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答题公式

发布 2023-09-23 17:33:53 阅读 9001

对于高考试卷中的阅读分析、诗歌鉴赏等主观题,不少考生往往为找不到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述,实际上有许多“套话”性术语可以方便借用,这里把它进行归纳汇总,就成了“答题公式”,用好这些“公式,可以方便提高应试的得分率,希望它能够对考生提供有效的帮助。

1)某句话在文中作用。

1.文首开编点题渲染气氛(散文) 埋下伏笔(记叙类散文)设置悬念(**) 为下文做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 深化主题(记叙) 照应开头(议论,记叙,**)

2)修辞手法的作用。

1。。。句子本身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生动形象写出了 + 对象+特征。

2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强调了+对象+特征。

3)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 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夸张:

……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

……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美。

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 …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 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记事为主:

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

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

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七、论证方法的作用。

1、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

2、明确知识: ①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 ②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③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 ④比喻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

3、公式:例证法:采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

引证法:采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

比喻论证法:采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

八、仿写句子。

公式: 1、数清例句的字数。 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九、对对联。

公式: ①名对名,形对形,动对动; ②山对川,日对月,天对地; ③注意上下联语意的相关、相融。

十、读图题。

公式: ①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

②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 ③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 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

⑤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十。一、**题。

公式: ①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 ②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③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来表达。 ④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时,要具体写明点。

十。二、概括题。

公式: ①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 ②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

当然也可以写成“我的发现是点”。 分析所给的名著阅读选段内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言来概括人物的性格。

公式: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三、名著阅读。

公式: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四、写信。

公式: ①注意书信格式(开头称谓顶格写,“此致”、“敬礼”的位置,写信人的署名,写清年月日)。 用简明的文字写明材料的事实。 ③表示祝愿、希望等的内容放在书信内容最后面。

十。五、编短信。

公式: ①用“沪”一类的字简写地名。 ②材料事实编写在卷面上也要抓句段主干内容来写。

十。六、诗文佳句赏欣。

公式: ①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格式为:

……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 ②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 ③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

十。七、说明文学家(或文学作品)风格。

公式: ①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 ②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 ②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

十。八、文言句子划分停顿。

公式: 1、带有“故”、“是以”等标志的句子,在这些词语之后画斜线。 2、名词作状语的,在这个词语之前划。

3、“可以”类实际是两个词语,在“可”后划。 4、主语和谓语之间划。 5、谓语与宾语之间划。

十。九、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公式: 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 2、……描写了(或刻画了)……3、……意思是……

二。十、前后照应。

公式: 1、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 2、……与……相互照应,表现了……

二。十一、巧设悬念。

公式: 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二。十二、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 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二。十三、记叙线索。

公式: 1、分析线索种类:1、以“物”为线索;2、以“事”;3、以“人”;4、以“时间”;5、以“感情”。 2、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了主题。

二。十四、称谓变化。

公式: 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 2、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 3、称谓变化也反映了情感的变化。

语文答题公式

一 某某某某语某某某某 1 语文 开开开语 渲渲渲渲 散语 埋埋埋埋 记记记语记 设设设设 小小 但但但不不不 为埋语某为为 总总埋语 2 语某 承但承埋 总总埋语 总总但语 3 语文 开点某点 散语 深深深语 记记记语记语记 照照开照 议议语 记记记语记语 小小 二 修修修修某某某 1 它它它某某...

语文答题公式

语文考试答题技巧。上周五我曾经和大家说过,做阅读题,是有公式的,这个绝对是可以多捞上几分的诀窍 不知道的丢分,知道的多拿分。如果你实在读不出来内容来,把格式往那里一摆,老师也得给你几分 喔,原来你还是知道答题方法的,好吧,给你点辛苦分。下面,我将每一种想到的题型都说一下。1.表达方式,包括描写 说明...

语文答题公式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 文首 1 结构方面 开篇点题 照应题目 总领全文 渲染气氛 散文 埋下伏笔 记叙类文章 设置悬念 引起读者兴趣或思考 为下文作辅垫。2 内容方面 写出了 特点,表达了 情感。2 文中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总结上文 内容 引出下文 内容 如果在段末起总结作用 为下文 埋下伏...

2019高考语文古诗歌鉴赏万能答题公式

古代诗歌鉴赏万能答题公式。2 诗歌鉴赏题。考纲陈述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一步 准确解读文本 在了解 诗家语 多省略 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 上看 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 某一词语 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

诗歌鉴赏公式化答题

都说语文试题的答案最难把握,难有一个准确的标准。尤其是阅读部分,语言表达的多元化,导致学生答题时难以切入,抓不住要点。古典诗歌又复之以隐晦的语言,深奥的内涵,似乎就又加大了答题的难度。数学课的公式化 步骤化解题给我们解答古典诗歌题带来了启发。纵观历年古典诗歌的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归结起来高考题...

语文答题纸

2012届初三毕业班第一次调研测试。1 古诗词与文学常识填空。10分 2 4分 1 喧xi o静m 2 徜徉 的意思是3改为。33分43分53分 6 综合性学习。7分 1 2分 你想说。2 2分 鲁迅的意思。柯勒律治的意思。3 3分 你会对老师说。7 走近名著。5分 1 水浒传 中的林冲 钢铁是怎样...

语文答题纸

盐城市2014年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答题卷。第 卷 52分 一 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 共12小题,每小題2分,共24分 二 阅读理解单项选择题 共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三 文言文单项选择题 共10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第 卷 共98分 四 名句默写 共3小题,每小题2分,共...

语文答题纸

1 语言文字运用。2 文言文阅读。8 1 承式为人敦朴敛约,不喜论语,而中有自得者。2 承式入公之里,而与其子弟游,能无慨然有感矣乎!9,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去写刘文成公?3 古诗词鉴赏。10 从全诗来看,作者 悲 的原因有哪些?11,请赏析诗的最后一句 江上蝉鸣空满耳 的妙处。4 名句默写。五 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