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里的五角星 第二课时

发布 2024-05-23 07:45:22 阅读 6865

《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1、理解词意,学习随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完成对话中提示语的填写,并通过朗读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

3、了解“借事说理”的写作手法,明白只有打破常规思维,才能有新的发现和新的创造。

教学过程:一、 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读)苹果里的五角星。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秘密?

3、相信苹果里真的有五角星的,请举手。为什么相信呢?(书上说的、亲自切过)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记得上节课上有同学建议给课题上的“五角星”加上双引号,为什么呢?(加引号,说明五角星不是真正的五角星,而是像五角星一样的图案。)

我们的同学很会思考问题。还有一些同学也有问题想本堂课上解决,一起来看一看。(出示问题)

二、学习故事。

1、苹果里有五角星,这个秘密居然是一个幼儿园的小男孩告诉我的。这是个怎样的小男孩呢?

出示:邻居家的小男孩是我家的常客,差不多每天都要跑来向我报告幼儿园的新闻,或者显示显示他学会的新本领。)

这个小男孩有哪些特点?

2、可今天,小男孩既没有报告新闻,也没有显示新本领,而是告诉我一个新发现——苹果里有五角星。这个新发现来自他与众不同的切苹果方法。请说说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跟我们通常的切法有什么不同呢?

(出示两张动画)

3、因为切法与众不同,所以才会有新发现。

出示课件:他把切好的苹果举到我面前:“大哥哥,看哪,里头有颗五角星呢!”)

1)该用怎样的语气才能读好这句话呢?读。(得意、兴奋、自豪、骄傲。)

2)如果能加上小男孩的动作,相信会更生动?(举)(出示课件:举)

4、此外,还有几句对话,我们来看看应该用什么语气读?请把上节课快结束时,你自学的成果展示给大家。

出示:小男孩大哥哥,我要让你看看里面藏着什么。”

我知道里面是什么。”我瞧着他说,心里想不,你不知道的,还是让我切给你看吧。”小男孩他把切好的苹果举到我面前 :“大哥哥,看哪,里头有颗五角星呢!”

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

1)指述。补充。原来苹果里真的有五角星,那最后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呢?(惊奇、感叹不已)

2)(出示要求)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待会儿我请两组同学pk。评价。

三、学习思考一。

1、课文到这里啊,“苹果里的五角星”这个秘密,已经全部写完了。故事很简单,但是它的亮点在于“叙事”之后,还有“感受”,这个“感受”部分所揭示的道理才是作者真正的写作目的。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借事说理”(板书:

借事说理)。

2、小男孩传来的“苹果里有五角星”这个新发现让我再惊叹之余,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请看作者思考之一。

出示课件:我见过许多人切苹果,他们对切苹果都不生疏,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见过还有另一种切法,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

3、你是平时是怎么切苹果的?你呢?噢!大家都这么切苹果,从来没想过用别的办法,这就是“循规蹈矩”。(板书)

4、(出示课件)问题:那为什么大家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切苹果呢?

(1)下面我们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要求见屏幕。(出示要求)

(2)组长汇报:方便、安全、公平、习惯。

5、虽然有这么多优点,但是“循规蹈矩”会让我们形成思维定势,**了我们的手脚,遮蔽了我们的眼睛,束缚了我们的大脑,使我们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很难再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

四、学习思考二。

1、再看作者的思考之二。

出示课件:第一次这样切苹果的,也许是出于无意,也许是出于好奇。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这么大的魅力。

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默读思考)1)默读思考:从哪些词语、哪句话可以看出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这么大的魅力?划下来,并写上批注。(理解“鲜为人知”、“魅力”、秘密、三个“传”)

出示课件: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又由我传给你们大家。)

2)这句话里有三个“传”字,它表明这个秘密真是一传十,十传百,它还将继续广为流传,这就是魅力!

