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新课标卷语文试题评析及2019备考建议

发布 2024-01-14 12:25:03 阅读 9548

一、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总体评价。

1、精准落实“立德树人”,凸显价值引领导向。***2014年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中提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语文试题认真落实《实施意见》对考试内容改革的要求,利用语文学科“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优势功能,将 “立德树人”落在实处。

如作文题中,让考生从材料所给的 “中国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来呈现其所认识的中国,意在引导考生站在正确的立场,以正确的视角和方法来认清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在此基础上向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又如论述类文本阅读中,从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阐述气候正义,引发考生对气候治理及其涉及的各类公平问题的思考,激发考生的法治意识、国家意识和责任意识。

2、聚焦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彰显文化自信。教育部在2014年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下称《纲要》),要求“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201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选文中体现了热爱知识、清廉正直、笃于亲情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古代诗歌阅读”,选取了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借以强调中国选拔人才历来以德行为先的传统。

另外,“文言文阅读”题继续考查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语言文字运用”题考查“舍弟”“献丑”“垂询”“内人”等谦敬词在交际语境中的得体使用。以上考査内容既与《纲要》大力提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一致,也符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下称《课程标准》)]的要求。

3、落实高考改革要求,注重考查“关键能力”。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将实用类、文学类和论述类文本均设为阅读必考内容,加强对信息筛选、逻辑推断、审美鉴赏等能力的重点考查,实现高考评价体系在“必备知识”基础上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全面覆盖,突出高考的选拔功能和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引导作用。“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着重考查考生的逻辑论证和判断推理能力,“实用类文本阅读”题着重考查考生的信息处理和超文本阅读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着重考查考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现代文阅读”部分的选材反映了信息时代阅读的特点和要求,全方位考查了 “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

二、新课标i卷命题特点、考生答题情况及备考建议。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包括3道大题(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合计35分。

第一大题“论述类文本阅读”。

该大题含3道小题(第1、 2、 3小题),合计9分。

[命题特点]

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选用的是关于气候治理的自然科学类文章。选文采用总分总结构,第—段先提出“气候正义”这一论题,接着分别从“空间维度(区域关系)”和“时间维度”(代际关系)进行论述,最后一段加以总结。文本行文简明精练,条理清晰。

从考点覆盖来看,该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以及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特别是第3小题,不仅仅是信息的转化,而且包含了命题者对原文的分析评价以及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的判断,需要考生做出甄别判断。

该题有两点变化值得注意:一是第2小题通过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考查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下称《考试大纲》)中新增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要求;二是第1小题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以往均为选出错误的一项。

[答题情况]

第小题均为客观题,考生答题情况不再详述。

[备考建议]

通过分析2011—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部分的考查内容,我们得出:

1、考查内容主要为社科类文章,涉及文学理论、考据学、美学(文艺理论)、古代金融、考古等多方面。2012年的考查内容涉及科技方面,2017年为关于气候治理的自然科学类文章。

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通过对《考试大纲》中今年新增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对考生理解文本提出了更高也更具体的要求,而“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恰恰是众多考生最容易忽略的地方。

3、从2015年开始,命题更加强化“整体阅读”意识,要求考生在真正读懂的基础上作出选择,对原文语句、语段进行简单加工改造的选项很少,而对原义中相对分散、隐蔽的信息进行整合,或根据相关语句进行适当推理的选项较多。因此,以往的依据显性信息进行简单比对的思路已经无法满足答题的需要,而是需要考生在真正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借助隐性信息进行判别。

因此,我们在复习备考“论述类文章阅读”部分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读懂文本。①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逐段或逐层概述文意的习惯,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作者观点及各段落、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提高阅读过程中的理解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②养成全神贯注、逐词逐句地细读细品的习惯,对文中涉及的表明时间、范围、程度或因果关系、条件关系,以及不同概念之间的异同,或事物发展变化情况等的词句,应该格外关注,并随手勾画出来。

③树立整体理解的意识。碰到疑难词句,或与设问相关的原文语句,不要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而要联系有关语句所处的语境,通过上下文的语意关系来准确理解。

