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考试重点

发布 2024-03-21 17:45:10 阅读 2653

统计基础知识。

1.(1)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亦称统计总体。

2)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总体单位。

2、指标与标志。

1).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指标还可以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量。都能用数值表示。如:gdp、人口数等。

2).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可分为:

品质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如性别、民族等;数量标志,可以数值表示,如年龄、工资等。指标与标志的区别:1、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2、标志可以分为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与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两种;而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没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指标。联系:1、有许多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

2、指标与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

总体单位基本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3.统计的工作过程划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4.统计的认识过程是:从定性认识(统计设计)到定量认识(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再到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统计分析)。

这种质一量一质的认识过程是统计的完整过程,虽然每个阶段有各自的独立性,但他们又是相互连接的统计过程,缺点哪个环节都会出现偏差。

1.统计调查是按照预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客观实际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原始资料指向调查单位搜集的尚待汇总整理的个体资料,这些个体资料需要通过汇总、整理,形成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

它是统计活动所取得的初级统计资料,是原始的统计信息。次级资料是已经经过加工整理的资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现象。是经过加工整理的二手资料。

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准确性、及时性、以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2.明确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调查对象是根据调查目的、任务确定的调查的范围,即所要调查的总体,它是由某些性质上相同的许多调查单位所组成的。

调查单位是所要调查的现象总体中的个体,即调查对象中的一个一个具体单位,它是调查中要调查登记的各个调查项目的承担着。报告单位是负责向统计调查机关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

3.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时期内的现象的总量。是一次性的,全面性的,周期性的。

普查比任何其他调查方式所搜集的资料都更全面、更系统,但普查工作牵涉面广,工作量大,所需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4.普查的组织方式:一是组织专门的普查机构;二是由被调查单位填报。

5.抽样调查是从研究的总体中按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观察研究,并根据这部分单位的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以达到认识总体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

6. 特点:按照随机原则抽取样本;根据样本的资料推断总体的数值。

7.初级资料搜集方法: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面谈访问法、邮寄访问法、**访问法和互联网访问法(cati)。8.面谈访问法分入户访问法和街上拦截访问法。

9.统计调查误差,是指调查所得的统计数据与调查总体真值的差别。统计调查误差分为登记误差和代表性误差。

登记误差是由于调查过程中各个有关环节上的工作不准确而产生的误差。代表性误差,是指用部分总体单位的指标估计总体指标时,估计结果同总体实际指标之间的差别。

1.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与要求,对调查所取得的各种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分组、汇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从而得到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的过程。

2.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重叠起来进行分组,叫复合分组,多个复合分组组成的分组体系就是复合分组体系。

3. “上限不在组内”。

首组开口组的下限=首组上限—邻组组距。

末组开口的上限=末组下限+邻组组距。

首组开口组的组中值=首组上限—邻组组距÷2

末组开口组的组中值=末组上限+邻组组距÷2

4、频数,是指分配数列中各组的单位数,也称次数。频数实际上是各组标志值的加权,用以衡量各组作用的大小。频率是将各组的单位数(频数)与总体单位数相比,求得的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也称比重或比率。

5.图示法形式:直方图、折线图、曲线图、饼图。

6.统计表的构成从形式上看,统计表由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和指标数值四部分构成。从统计表的内容上看,可以分为两个组成部分:

一部分是统计表所要说明的总体及其分组的名称,这一部分习惯上称为主词;另一部分则是说明总体的统计指标,包括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这一部分习惯上称为宾词。

1.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基本概念及其具体数值的总称。

2.统计指标包含的三个要素,即: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还包括了时间限制、空间限制和指标数值等另外三个要素。

3.统计指标的种类:按统计指标说明的总体现象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外延指标)和质量(内涵指标)指标。

数量指标是说明总体外延规模的指标,反映总体绝对数量的多少,它用绝对数的形式表示,并有计量单位。数量指标又称为总量指标,可表现为总体单位总量,也可表现为总体标志总量。质量指标是说明总体内部数量关系和总体单位水平的指标,它通过以相对数和平均数的形式来表示。

4.统计指标按作用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四类,分别反映的规模、水平、结构、比例、集中分散程度等数量特征。

总量指标是反映总体规模的统计指标,表明现象总体发展的结果。

相对指标是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相比较的结果。

平均指标是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

标志变异指标是表明总体各个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离散程度)的指标。

5.按指标的时间标准不同可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

6.时期指标是反映总体在某一段时期内累计规模的总量指标。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在某一时刻状态上规模的总量指标。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在于:

1)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成正比,时间越长,时期指标数值越大,反之则越小;时点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点间的间隔长短无直接关系。

