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发布 2023-09-25 03:46:13 阅读 5486

一、记叙文阅读。

1.记叙人称:第一人称(真实感、亲切自然);第二人称(直接对话,亲切自然;拉近距离;便于交流,便于直接抒情)

2.记叙线索:以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或作者思想感情等为线索串联全文。

3.记叙顺序。

顺叙的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的作用:采用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插叙的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丰富形象,使结构曲折有致,突出中心。

4.表达方式。

记叙的作用:介绍人物的身世、地位、经历、事迹等,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描写的作用:

外貌描写(肖像描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 xxx(人物) 的xxx的形象,交代人物的xx身份(地位、处境、经历、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xxx(人物) 的xxx的神态,表现了xxx(人物) 的xxx(性格、心理)

语言描写:(具体分析语句),表现了xxx(人物) 的xxx(性格、心理),反映了人物的xx性格特征(精神品质)[有时还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xxx(人物) 的xxx的动作,表现了xxx(人物) 的xxx(性格、心理)反映了人物的xx性格特征(精神品质)。

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xxx(人物) 的xxx的心理,表现了xxx(人物) 的xxx(性格、心理),揭示了人物的xx性格或xx品质。

环境描写:a.自然环境描写。

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

b.渲染xxx的环境气氛;

c. 烘托人物的心情;

d.预示人物的xx命运;

e.表现人物xx的性格;

f.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g.揭示文章的主题。

b.社会环境描写。

a.交代故事发生的xx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b.渲染xx的环境气氛;

c.烘托人物xx的心理;

d.推动情节的发展;

e.深化主题。

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暗示人物命运、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使其鲜明突出。是对正面描写的补充,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抒情的作用:增强文章感染力,突出中心,深化主题。

议论的作用:点明或深化中心。

说明的作用:使读者对说明事物有明晰、完整的了解和认识。

5.表现手法:

6.标题的作用:

作者思想情感的触发点;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充当文章的线索;

充当文眼,揭示文章的中心(突出主题);

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注意和阅读兴趣。

7.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1)开头。交代事件的基本要素;

开门见山,点明主旨;

描写景物,渲染气氛;

提示内容,引人注意;

引用名言警句、诗句,突出中心;

交代动机,引起共鸣。

2)中间。结构上:①为下文埋下伏笔;②为下文做铺垫;③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④前后照应;⑤点明主旨;⑥推动情节发展。

内容上:①渲染气氛;②烘托人物形象(心理、情感);③点明中心(或揭示主旨);④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结尾。收束全文,结构完整,自然交代结果;

与上文xxx相照应;

点明中心,引发思考;

8.伏笔的作用。

先抑后扬;使情节更加严谨;含蓄交代故事情节;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下文故事的发展做铺垫;和后面的内容相呼应。

9.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指写作中使作品更好的艺术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

一、表达方式常见的有五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明喻、暗喻和借喻,博喻),比拟(拟人、拟物),排比,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借代,互文,起兴。

三、常见的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象征、对比、衬托、抑扬、前后照应、正面侧面描写、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另外还有不少,譬如渲染、动静、创设意境、用典等。

10.常见的修辞手法答题格式。

比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对象+特征) ,表达了/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拟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xx以生命/把xx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对象+情态) ,表达了/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排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对象+特性),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读来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夸张: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 ,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

对比:运用对比手法,将与作比,突出了(对象+特征),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突出对象)的感情。

设问: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自然地引出下文。

反问: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强烈地表达了xx情感。

反复: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 ,强烈表达了之情。

象征:运用象征的修辞手法: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含蓄、幽默,有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1.标题的含义。

本义+引申义(常用修辞:象征、双关、比喻、拟人)

联系文章中心、结合主旨进行分析。

从原文中寻找答案。

12.设计某一情节的作用。

承上启下,照应前文…引起后文…

使**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突出… 表达了某人(作者)的…

为下文…做铺垫。

13.作者这样安排情节的目的。

更充分展现…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富有张力。

与前文…形成对比,深化文章主题。

14.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特点(性格、品质等)

