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材料素材选择与运用之“运用合理”

发布 2019-08-19 10:50:57 阅读 5009

这段文字,采取“总—分—总”的结构,以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经历为线索,分解出四个解读点,高度赞扬了莫言面对荣誉守住心灵平静的高贵精神。立意深刻,思路清晰,内容丰富。

(2)以事件贯之。

解读事件时考生可从事件的原因、实质、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

如《“莫言热”中一点忧》一文思路——

开头:莫言获奖,国人“狂喜”,那种憋得太久的复杂感情,一下子释放出来了,当然像这种“狂喜”已经不是“第一次”了。然而这种“狂喜”之中,却也有一点“杞忧”,那就是面对这又一个“第一次”,面对莫言这又一个“第一人”,我们会不会又重演一种“模式”,又重蹈那一种套路或是覆辙呢?

主体:解读点一:莫言会不会又来一轮“地毯轰炸”?

解读点二:莫言会不会又成为一个“戏台子”?

解读点三:莫言会不会成为一个“产业链”?

结尾:“莫言热”既不要成为历史上常有的“五分钟热度”,更不要异化成近年来那每每都要“抓住”的“难得商机”,更不要因为拿了一个诺奖,于是便忘记了中国文学的处境。如果把莫言的获奖,仅仅当成天上的浮云,一热闹就飘过去了,或者习惯性地看出一点“生意经”来,这样的“国民性”才是真正令人忧虑的。

这段文字,采取层进结构,没有把解读的重点放在莫言获奖这件事的效应上,而是从三个角度表达了“莫言热”背后的担忧,从而呼唤国人应理性地对待“莫言热”。立意深刻,思路清晰,说理完整。

二、时事经典。

所谓时事经典就是考生在选材时,既要注重选取时事素材,又要兼顾经典素材,时事素材让文章充满了鲜活的时代气息,经典素材让文章充满了厚重的文化气息。在二者关系的处理上,可相辅相成,可正反对比。

(1)相辅相成式。

相辅相成式是指考生在阐释一个话题时,所选的时事材料和经典材料属于同类材料,即要么同时为正面素材,要么同时为反面素材。

如《争·不争》一文片段:

莫言获奖,他的作品被肯定,是为我国文学界争光,而那些未能获得文学奖提名的作家却开始了争吵,他们说,莫言的资格还不够,凭什么是他得奖?同是中国人,谁得奖不是为国争光,同胞之间又何必争得你死我活呢?

回望历史,廉颇为了自己在赵国的地位和蔺相如相争,结果差点使秦国趁虚而入;恃才傲物的杨修为争着在众人面前表现,因处处揭露曹操的心思结果惨遭杀害;年轻时的苏轼因争名曾被小人嫉妒,惨遭流放……他们为了极微小的事情争得头破血流,弄得两败俱伤,可见有些东西是不能争的。

这段文字,选取的都是反面素材,既有莫言获奖的时事素材,又有杨修、廉颇、苏轼等历史经典素材,这些素材相辅相成,共同阐释了“有些东西是不能争的”的观点。

(2)正反对比式。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是生动的教科书,是启人智慧、让人思考的范本。以史作证,谈古论今,将经典事例与时事热点正反并用,既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比一般的讲道理更令人信服。

如《不争乃大争》一文片段:

林语堂说:“不争,乃大争;不争,则天下人与之不争。”莫言获奖本是件好事,却引起了好多人的眼红,那些未能获得文学奖提名的一些中国作家开始了争吵,他们说,莫言的资格还不够,莫言的作品充满了**色彩。

这种争吵让拥有几千年传统文明的国人蒙羞。

与此相反,鲁迅也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而他却做出了异于常人的举动——他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他说:“我还不够资格。”争与不争,一目了然……

所以,庸人处处必争,而智者则懂得不争。孔融让梨,千古传颂;王老吉和加多宝公司争品牌,闹得两家企业业绩下滑;360和腾讯争得信誉受损;而土豆和优酷,不争则双赢……

短短一段文字,选取了莫言获奖遭质疑等四则时事素材,鲁迅拒绝诺贝尔文学奖、孔融让梨两则经典素材,正反对比,观点鲜明,论证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