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对郭子仪评价不当

发布 2019-06-24 20:15:17 阅读 9535

《资治通鉴》对郭子仪的评价不当。

大漠霜天。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郭子仪去世后的评价是:“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年八十五而终。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七·唐纪四十三·唐德宗建中二年》)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郭子仪的这个评价并不是司马光自己做出的,而是**于《旧唐书》和《新唐书》。

旧唐书·郭子仪传》评价郭子仪:“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三十年。校中书令考二十有四。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富贵寿考,繁衍安泰,哀荣终始,人道之盛,此无缺焉。唯以谗怒,诬奏判官户部郎中张谭杖杀之,物议为薄。

”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二·郭子仪》(欧阳修宋祁)在评价郭子仪时有:“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校中书令考二十四。富贵寿考,哀荣终始,人臣之道无缺焉。

唐史臣裴垍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呜呼!

垍诚知言。”

由《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记载,可以看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郭子仪所做的评价**于《旧唐书》和《新唐书》,并且对两书中的评价进行了总结归纳。

在《旧唐书》中,只说出了对郭子仪的评价而没有说出评价的**。在《新唐书》中,欧阳修不但说明了对郭子仪的这个评价是由唐朝的史臣裴垍做出的,而且还表明了自己对裴垍的这个评价的态度:“垍诚知言”。

我们可以明白:自从唐朝的史臣裴垍做出对郭子仪的这个评价之后,一直到宋朝,像欧阳修、司马光等一些史学家,都很赞同裴垍的评价,并在他们主修的《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采用了这个评价。

那么,《旧唐书》《新唐书》与《资治通鉴》所采用的唐朝史臣裴垍对郭子仪的这个评价是否恰当呢?笔者认为:这个评价并不是十分恰当的。

下面,笔者以《资治通鉴》中所记载的有关郭子仪的一些史实为例,来看一看这个评价的不恰当之处:

一“功盖天下而主不疑”

上问(李)泌曰:‘今郭子仪、李光弼已为宰相,若克两京,平四海,则无官以赏之,奈何?’”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九·唐纪三十五·唐肃宗至德二载》)

泌曰:‘为今之计,俟天下既平,莫若疏爵土以赏功臣,则虽大国,不过二三百里,可比今之小郡,岂难制哉!于人臣乃万世之利也。

’上曰:‘善!’”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九唐纪三十五唐肃宗至德二载》)

十一月,郭子仪来自东京,上劳子仪:‘吾之家国,由卿再造。’”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唐纪三十六·唐肃宗至德二载)

辛未,以郭子仪为汾阳王,子仪将行,时上不豫,群臣莫得进见。子仪请曰:‘老臣受命,将死于外,不见陛下,目不瞑矣。

’上召入卧内,谓曰:‘河东之事,一以委卿。’”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二唐纪三十八唐肃宗宝应元年)

郭子仪以仆固怀恩有平河朔功,请以副元帅让之。己亥,以怀恩为河北副元帅,加左仆射兼中书令、单于、镇北大都护、朔方节度使。”(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二唐纪三十八唐肃宗宝应元年)

仆固怀恩自以兵兴以来,所在力战,一门死王事者四十六人,女嫁绝域,说谕回纥,再收两京,平定河南、北,功无与比,而为人构陷,愤怒殊深,上书自讼,以为:‘…如臣朔方将士,功效最高,为先帝中兴主人,乃陛下蒙尘故吏,曾不别加优奖,反信谗嫉之词。子仪先已被猜,臣今又遭诋毁,弓藏鸟尽,信匪虚言。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三唐纪三十九唐代宗广德元年)

冬,十月,吐蕃寇奉天、武功,京师震骇。诏以雍王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出镇咸阳以御之。子仪闲废日久,部曲离散,至是招募,得二十骑而行,至咸阳。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三唐纪三十九唐代宗广德元年)

十二月,甲午,上至长安,郭子仪帅城中百官及诸军迎于浐水东,伏地待罪,上劳之曰:‘用卿不早,故及于此。’”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三唐纪三十九唐代宗广德元年)

二月,癸巳,郭子仪入朝,上言边事。夏,四月,甲申,郭子仪辞还邠州,复为上言边事,至涕泗交流。”(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五唐纪四十一唐代宗大历九年)

八月,辛巳,郭子仪还邠州。子仪尝奏除州县官一人,不报,僚佐相谓曰:‘以令公勋德,奏一属吏而不从,何宰相之不知体!

