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拓展突出自学《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教学设计

发布 2019-07-16 08:29:57 阅读 2631

紧扣拓展突出自学。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教学设计。

口福建省石狮市第二实验小学曾明雪。

关键词】《中国人,你什么不生气》

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一。

教材分析】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是北师大。

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拓展阅读”里的。

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夹叙夹议的杂文,作。

者是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文章以极具特色的语言风格不断质问“中国人,你。

为什么不生气”,针对自己发现的现实生活中破坏环境、违***公德的不文明。

行为进行了批判,同时呼吁社会上的每。

一。个人都应该指责那些破坏环境和违反。

社会公德的人,批评他们,惩罚他们,监督他们改正,为了建设文明的、美好的社会做出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

够自觉地进行课前预习。比如:查阅资料,熟读课文,作批注,写自学笔记;课堂上愿意提问,敢于提问,对有价值的问题能够。

主动**。设计理念】

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中的“拓展阅读”里的课文具有明显的独立阅读性质,教师在教学时应紧扣“拓展”,突出“自学”,引导学生运用语文课上习得的学习方。

法,自主阅读课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时要适当地进行点拨、指导,引领学生有效地拓展阅读,提升语文素养。根据课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语言风格,沿着“中国人不生气”这条主线,紧扣“拓展”二字进行教学设计,简化教学。

环节,引导学生采用略读的方法独立阅读,从生活到文本,从阅读到感悟,从感悟。

到仿写,探索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有效路径。

教学目标】.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独立识字学词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

.继续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运用浏览、默读、重点读、跳读等方法,了解作者反映的三种不文明、不讲公德的现象以及中国人怕事、自私的性格弱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体会文章运用反问、反复、排比等表达方式,尝试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题目。

一)平时遇到哪些事情你会生气?(二)25年前,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看到了社会上不良的现象很生气,她把不讲文明不讲道德的人叫做“坏人”,而许多中国人对此现象视而不见,坐视不管,龙应台更加生气,于是写下了《中国。

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笔记。

一)了解内容。

通过课前预习,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

些什么?二)积累语言。

你在读书笔记上摘录了哪些词语?有哪些字词需要特别注意的吗?(教师明确:

寐、畔、秽、癌、滞、钳、焚、颊、稚嫩、阻塞。)

三)小结评价。

鼓励读书笔记写得好的学生,引导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继续补充、修改、完善自己的读书笔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推出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举措。教学实践表明,只要教师。

持之以恒地进行指导,从摘录笔记到写阅。

读提纲,再到写心得体会,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阅读能力就能得到有效地培养。

三、重点导读,自主**。

一)导读提示。

.“中国人不生气”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中国人对什么事不生气?

.中国人为什么不生气?3.中国人不生气有哪些后果?

二)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用略读的方法找出文**现的3次“你为什么不生气”,重点细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然后同桌之间进行交流、讨论。

三)汇报交流。

汇报交流一。

.说一说。对中国人不生气的3种现。

象,文中具体怎样写?

.议一议。这样的现象是不是只有文。

中所罗列的这些?你从**看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文**现的省略号。)

引导学生朗读。想象作者生气指责的样子。比如:当作者闻到河水臭气冲天,她质问;当作者看见交通一片瘫痪,她指。

责;当作者看到生命竟然受到化学品的威胁,她怒吼。是啊,看到不好的现象,作者反复质问,连连责骂,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个看法就是: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比较。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反。

问”的表达方式所表达的强烈情感。

爱河的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爱河的人,我不知道你为什么不生气。③爱河的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啊!设计意图:

教师要重视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表达”的技巧,抓住文中的反问句式,通过比较和朗读指导,让学生体会这种句。

式的语气和表达的情感。

汇报交流二。

一。读,然后说一说它们的异同之处。1.课件分别出示文章的开头。课文:在台湾,最容易生存的不是蝉。

妇,怀胎九月中,她们也闭着眼梦想孩子长大的那一天。却没想到吃了滴滴纯净的沙拉油,孩子生下来是瞎的、黑的!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较。

.说一说。中国人不生气,到底是为什么?