格式:从 (谁做什么/谁怎么样) 可以看出(人物)的 (性格特点/品质/精神)

或:](人物)具有 (性格特点/品质/精神) ,从(谁做什么/谁怎么样)可以看出。

注意:一定要结合具体文本进行分析;尽量从文中找关键词,概括需精当】

15.赏析文中划线句。

抓角度。a.先判断有无修辞、描写,若有,按照修辞、描写的答题格式进行答题。

b.词语的运用上是否有特殊,如叠词;语言特点。

c.观察句式(排比句、长短句、短句、整句散句等)

d.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卒章显志等)

e.句意是否有多重内涵(本义+引申/象征义)

f.划线句与上下文(有时包括标题)之间的关联(承上启下/照应/伏笔/铺垫/点题)

扣内容(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析效果(主旨、情感作用等)

手法、语言特色+内容+情感】

16. 词、句形式。

叠词:a.形象性。叠字运用得恰到好处,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

b.确切性。叠字既可摹声,又可摹色,达到摹状的修辞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

c.**性。叠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

排比句: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a.用排比写人:将人物刻画细致;

b.用排比写景:将景物描述得细致入微,层次清楚、描述细腻、形象生动;

c.用排比说理:说理充分透彻;

e.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感情洋溢;

长句:表意严密、内容丰富、精确细致(一般特征:修饰语(定语、状语)多;并列成分多;某一成分的结构比较复杂。)

短句:表意灵活、简洁明快、节奏感强。

长、短句结合:使整段句子错落有致,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

整句:整句的形式整齐,音节匀称,气势贯通,念起来琅琅上口,给人印象深刻,常用于铺陈,渲染气氛,增强文势。

散句:多用在记叙文、说明文等文体,以长短不。

一、结构不同的句式来实现修辞上的参差美。

整、散句结合:整句和散句交错运用,使语言波澜起伏,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引人入胜。

17.常见表现手法答题技巧。

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铺垫/伏笔:

a.铺垫: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定义: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b.伏笔:先抑后扬;使情节更加严谨;含蓄交代故事情节;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下文故事的发展做铺垫;和后面的内容相呼应。

(定义: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合的实际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

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xx疑端/xx与xx间的矛盾冲突,使读者产生关心事物的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引人入胜。

象征:使抽象事物具体化,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事物的主要方面的xx特征,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寓意深刻,丰富了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之感;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

对比(对照):把xx与xx作比较,突出表现了xx的…特点,(表达了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情感)

衬托:(正衬/反衬)突出表现了主要人物或主要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作者的本意是……,而先……,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所表现的对象形象更丰满、更鲜明。

照应: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总的作用)

b.议**:强化论点。

c.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强情感的浓度。

虚实结合:二者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二者又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突出情感、主旨。激发读者想象,丰富诗歌内容,扩大诗歌意境,强化诗歌情感。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语文记叙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答题之前要看三遍 第一遍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 第二遍精读全文,了解文章的情感 第三遍看题,带着问题在文章中寻找答案 1主题归纳 内容 情感 写了什么,表达了做着什么样的情感 2行文思路 与主题归纳很相似,一般只会出一道题。行文思路要注意有详有略,先写详细的。注意,开...

语文答题技巧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语文答题技巧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现代文阅读理解在初中语文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语文考试中的重点,下面是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及解答技巧,同学们在平时的联系和考试前可以认真阅读,让自己的现代文阅读多拿几分。快速阅读全文并寻找答案。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在答题时首先了解阅读材料的多样性和...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1 阅读选文时要圈点勾画。不动笔墨不读书 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一篇文章,如果从头读到尾不作任何标记,很可能读后脑子里是一片空白,什么印象也没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去做题能有什么好效果呢?如果阅读时对文章中的中心句 过渡句 关联词 指代词 表示事物特点的句子等作圈点勾画,不仅可以增加对内容的印象,还能大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