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考语文答题 2019届答题步骤及学科专业术语

发布 2023-09-24 05:58:55 阅读 9271

安徽省高考语文答题范本。

安徽省宁国市津河中学杨祥海( 2013/4/3

第ⅰ卷阅读题(66分)

一、一般论述文阅读(9分)

1-3题)考纲陈述:

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意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依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

1)根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主要是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学术**),主要运用说明的议论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涉及到经济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等,且内容多为介绍学术论点及其分论点,论据,背景和意义。

2)注重整体阅读。逐段阅读,标出各段的中心句子,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最后在找到全文说明对象(议论对象)的基础上整合文意。

二】选择题的解答。

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添:

添加定语或状语,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换:

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2)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

偷换概念: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

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

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正话反说: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顺序错乱: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

颠倒因果:“因”与“果”错位;或“条件”与“结果”错位。

强加因果: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

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

答非所问: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

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3)记住:

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三】:简答题的解答。

整体阅读,从整体上把握语料: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

重点与难点: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思路的基本方法。

技巧1:辩明文体,选准角度。议**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说明文体,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物发展,或按事理逻辑来划分。

技巧2:辨明重要文句。文章中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

技巧3:审辨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顺序词,b关联词,c指代词,d范围词,e类别词,f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技巧4:(1)从形式方面分析①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②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

议**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是指将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文章的主题中心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

1.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有文体特征意识: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要有切层分层意识: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相属关系取其”属”;相并关系取其”和”;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要有全文整体意识: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

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

1)采用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采用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采用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2.分析归纳中心意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寻找中心句(段),概括中心意思:有的标题即是中心,有的开头点明中心,有的结尾揭示中心。

2)合并各段内容,概括中心意思:寻找各段中心句,合并各段主要内容来提炼概括。

3)采用整体把握法,概括中心意思:有的文章(段)没有主旨句,须将全文各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提炼。,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

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如“认为”、“觉得”和一些主旨句等。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思想、主题。分析的具体做法是:

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

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二、文言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19分)

4-7题)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它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致仕、乞骸骨。

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诸焉盍旃叵。

如何答好每一道题。

3.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2001高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2005高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责:索求b.夏人循环问见,疑以为诱敌不敢击问:间或。

c.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d.颜无子,不克葬克:能够。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05广东)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召晖拜为郎拜:授官b.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候:等候。

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爱:吝惜 d.顾谓掾属曰:“若之何?”谓:对……说。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粜(卖米);籴(买米);穰(与农事有关);禳(与祭示有关);觐(拜见)。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05高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天下以吾私广国私:偏爱b.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第:暂且。

c.此吾弄臣,君释之弄臣:帝王亲近狎玩之臣d.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用事:凭感情做事。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对称词语和句子中处于对称位置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

如: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被)重用、任用。 如:2追亡逐北,北:逃跑的人。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利用音形关系,通假推测。高考题:此除蝗虫谊(通“意”,意思)也。

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③词的比喻义。

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④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

⑤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金榜教育2023年安徽省高考模拟卷

金榜教育 2014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 卷 阅读题 和第 卷 表达题 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 卷 阅读题共66分 一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世纪之交以来,文艺世俗化的趋势已然显在。应该承认,世俗的文学拥有相对广大的接受群体,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