螂,而是“坏人”,因为中国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杀到他床上去,他宁可闭着眼假寐。

原作:在昨晚的电视新闻中,有人微笑着说:“你把检验不合格的厂商都揭露了,叫这些生意人怎么吃饭?”我觉得恶。

.议一议。中国人啊,你睁开眼睛看看,你不生气,你怕事和自私给中国人带来什么后果?此刻,看到一个又一个的牺牲品,一种比一种更严重的破坏,你有什么话要说,有什么感受要倾诉?

.比较。读一读下面的句子,引导学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个学生,不。

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

心,觉得愤怒。但我生气的对象倒不是这位人士,而是台湾一千八百万懦弱自私。

人!如果你有种、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生体会“你为什么不生气”在文章构思表达中所起到的作用。

爱河的人,你为什么不生气?②你为什么不生气?③你又为什么不生气呢?

设计意图:再次抓住句子“你为什么。

不生气”引导学生从文章构思表达的整体上进行比较,体会其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一是照应课题,有点题之妙;二是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三是略加变化,使表达灵动而不呆板。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是第三学段的重要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这些表达上的特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发现,并细细体会。

四、延伸阅读,拓展视野。

一)布置学生搜集、阅读龙应台的。

相关资料和作品。

二)教师推荐阅读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原文。

设计意图:《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原文写得慷慨激扬,教材出于编写的需要,对原文做了删减,在某种意义上造成不能品味原作的遗憾。因此,教师要求。

学生阅读原文,延伸阅读,在设计教学时安排2个课时进行层层深入地拓展阅。

读,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二课时。一。

小结课文,对比朗读。

一)导入。品读龙应台,犹如饮烈酒,让人热血沸腾,警醒万分,同学们读了《中国人,你为什。

么不生气》的原文,有什么感受呢?

二)比较。对比课文与原作的开头,先对照着读。

的中国人。我所不能了解的是: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包德甫的《苦海余生》英文原本中有一段他在台湾的经验:他看见一辆车子把小孩撞伤了,一脸的血。

过路的人很多。却没有一个人停下来帮。

助受伤的小孩,或谴责肇事的人。我在美国读到这一段。曾经很肯定地跟朋友说:

不可能!中国人以人情味自许,这种情况简直不可能!回国一年了,我睁大眼睛,发觉包德甫所描述的不只可能,根本就。

是每天发生、随地可见的生活常态。在台湾,最容易生存的不是蝉螂,而是“坏。

人”,因为中国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杀到他床上去,他宁可闭着眼假寐。

.课件分别出示文章的结尾,用对照的方法进行对比朗读。

课文: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

作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

是个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

牺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诉立法委员、告诉卫生署、告诉环保局:你受够了,你很生气!你一定要很大声地说。

原文:你怎么能够不生气呢?你怎么还有良心躲在角落里做“沉默的大多数”?

你以为你是好人,但是就因为你不生气、

你忍耐、你退让,所以摊贩把你的家搞得。

像个破落大杂院,所以台北的交通一切乌烟瘴气,所以淡水河是条烂肠子;就是。

因为你不讲话、不骂人、不表示意见,所以你疼爱的娃娃每天吃着、喝着、呼吸着化学毒素,你还在梦想他大学毕业的那。

一。天:你忘了。几年前在南部有许多孕。

诉你的公仆立法委员、告诉卫生署、告诉。

环保局:你受够了,你很生气!

三)交流。课文与原作相比,有哪些不同,你更喜欢读哪一个版本?你认为编者这样删改好吗,为什么?

朗读龙应台的原作,你发现作品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学生针对以上观点展开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不作深度挖掘,只是引导。

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阅读,在比较阅读中发现、感悟,让学生成为阅。

读的主人。二、情感升华谈感受。

一)交流。你看到了哪些不好的“让人生气”的现象?

二)小结。只要我们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观察,也会发现很多不好的现象,我们的内心也常常会像作者一样汹涌澎湃,激动不已。

三、渗透写法模仿写。

一)片段仿写。

学习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写你。

见到的“让人生气”的事情或现象,将“你为什么不生气”的议论恰当地放到所写的片段之中。

二)交流点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帮助学生学。

习掌握一些表达方法,又能够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体现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理念,使拓展写。

作变得更有意义。

注:本文获200年福建省泉州市小。

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二等奖。

责编。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