2、落实“三字方针”。一“读”,即读题干选内容,审清题意;二 “找”,即“对题读文”,找出备选项在文中的检索范围;三“比”,即比较备选项和原文信息有无“漏”“衍”“换”等现象。

3、掌握比对方法。①关注逻辑关系。要了解几种常见的复句,如因果、假设、条件、递进等,注意其所用关联词语。

②关注语意关系。如“部分”与“整体”、“已然”与“未然”、“原因”与“结果”、“有据”与“凭空”、“异位”与“异意”等。

4、坚持限时训练。平时就要进行限时阅读训练,模拟考场情境,逐渐提高浏览文字的速度和进行信息处理的速度。

第二大题“文学类文本阅读”。

该大题含3道小题(第小题)合计14分。

[命题特点]

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延续了往年对**文本的考查,选文为当代作家赵长天的小**《天嚣》。**故事情节简单,在表现手法上带有明显的散文化特色,特别是环境描写比较突出。**主题鲜明,通过一场灾难来反映军民和谐、民族团结,进而表现人性的美好。

试题在强调思想性的同时,加强了对**的谋篇布局、艺术效果分析等鉴赏能力的考查,体现了《考试大纲》的新要求。第4小题采用客观题型,由原来的“5选2” 改为“4选1”, 多选变单选。4个选项分别考了**的环境、人物、细节、主题等,题型比较常规,难度适中。

第5小题和第6小题为主观题。第5小题考的是对文本谋篇布局的赏析说明,立足于作品整体鉴赏设题,侧重于对结构、人物、主题等的理解和考查。第6小题是对**结尾的艺术效果的分析,立足于作品局部鉴赏设题,侧重于对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审美取向的考查。

[答题情况]

第4小题为客观题,考生答题情况不再详述。

第5小题让考生分析**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的好处,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作答时应联系**体裁特点,从情节安排、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考生答题情况来看,错误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不会审题,重心偏移。本题设问的重心是“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一些考生没有抓住这一重心,导致答不到点子上。

②理解肤浅。有的考生对**的内容和主旨做不到深刻把握,在答题时挖掘不出作者以“渴”为中心进行谋篇布局的深刻内涵。

第5小题参***: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第6小题让考生分析**结尾的艺术效果,主要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考生可以从**的叙事视角、故事情节、主题思想以及读者的阅读感受等方面进行**。

从考生答题情况来看,错误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要点缺失。不少考生没有从“叙事视角”的层面考虑,作答时仅答出“留下想象空间”这一个要点,导致作答不全面或表述雷同。

②生搬硬套。一些考生不管题干如何设问,统统从**三要素及主题的角度作答,缺少独立思考,答题套路化现象严重。③答非所问。

题设要求分析的是**以“美好的谜”结尾的艺术效果,但个别考生答成了“为何是谜”。

第6小题参***:①**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来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备考建议]

通过分析2011—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的考查内容,我们得出:

1、考查文本均为**,题型和考查点相对稳定。

2019高考语文新课标1卷分析

关注社会静心回顾一切可控。2015高考语文新课标一卷体会。蔚县第一中学王晓莉。2015高考尘埃落定,在对15试题纷争议论之时,我对语文新课标一卷试题静心琢磨,品味思索 2015年试题,难易适中,呈现以下变化 一是文言文的三道选择题将文言实词词义理解变化为古文化常识 二是选考题中的人物传记大阅读由他传...

2019高考新课标I卷生物试题分析

第4题 考查初生演替,本考点也是这几年考查生态内容里出现频率较高,平时学生多在简答题见到,选择题没有考查这么细,考查内容都是课本内容,只要能正确理解知识,难度不大。参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创造适宜环境。第5题 此题为信息题,此类题往往内容新,学生不太了解,但问题往往比较甚而,紧扣课本。本题考查生物...

2019新课标全国卷高考数学试题点评语文

一 试题结构。2019年考题从整体上来讲出题结构与2019年相似,题型 题量 分值 难度 知识分布与覆盖上保持相对稳定,避免了大起大落。函数知识所占分数约为22分,立体几何约为22分,解析几何约为22分,数理统计 概率 二项式定理约为22分,三角函数约为17分,数列约为10分,集合 复数 程序框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