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教育2023年安徽省高考模拟卷

发布 2023-09-12 16:36:51 阅读 5412

金榜教育·2014届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世纪之交以来,文艺世俗化的趋势已然显在。应该承认,世俗的文学拥有相对广大的接受群体,这是因为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相对紧密,与普通读者的消费心理比较吻合。将世俗文学纳入当代文学的版图必然会冲击原有的文学格局,但只有这样,新世纪的文学生态链条才是完整的。

与集中体现文学核心价值观的文学精品建构相反的是低俗文学。在娱乐至死、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崇高、信仰、悲悯、关怀等这些曾经被文学写作者视为神圣美好的概念,在一些作家笔下已变成明日黄花,文学已不再是他们心目中神圣不可亵渎的伟大事业,他们用生花妙笔殚精竭虑地传达着快感,书写着利益,表现着“愚乐”,叙述着卑微,以迎合市场,迎合某些审美趣味不高的读者,这种远离核心价值观的文学,偷袭了读者的心灵,污染着社会的风气。原本,针砭生活中的阴暗与冷酷,鞭挞现实中的不良和鄙陋,应是为文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为文者的不二选择,其目的是向世人昭示人性的善美与纯真,激发人们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崇高的无悔追求,但不幸的是,大量的低俗文学作品的蜂拥出现,使得人们读了之后,变得卑微而消极,悲观而厌世。

这不能不让我们为之担忧!

作家们努力建构文学精品,是时代生活的要求,也是读者的殷切期盼。人们希望并渴求文学精品的不断涌现,是希望在经济不断增长、生活走向富足的同时,能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作家们用心建构文学精品,更是民族文化的希望所在。作家们作为文学生产的主体力量,应该对自己有更严的约束和更高的要求,要深入大众生活,在个体与群体、历史与道德、物质与精神、悲剧与崇高、审美与功利等多种矛盾关系所形成的错位、冲突和张力中,构建经得起现实和历史考验的文学精品。要致力于人的发现、人的讴歌与人的怀疑、人的**的矛盾统一,将表现大众、表现民生与自我审察、个性批判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在种种复杂、动态关系中不断整合发展,并勇于以科学的观念、艺术的方式体现科学正确的价值取向,融入人类灵魂重铸、华夏文明再造的洪流中去。

作家们致力于生产文学精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所需要的。按照这一要求,文学不仅应该展示历史中个人具体微观的心灵波折与内在痛苦,而且也以其生动深刻的塑造,对民族新型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助作用。在这一构建过程中,文学显然可以发挥独特而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当下,价值标准的紊乱几乎是“前所未有”,然而,这些似乎尚未得到人们的足够关注,也很少有人为此感到焦虑和痛苦,甚至以为是“思想的空前多元”而盲目“愚乐”着。这是十分危险的,也是很可悲的。因此,我们呼唤更多的能够体现核心价值观的文学“大雅之声”的广泛传扬,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唯此,方能形成抵御低俗文学的强大正面力量。

选自周思明《文学呼唤大雅之声》,有删改)

1.下列对“世俗文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世俗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相对紧密,吻合普通读者的消费心理,因此它拥有相对广大的接受群体。

b.世俗文学纳入当代文学就会冲击原有文学的格局,如果将其剔除,新世纪的文学生态将会更加纯洁。

c.世俗文学就是低俗文学,它们书写着利益,表现着“愚乐”,其目的就是迎合市场,博得经济利益。

d.世俗文学与集中体现文学核心价值观的文学精品格格不入,缺失崇高、信仰、悲悯、关怀等神圣的东西。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由文艺世俗化的趋势引出本文的论题——世俗文学,强调世俗文学必须归入当代文学范畴,新世纪的文学才是完整的。

b.第二段指出低俗文学与文学精品相反,会使读者变得卑微而消极、悲观而厌世,蜂拥而出的大量低俗文学作品令人为之担忧。

c.第。三、四段从不同角度阐释建构文学精品的必要性,希望作家深入生活,在低俗文学中构建经得起现实和历史考验的文学精品。

d.第五段总结全文,照应文题:建构文学精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所需要的,文学呼唤“大雅之声”显得既重要又迫切。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现实社会,文学在一些作家的笔下已经不再是神圣不可亵渎的事业,而是表现“愚乐”、迎合市场等的工具。

b.低俗文学偷袭读者心灵,污染社会风气,因而鞭挞现实生活中的阴暗与冷酷、不良和鄙陋应是为文者的责任。

c.作家们构建文学精品,要能够在种种复杂、动态关系中不断整合,以科学的观念、艺术的方式体现价值取向。

d.在当今社会,价值标准的紊乱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有人甚至认为是思想的空前多元化而盲目“愚乐”。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季野姓万氏,讳斯同,浙江四明人也。少异敏,自束发未尝为时文,故其学博通而尤熟于有明一代之事。