而三个“传”字表示的性质也是不同的:开始传的只是小小的秘密、简单的快乐,而作者最后传给我们的不仅有这个故事,还有思考问题的方法。

2、是啊,一些出于无意、出于好奇的举动有时候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莱特兄弟的飞机和瓦特的蒸汽机都曾经被人视为无稽之谈,但他们勇于尝试、勤于思考、敢于创造,最终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好奇心竟然带来了这么大的魅力。

3、那么,作者由“魅力”又进一步联想到了什么力?(板书:创造力)

出示课件: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4、再说一个故事: 《亚历山大与高尔丁死结》

你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什么?(打破常规思维)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许多体现创造力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救人、田忌赛马、围魏救赵……

5、瞧!创造力原来就是这么简单。创造力能否产生,关键在于一个人是否敢于怀疑前人的观点,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什么是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齐: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那么,往大处说呢?

出示课件:往大处说。

出示课件:往大处说,就是打破常规的想法和做法。)(板书:打破常规的想法和做法/换一种思维方式)

6、其实,老师也在家里也横切了几个苹果,发现有的苹果核图案更像梅花或海星。你们同意吧?看来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书本。

否则,人云亦云是缺乏创造力的一种表现。正如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爷爷所说的那样——指读。

出示)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钱学森。

7、你还收集到哪些有关“创造”的名言?

五、总结全文。

这是一篇借事明理的文章,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传给我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苹果里有五角星,从而使我受到启迪:什么是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往大处说,就是打破常规的想法和做法。

中国前*******说:(引导齐读)“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愿我们每一个同学从小就学会创造,将来用你们善于创造的大脑和双手去改造世界!让世界出现更多的中国创造!

板书设计:5、苹果里的“五角星”

借事说理)循规蹈矩——创造力小——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大——打破常规的想法和做法。

教学反思:1、通过对《苹果里的五角星》这篇课文的反复学习,我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的创造力,从通俗点来说来,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2、课堂上的亮点:

1)学生敢于提出对课题的修改。《苹果里的五角星》中“五角星”上面加引号,因为这里是五角星图案,不是真正的“五角星”,引号是特殊含义。引导学生通过研读学会质疑,学会挑战,学会批判,达到创造性阅读的目的,给教材增值,让学生有所收获,是老师的职责。

2)在“先学后教”的指引下,学生的问题,理解的地方和不理解的地方一目了然,使得上课重点更有针对性,主要围绕“为什么我们总是循规蹈矩地切苹果”和“这个图案的魅力是什么”来展开,课上内容比较丰富。

3)小组合作很有效:第一次是分角色朗读,学生很有兴趣,朗读也很生动;第二次是讨论“为什么我们总是循规蹈矩地切苹果”,讨论后的结果出乎我的意料,比我设想的还要多。

4)补充的短文《亚历山大和高尔丁死结》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了一定的作用。

3、课堂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教师和学生上课时的声音都比较小,印象后面听课教师的评价。

2)联系上下文理解“循规蹈矩”时,还不细致,让学生部能充分领会老师的意思。

3)课上说教的内容太多。语文教学的东西还是少了点。

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

5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一 复习回顾 板书课题,回顾课文,谁能告诉大家,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秘密?二 学文探索,体会何谓创造。学习活动一 学进去 记下来。1.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1 4自然段,思考 一般人通常都怎样切?课文中的小男孩是怎样切的?你认为这是位怎样的小男孩?2.理解拦腰切下去。1 演示一...

苹果里的五角星 第二课时

苹果里的五角星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语言文字的体悟,以及切苹果的操作,充分感受创造的魅力。2.让学生初步了解创造力 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并渗透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潜能。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初步了解创造力 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并渗透创造意识,激发创造潜能。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深化...

苹果里的五角星 第二课时

苹果里的五角星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 1 理解词意,学习随文理解词语的方法。2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完成对话中提示语的填写,并通过朗读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3 了解 借事说理 的写作手法,明白只有打破常规思维,才能有新的发现和新的创造。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1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 读 苹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