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答题公式

发布 2023-09-23 17:43:53 阅读 9885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第十人起(洗)洁精)

段落(层次)的划分。

1.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段2.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3.

按地点的转换来划分4.根据角度的不同划分(盼春--描春--颂春)5.按思想感情的变化6.

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人物+事情+结果(时间、地点如有特定意义也要)

2.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段意的概括方法:说明了+说明对象+哪方面+怎么样。

事理说明文段意的概括方法:说明了+说明对象___的原因。

3.议**: 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记叙的顺序:

1 顺序: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判断:1. 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2. 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来叙述事件3.事情由表到里,由浅入深。

2 倒叙: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判断:1. 结局提前2. 把中间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3. 由眼前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再按照起因、经过、结果)

3 插叙:插叙作用(5个要点):

1.概括内容。

2.插叙。3.写清楚本段内容所反映的人物性格品质、情感或揭示的道理。

4. 在内容上对中心事件或人物有补充交代或解释原因的作用,在写法上或有对比、衬托或铺垫的作用。

5. 结构上:突出中心,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使文章结构显得波澜起伏。

判断:1.突然中断去追忆过去,追忆往事2. 对情况和事件作某些补充3.插入一段由近及远,由今及古。

线索:1.物线2.事线3.人线4.情线5.时线6.地线

判断: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4 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使文章内容更真实确凿。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不受任何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写起来比较开阔。

记叙的详略作用:与中心关系大详写,详写和略写形成对比,突出被略写的缺点,从而突出中心。

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对描写的对象作直接的刻画)侧面描写(通过其他人物、景物的描写,侧面烘托要表达的对象)

描写的内容(描写方式、描写方法):①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描写(季节、地点,周围的景物)2.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

人物描写的作用: 写出了___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精神品质。

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渲染……的气氛,3烘托人物……的心情,4衬托人物……的性格,5为下文……作铺垫(或为下文……埋下伏笔),6推动情节发展,7象征、暗示……。

社会环境:1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2推动情节发展,3揭示文章主题。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技术说疫苗)

表达方式作用:本段采用了___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___的感情,起到使读者___的作用。

记叙文的中心思想:1.看标题、头尾段2.找文中议论抒情的部分3.归纳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

概括记叙文中心思想(是什么?):通过___的描写,表现了___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___的感情。

段落(或表现手法)的作用? 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5个要点:1.概括内容。

2.判断写作手法。

3.写清楚本段内容所反映的人物性格品质、情感或揭示的道理。

4.联系上下文中相关内容,**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5.结构上:引出下文 ,丰富文章内容,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升华中心 。

从写作手法上(表现手法):

伏笔(埋地雷)、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欲扬先抑(先写坏的在写好的,使文章更具波澜)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抓住___与___相似的特点,含蓄地表达了…的理想或生活态度或精神品质)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象征(借物表达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抓住___与___相似的特点,更好地达到了表现了___的目的)

衬托(为了突出要表达事物的特点,和别的事物形成对照——用___的___衬托___的___

对比(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对照,让读者分辨是非、识别好坏——通过___和___的对比,反映了___

铺垫:(在主要对象或事件发生之前,先对与之相关的人物、事件或环境进行描写,为主要人、事、物的出现做好准备)

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答出词语的原来的意思。

2)答出词语在句中的比喻义,表达了___

句子含义:破解法:

抓关键词、看修辞、矛盾句与因果句追问为什么。

在文中找到此句子,看其前面或后面的句子,根据那些句子作答。

结合中心思想,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

句子作用:在文章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为下文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点题

在文章中间:(1)承上启下 (2)为下文作铺垫(或为下文埋下伏笔)(3)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4)升华中心。

最后一句的作用:

结构上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点明中心(升华中心)、发人深思给人启示,内容上点明(或升华)中心。

标题的含义:

1.先看标题的本义:(词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

2.再思考深层含义:

1)结构 (线索悬念)

2)主旨与主旨的关系(点明、揭示)

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4)写法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

5)表现手法象征

3、最后分析其效果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

给文章换题目:①不可②原题目的作用③改后题目的不足。

对标题的理解:①标题的含义,围绕中心②标题作用。

修辞手法的作用(表达效果的作用):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

2) 排比:强调了+对象+特征。

3)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征的注意和思考。

4)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

5)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案中包涵怎么写、写出了对象的什么、为什么这样写三个内容。

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古诗答题技巧。

词语赏析。1.词语意思+修辞手法+对象的特点+诗人情感。

2.双关词:比如“冷”等,写出表面义与深层义。

描绘画面:翻译加上适当的想象。

概括意境:描绘画面+两三个词语概括意境的词语。

句子赏析:修辞手法+描绘画面(或概括画面)+诗人情感。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科普文章)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格式:介绍了___的___对象+内容)

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说明文的结构:1.总分式2.

承接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的发展或时间因果等关系安排,前后相互承接3.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的结构,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

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介绍建筑或实体)、逻辑顺序。

说明的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开头作用有:1.引出说明对象2.引出说明的内容3.引出说明的问题 。

结尾作用有:总结全文,提出一些希望、展望、**等。

说明文的语言:生动、准确、严密。

说明方法的作用(三个字)

1)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___的特点。

2) 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___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3) 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___的特点(地位、影响)

通过___和___的对比,说明了___

4) 举列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___的特点。

5)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___特点,使之通俗易懂。

6)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采用了“××是……”的格式,还可以采用“替换法”,替换别的名词,如不成立就是下定义。

7) 作诠释:更详尽充分地说明事物___的特点。

8) 列图表:直观形象地介绍被说明事物___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

9) 引资料: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可以增强说服力,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就失去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与实际实际不相符合。

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更”“最”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也许”等表估计,“一切”“全部”“部分”表范围,“经常”“常常”表频率,“当时”“刚刚”“迄今”表时间。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

语文阅读答题公式

语文阅读题的答案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而是需要在平时多积累,对理解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要求较高。一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子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回答 1.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

语文阅读答题公式

阅读理解一直是语文考试中失分的重灾区,面对试卷上的阅读理解题,理解文章意思的同时,在答题技巧上面也应下点功夫,下面就来看一下常见问题的答题模式。一 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1 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2 公式 比喻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拟人 采用了拟人的修...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公式

古文及文言文阅读理解性题目。1.中考三体 史记西汉司马迁纪传体。战国策 西汉刘向国别体。左传春秋左丘明编年体。2.西游记 的主题 邪不胜正 3.小石潭记 的三种动态景物 水 蔓 树。小石潭记 中写出潭水空明清澈的句子是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中,由小石潭凄冷的气氛而引发作者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