2)时期指标的各期数值可以相加表示现象在更长时期内发生的总量;时点指标的数值不能相加,因为相加的数值没有实际意义。

7.强度相对指标是不属于同一总体的两个性质不同但相互但相互间有联系的总量指标对比的比值,是用来反映现象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利用程度的综合指标。

8.平均指标的概念及特点:平均指标是将一个总体内各个单位在某个数量标志上的差异抽象化,以反映总体的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

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它是一个代表性的指标,代表总体各个单位某一数量标志的一般水平。它代表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集中趋势。

二是它把总体各个单位某一标志数值的差异抵消掉,而反映总体的综合特征。

8.加权算术平均数:概念:

是在总体经过分组形成变量数列(包括单项数列和组据数列),有变量值和次数的情况下,将各组变量值分别与其次数相乘后加总求得标志总量,再除以总体单位数(即次数总和)而求得的数值。

计算公式:加权算术平均数=

9. 标准差是总体各单位变量值与其平均数的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

标准差计算公式: 根据未分组资料求标准差,其计算公式为:

根据分组资料求标准差,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标准差;为平均数;xi为变量值;n为总体单位数;k为分组数;fi为组的频数或权数。

10.标准差愈大说明标志变动程序愈大,因而平均数代表性就愈小;反之标准差愈**明标志变动程度愈小,平均数代表性就愈大。

1.保证时间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具有可比性是编制时间数列应遵受的基本原则。原则是a.

指标数值所属的时期长短或时间间隔应该一致;b.指标数值所属的总体范围应该一致;c.指标的经济涵义应该相同;d.

指标数值的计算方法、计算**和计量单位应该一致。

2.发展速度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根据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对比求得,说明报告期水平是基期水平的几倍或百分之几,常用倍数或百分数来表示。由于所采用的基期不同,发展速度又可分为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

定基发展速度是指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通常是最初水平)之比,表明这种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总的发展速度,因此也叫“总速度”。②环比发展速度是指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比,表明这种社会经济现象逐期的发展速度。如果计算的单位时期为一年,那么这个指标也称为“年速度”。

③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将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相除,即可求得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公式:

3.水平法着重考虑最后一年所达到的发展水平;而累计法着重考虑整个时期累计发展的总量。

六、统计指数(一)概念p88

统计指数可简称指数。是指某一经济现象在某一时期内的数值和同一现象在另一个作为比较标准的时期内的数值的比数。指数是表明经济现象变动的程度。

总指数是反映多种项目或变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

总指数的计算方法有两种:综合指数法、平均指数法。

综合指数是由两个总量指标对比而形成的指数。综合指数是总指数的表现形式。

分类:1、个体指数和总指数。个体指数是反映某一项目或变量变动的相对数。

总指数是反映多种项目或变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2、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数量指标指数用于测定数量指标的变动,反映现象总规模或总水平的变动程度。

质量指标指数用于测定质量指标的变动,反映现象的相对水平、平均水平或工作质量的变动程度。3、动态指数(时间性指数)是反映现象数量方面在时间上的变动程度。动态指数又是分为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静态指数(区域性指数)是反映同类现象的数量在相同时间内不同空间(地方和单位等)的差异程度。

二)统计指数的作用p89

1、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

2、分析经济发展变化中各种因素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3、研究现象的长期变动趋势。

4、对经济现象进行综合评价和测定。

三)编制综合指数(计算)p9

综合指数是总指数的一种形式,在所研究的总量指标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将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指标固定下来,仅考察其中一个因素的变动,这样编制出来的总指数叫综合指数。分两种:1、指数化指标是编制综合指数所要测定的因素。

同度量因素是指媒介因素。借助媒介因素,可把不能直接加总或直接对比的因素过度到可以加总和对比。

公式为:(1)销售量指数为:

(报告期销售量x基期单价)

x100%(基期销售量x基期单价)

编制原则:应将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模拟

一 单项选择题 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其代表的字母填写在题干中的括号内 20道题,每题1分,共20分 1 一个总体 a.只能有一个标志b.可以有多个标志 c.只能有一个指标d.可以有多个指标。2 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的关系是 a.二者是一致的b.二者有时是一致的。c.二者没有关系d.调查单位大于报告单位...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考试重点

第一章绪论。一般认为 统计包括统计实践活动和统计理论。统计的涵义 1.统计工作 2.统计资料 3.统计学。统计工作先于统计学发展起来。总体的特征 同质性 差异性 大量性。随着研究的目的不同,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也会有所不同。完整统计指标 时间 地点 名称 数值 计量单位。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

14统计从业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A卷试题和答案

14 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试题 a 卷 及答案。1 单项选择题 每题只有 1 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写在答题纷卡上 每题 l 分,30 道题,共 30 分 1 从全国 343769 家工业企业构成的总体中,抽取 3000 家工业企业进行职工收入调查,这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