年近六十,诸公以修明史延致京师,士之游学京师者争相从问古仪法。月再三会,录所闻共讲肄,惟余不与。而季野独降齿德而与余交,每曰:

“子于古文信有得矣,然愿子勿溺也。唐宋号为文家者八人,其于道粗有明者,韩愈氏而止耳,其余则资学者以爱玩而已,于世非果有益也。”余辍古文之学,而求经义,自此始。

丙子秋,余将南归,要余信宿其寓斋,曰:“吾少馆于某氏,其家有列朝实录,吾默识暗诵,未敢有一言一事之遗也。长游四方,就故家长老求遗书,考问往事,旁及郡志邑乘杂家志传之文,靡不网罗。

参伍而要以实录为指归,盖实录者直载其事,与言而无可增饰者也。因其世以考其事,核其言而平心以察之,则其人之本末可**得矣。凡实录之难详者,吾以他书证之,他书之诬且滥者,吾以所得于实录者裁之,虽不敢具谓可信,而是非之枉于人者,盖鲜矣!

昔人于《宋史》已病其繁芜,而吾所述将倍焉。非不知简之为贵也,吾恐后之人务博而不知所裁,故先为之极。使知吾所取者有可损,而不取者,必非其事与言之真而不可益也。

子诚欲以古文为事,则愿一意于斯,就吾所述,约以义法而经纬其文。他日书成,记其后曰‘此四明万氏所草创也’,则吾死不恨矣!”

因指四壁架上书曰:“是吾四十年所收集也,逾岁吾书成,当并归于子矣。”又曰:

“昔迁、固才既杰出,又承父学,故事信而言文。其后专家之书,才虽不逮,犹未至如官修者之杂乱也。官修之史,仓卒而成于众人,不暇择其材之宜与事之习,是犹招市人而与谋室中之事耳。

吾欲子之为此,非徒自惜其心力,吾恐众人分操割裂,使一代治乱贤奸之迹暗昧而不明。子若不能,则他日为吾更择能者而授之。”

季野自志学,即以明史自任,其至京师,盖以群书有不能自致者,必资有力者以成之,欲竟其事,然后归。及余归,逾年而季野竟客死,无子弟在侧,其史稿及群书遂不知所归。戊戌夏六月,卧疾塞上,追思前言,始表而志之。

距其殁,盖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清·方苞《万季野墓表》,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诸公以修明史延致京师延:邀请。

b.吾默识暗诵识:认识。

c.则吾死不恨矣恨:遗憾。

d.欲竟其事,然后归竟:完成。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而季野独降齿德而与余交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①于世非果有益也君幸于赵王。

c.①吾以他书证之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d.①吾欲子之为此句读之不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万季野从小就异常聪慧,他一生很少做八股文,学问渊博通达,尤其熟悉明代的事情,年近六十岁时,被邀请到京城编纂明史。

b.万季野认为唐宋虽有号称善于作古文的“八大家”,但对“道”粗略地通晓的,也只有韩愈一个人,其他人对社会没有什么作用。

c.万季野对于古文的治学主张以实录为主的观点,认为官修之史编写仓促、材料杂乱,治乱贤奸的事迹隐晦不明,不如专家之书。

d.万季野希望方苞能够帮助自己完成修史成书的愿望,打算将自己四十年来收集的书全部赠给方苞,但这个愿望却最终没能实现。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其世以考其事,核其言而平心以察之,则其人之本末可**得矣。(6分)

译文: 2)子若不能,则他日为吾更择能者而授之。(4分)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8.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4分)

9.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是日也。

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乙:(1)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则》)

2)君子生非异也荀子《劝学(节选)》)

3余不忍为此态也。 (屈原《离骚(节选)》)

4日月照耀金银台。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东船西舫悄无言白居易《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