’子仪闻之,谓僚佐曰:‘自兵兴以来,方镇武臣多跋扈,凡有所求,朝廷常委曲从之;此无他,乃疑之也。今子仪所奏事,人主以其不可行而置之,是不以武臣相待而亲厚之也;诸君可贺矣,又何怪焉!

’闻者皆服。”(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五唐纪四十一唐代宗大历十年)

郭子仪以司徒、中书令领河中尹、灵州大都督、单于、镇北大都护、关内、河东副元帅、朔方节度、关内支度、盐池、六城水运大使、押蕃部并营田及河阳道观察等使,权任既重,功名复大,性宽大,政令颇不肃,代宗欲分其权而难之,久不决。”(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五唐纪四十一唐代宗大历十四年)

甲申,诏尊郭子仪为尚父,加太尉兼中书令,增实封满二千户,月给千五百人粮、二百马食,子弟、诸婿迁官者十余人,所领副元帅诸使悉罢之;以其裨将河东、朔方都虞候李怀光为河中尹、邠、宁、庆、晋、绛、慈、隰节度使,以朔方留后兼灵州长史常谦光为灵州大都督、西受降城、定远、天德、盐、夏、丰等军州节度使,振武军使浑瑊为单于大都护、东、中二受降城、振武、镇北、绥、银、麟、胜等军州节度使,分领其任。”(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五唐纪四十一唐代宗大历十四年)

由以上记载的一些史实可以看出:《旧唐书》《新唐书》与《资治通鉴》对郭子仪的评价之一“功盖天下而主不疑”是不恰当的,皇帝对郭子仪是颇为怀疑的。

理由如下:一)皇帝的言论:“今郭子仪、李光弼已为宰相,若克两京,平四海,则无官以赏之,奈何?”

二)皇帝的行动:(1)以仆固怀恩或其他人代替郭子仪,解除郭子仪的重要职务;(2)皇帝对郭子仪不但不重用,而且还长期地弃之不用:“子仪闲废日久,部曲离散”;(3)郭子仪部将旁观的事实及部将的愤激言词:

“子仪先已被猜,臣今又遭诋毁,弓藏鸟尽,信匪虚言”; 4)郭子仪言边事,“至涕泗交流”,但皇帝就是不听;(5)郭子仪举荐的**,皇帝不批准。

以上的理由,有其中的任何一点,就完全表明皇帝对郭子仪是不信任的,更何况还不止一点呢?

自古以来,皇帝对功臣的疑忌是普遍存在的。有时,“功高震主者”,杀头就是赏赐!灭族者,也不在少数!郭子仪例外了吗?没有!郭子仪依然受到了皇帝的猜忌!

二“位极人臣而众不疾”

六月,观军容使鱼弼朝恩恶郭子仪,因其败,短之于上。秋,七月,上召子仪还京师,以李光弼代为朔方节度使、兵马元帅。士卒涕泣,遮中使请留子仪。

子仪绐之曰:‘我饯中使耳,未行也。’因跃马而去。

光弼愿得亲王为之副,辛巳,以赵王係为天下兵马元帅,光弼副之,仍以光弼知诸节度行营。光弼以河东骑五百驰赴东都,夜,入其军。光弼治军严整,始至,号令一施,士卒、壁垒、旌旗、精彩皆变。

时朔方将士乐子仪之宽,惮光弼之严。”(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一唐纪三十七唐肃宗乾元二年)

