产生的消极后果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缺乏公平感,士气低落,人员成本费用高,产出效益低;(2)道德风险,人力资源道德风险行为对公司利润肯定会产生消极影响,有时还会导致公司陷入困境,甚至濒临破产。

形成态度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答:(1)服从,服从是指人们为了获得报酬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顺从的行为;(2)同化,同化是指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和他人或团体形成一种友好的关系;(3)内化,内化是一个人真正地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主张、观点而彻底转变自己的态度。

造成沟通障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文化障碍,文化障碍主要有语义的障碍、经验的障碍、文化程度的障碍。(2)社会障碍,有地位的障碍、职业的障碍、组织结构的障碍(3)心理障碍,心理障碍主要有认识障碍、态度障碍、情绪障碍和个性障碍。

凯尔曼的态度形成三阶段是什么?

答:1)服从,服从是指人们为了获得报酬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顺从的行为。2)同化,同化是指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和他人或团体形成一种友好的关系。

3)内化,内化是一个人真正地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主张、观点而彻。

群体沟通的一般模式包括哪几部分?

答:群体沟通一般模式的基本要素为发信信息、编码、讯道、译码和接收者。

需要、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如何?

答:需要、动机、行为三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人的行为是从需要开始的。

当人产生某种需要的时候,会产生一种紧张的心理,在遇到满足需要的特定的目标时,这种心理就会转变**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动力。所以,一个人行动的心理过程,首先是人的需要对自己的机体产生刺激,然后需要才能转化为动机,最后动机作为一种力量推动人采取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群体压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是什么?

答:群体压力的积极作用,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保持一定压力,才能集中精力、发挥潜力做好工作;(2)适度的压力,能更好地调动人的智慧和创造力;(3)适当的压力,使体内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调动更多的能量来应付当前问题。

同时群体压力也有消极作用:(1)压力过大,会抑制人的行为,使得工作效率更低;

需要、动机和行动的关系如何?

答:需要、动机、行为三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人的行为是从需要开始的。

当人产生某种需要的时候,会产生一种紧张的心理,在遇到满足需要的特定的目标时,这种心理就会转变**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动力。所以,一个人行动的心理过程,首先是人的需要对自己的机体产生刺激,然后需要才能转化为动机,最后动机作为一种力量推动人采取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如何?

答: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因素组成的,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一个态度**他的行为。

态度不一定与特定的行为相联系,人的行为也不一定只受到态度的影响,因为还会有道德规范、法律、传统习惯等的影响,尤其有时候决定行为的因素还会有情境。

我们认为人的态度有时会影响人的行为,态度中的情感因素与人的行为紧密相联系,反过来有时候行为也会影响我们的态度。

影响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客观因素:(1)对象本身的因素。

刺激物对主体刺激的强度。(2)对象与背景的差异。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就越容易将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3)对象的组合。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合原则,连续原则。(4)动态与静态。

(5)重复。(二)主观因素:(1)兴趣;(2)需要和动机;(3)个性特征;(4)过去的经验。

改**度的方法有哪些?

答:(1)积极参与活动。(2)唤起恐惧心理;(3)选择正确的宣传方式;(4)逐步提出要求(5)团体规定。

组织变革的阻力来自于哪几方面?

1).人们长期从事某种工作,心理上有安全感,而急剧的变革,打破了人们原来心理上的平衡,从而产生抵制变革的心理。(2).组织中多数职工容易安于现状,求稳怕乱,对那些需要冒很大风险的变革往往缺乏坚定信心,这种心理惰性也是变革的一种阻力。(3).无论人事或技术变革,都会涉及到人的地位的变化。

他们不情愿失去权力地位,在行动会以各种形式抵制变革。(4).部分人担心改革会影响个人的经济收入,经济利益得失的顾虑往往也是变革的一种阻力。(5).组织因机构需要精简,或因用工制度的变更而调整职工队伍时,会对非正式群体产生冲击,因而遭其反对,成为变革的一种阻力。

个体在社会知觉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偏差?

答:在社会知觉过程中,个体的某些偏见有时时会影响认知的准确性,使社会知觉发生偏差。这种带有规律性的偏差在许多情况下是难以克服的,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产生,所以作为一个管理者在很多时候就要注意努力克服。

(1)光环作用;(2)假定相似作用;(3)类化原则;(4)积极偏见;(5)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测量态度的方法有哪些?

答:1)、量表法 2)、自由反应法 3)、行为观察法 4)、生理反应法

激励理论的体系包括哪些部分?

答:1)行为主义激励理论,最早的激励理论以华生为代表,它的基本原则是“刺激-反应”模式。2)认知学派激励论,认知学派激励理论可分为:

内容型的激励理论和过程型的激励理论。3)综合激励理论,该理论是综合运用多种激励理论来**复杂的激励问题的尝试。

请你谈谈对群体压力的看法,群体压力对于群体中的个体心理和行为会有哪些影响?

答:群体有一种迫使其成员在态度与行为上与其他成员一致的压力存在,这种压力就被称为群体压力。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需要遵守群体意见或规范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它使成员倾向于作出为群体所接受的或认可的反应。

在群体压力下,个体会感到不自在,心理上不安稳,这种心理负担会使体成员违背自己的意志产生与多数人相同的行为,这种行为称为社会从众行为。

组织变革过程中的阻力的**主要有哪些?

1).人们长期从事某种工作,心理上有安全感,而急剧的变革,打破了人们原来心理上的平衡,从而产生抵制变革的心理。(2).组织中多数职工容易安于现状,求稳怕乱,对那些需要冒很大风险的变革往往缺乏坚定信心,这种心理惰性也是变革的一种阻力。(3).无论人事或技术变革,都会涉及到人的地位的变化。

他们不情愿失去权力地位,在行动会以各种形式抵制变革。(4).部分人担心改革会影响个人的经济收入,经济利益得失的顾虑往往也是变革的一种阻力。(5).组织因机构需要精简,或因用工制度的变更而调整职工队伍时,会对非正式群体产生冲击,因而遭其反对,成为变革的一种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