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发布 2019-05-28 00:59:37 阅读 7628

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对知识的传授,注重教师对知识的讲解是否到位,而忽视学法的指导,忽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认为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样呢?

我认为作为教师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创设情境,激起兴趣。

巧设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初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规律及课文特点,从直观、形象入手,为学生创设出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主**课文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有在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的情况下,对课文才会产生想了解、想去读、想学习的念头。因此,教师在此环节应以情激趣,通过设计一些形式新颖、吸引力强、方法多样、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

情景导入的方法很多,如用多悬念引入,设问引入,图画引入,**引入,表演引入等。

例如,我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时,我采用了悬念引入的方法。我在交互式白板的资料库中调出大自然中的不同景象,如:青蛙欢唱、燕子低飞、电闪雷鸣,用拉幕的功能一一展示这些景象,让孩子们猜猜这些景象让你知道了什么……然后问:

“你从这些大自然中的景象里读懂了什么?你们还想读懂大自然中的那些景象呢?”这样的情景和提问引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想马上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的学习动机,为学好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 师生互动,和谐**。

对学生提出或设置的问题,教师应要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答案。让学生探索的目标要明确,要依据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组织形式要多样化,让教师与学生的信息交流变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多项信息交流,从而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

对学生的诸多发现,教师要进行分类,让学生弄清哪些是这节课要解决的,哪些是留做作业的,哪些是还没有讲到的或课本以外的,这样学生的思考会更深入,为建构知识系统做好必要的准备。

如我在上《三亚落日》这课时,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三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为了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三亚落日的美,我把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制成了powerpoint,将它在白板上显示出来。在上课时同学们朗读这段话后,各自感悟,配合本课的金钥匙在重要的或有感悟的句子、词语下面划横线或圆圈,为了及时得到同学们的反馈的信息,我利用白板的勾画和批注功能,请学生走上讲台,拿起感应笔,在白板上直接勾画、批注,谈自己的感悟,把自己的感悟带进读里,将有感情朗读训练到位。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学生们也从中学到在阅读中如何进行批注的方法,课堂的效率大大地提高了。

这种方式的阅读教学,使师生、生生真正地互动起来了。

三、 发挥自主,积极探索。

在师生**结束后,围绕本节课的目标,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体。对于一时跟不上的学生,不能马上加以否定,而要尽可能地肯定其思维中的合理成分。

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独创性和创新精神,争取为更多的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使他们能得到自主解决问题的训练和感受成功的体验。本环节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关键,节奏的控制要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基础而定。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让学生质疑问难不但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

比如,在《林海》一课的教学中,我请学生自己读书,看看**读不明白,一会儿提出来。学生一看要让他们提问题,顿时来了兴趣,立刻读书思考。后来,学生提出了几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如老舍先生为什么说“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难道他过去曾有过这种感觉吗?文章中三次出现亲切与舒服,是不是简单的重复?”让学生带着他自己想出的问题去读书、去讨论,这就又一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真正成学习的主人。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摒弃传统的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一个自主学习知识的探索者,成为未来世界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