或上言:‘天下未平,不宜置郭子仪于散地。’乙未,命子仪出镇邠州;党项遁去。

戊申,制:‘子仪统诸道兵自朔方直取范阳,还定河北,发射生英武等禁军及朔方、鄜方、邠宁、泾原诸道蕃、汉兵共七万人,皆受子仪节度。’制下旬日,复为鱼朝恩所沮,事竟不行。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一唐纪三十七唐肃宗上元元年)

八月,己巳,郭子仪自河东入朝。时程元振用事,忌子仪功高任重,数谮之于上。子仪不自安,表请解副元帅、节度使。

上慰抚之,子仪遂留京师。”(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二唐纪三十八唐肃宗宝应元年)

冬,十月,以雍王适为天下兵马之帅。上欲以郭子仪为适副,程元振、鱼朝恩等沮之而止。”(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二唐纪三十八唐肃宗宝应元年)

十二月,庚辰,盗发郭子仪父冢,捕之,不获。人以为鱼朝恩素恶子仪,疑其使之。子仪自奉天入朝,朝廷忧其为变;子仪见上,上语及之,子仪流涕曰:

‘臣久将兵,不能禁暴,军士多发人冢,今日及此,乃天谴,非人事也。’朝廷乃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四唐纪四十唐代宗大历二年)

郭子仪以朔方节度副使张昙性刚率,谓其武人轻己,衔之;孔目官吴曜为子仪所任,因而构之。子仪怒,诬奏昙扇动军众,诛之。掌书记高郢力争之,子仪不听,奏贬郢猗氏丞。

既而僚佐多以病求去,子仪悔之,悉荐之于朝,曰:‘吴曜误我。’遂逐之。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五唐纪四十一唐代宗大历十三年)

郭子仪每见宾客,姬妾不离侧。卢杞尝往问疾,子仪悉屏侍妾,独隐几待之。或问其故,子仪曰:

‘杞貌陋而心险,妇人辈见之必笑,它日,杞得志,吾族无类矣!’”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六唐纪四十二唐德宗建中二年)

春,正月,丙子,郭子仪入朝,鱼朝恩邀之游章敬寺。元载恐其相结,密使子仪军吏告子仪曰:‘朝恩谋不利于公。

’子仪不听。吏亦告诸将,将士请衷甲以从者三百人。子仪曰:

‘我,国之大臣,彼无天子之命,安敢害我!若受命而来,汝曹欲何为!’乃从家僮数人而往。

朝恩迎之,惊其从者之约。子仪以所闻告,且曰:‘恐烦公经营耳。

’朝恩抚膺捧手流涕曰:‘非公长者,能无疑乎!’”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四唐纪四十唐代宗大历四年)

由以上记载的一些史实可以看出:《旧唐书》《新唐书》与《资治通鉴》对郭子仪评价之一“位极人臣而众不疾”是不恰当的,众多朝臣对郭子仪是颇为怀疑的。

理由如下:1)鱼朝恩的诋毁;(2)程元振的诋毁;(3)元载的诋毁;(4)郭子仪父亲的坟墓被掘,却不知是谁;(5)部属的不满,(6)郭子仪自己对其他人的疑忌。

虽然鱼朝恩、程元振、元载是奸臣,但如果皇帝或其他大臣对郭子仪极其信任,那么,鱼朝恩、程元振、元载等奸臣的谗毁是难以实现的。奸臣的谗毁能够实现,表明郭子仪不是不被众大臣嫉妒的。

郭子仪父亲的坟墓被“盗发”,却无法捕获罪犯,因为一点线索也没有。没有任何一个人,向郭子仪提供线索,难道不也证明郭子仪是被嫉妒的吗?

部属的不满,以及郭子仪对卢杞的疑忌,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郭子仪是受人嫉妒的。疑忌别人,也恰恰证明自己是被别人疑忌的。

倘使郭子仪是人人都不嫉妒的,那又何来部属的不满与郭子仪对卢杞的疑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