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杭州 青少年小组工作个案 改后

发布 2019-06-06 23:58:37 阅读 7147

青少年小组工作个案。

杭州市下城区潮鸣街道所巷社区丁颖(社会工作师)

一、案例背景。

目前我们所在社区的青少年主要有两类情况。一类是本地居民的子女。以独生子女为主,父母祖辈都比较宠爱他们,逆反心理比较严重,以自我为中心,不太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缺少责任心和同情心。

他们往往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技能,更不善于用身体语言表现自信、友好,缺少与同伴间正确的交往,而一个人的交往能力常常会决定他的才能是否被社会所认可。

另一类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他们一般随同打工的父母进入城市,这类青少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日益增多。所巷社区的小学中,有40%的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女,他们的父母往往忙于生计,很容易无意中就忽视了对孩子心理的关注和教育。

老师们反映这些孩子大多性格内向,并且大都有着很强的自卑心理,不容易与同学和老师沟通。往往教师一句无意的批评或者同学一句玩笑,都可能使他们原本已脆弱的心灵再次遭受重创,导致孩子形成性格障碍,影响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而这也是影响他们融入城市的一个障碍。

二、需求评估。

2012年10月-11月,我们对在潮鸣街道范围内的小学、初中和高中的1275名学生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和家长对参与社区活动的需求,希望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哪些方面的帮助。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学生主要面临的问题排在前三位的是学业压力、人际交往、考试焦虑,家长主要面对的是亲子关系和孩子的社会适应性。从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都很重视人际关系。

在时间上,我们也发现很多学生和家长对参加社区的活动都选择在假期参加。

社区每年假期都要开展各种青少年活动,一般以听听讲座、看看展览、写写征文、搞搞卫生等主要针对个人的活动居多,而对增加青少年人际关系的互动活动开展的并不多。在这个社会大背景下,为了更好的服务社区,有必要帮助本地青少年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学会交往。

三、服务计划。

一)理论框架。

1、小组互动模式理论。

小组互动模式理论亦称小组互惠模式理论,是基于人与环境和人际之间的关系而建立的一种小组模式。小组互动模式下的小组工作焦点在于互动关系及其效果。其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发展心理学、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理论、小组动力学理论。

社会工作者在开展互动模式下的小组工作时,应坚持开放性的互动、平等性的互动、面对面的互动等原则。

根据小组互动模式理论,我们将要开展的青少年人际交往小组,即是一个由各个组员的互动所形成的心理场域,所有小组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均致力于提高交往能力、提升相互信任,帮助他们学会自主交友和关爱他人。青少年人际交往小组的进展均取决于小组互动程度的引导和培育。

2、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建立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之上,不仅强调人类行为的习得性,即教育和环境的重要性,并且强调人的行为、思想、情感反应方式和行为不仅受直接经验影响,同时也受间接经验影响;行为与环境具有交互作用;观察和模仿学习是学习的重要过程,个人的认知在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开展的青少年人际交往小组就是一个进行社会学习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每个青少年都是一个资源库,大家通过分析各自的想法、经验和感受相互学习,通过学习别人的经验推动自己的成长进步;小组还可以提供丰富的替代强化的资源,青少年在小组中不仅可以观察到各种各样的行为,还可以看到这些行为的后果,分享的经历和经验材料可以为其他成员提供学习的榜样或者前车之鉴,充分发挥替代强化的作用。青少年在小组中可以通过积极的社会学习获得改变、开发自身成长的潜能。

基于以上理论,我们开设的青少年人际交往小组遵循互惠模式的原则,采用民主的组织方式和开放的沟通方式,引导成员在小组互动中平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分享各自的经验,致力于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不断提升小组动力、促进个人成长。小组活动形式主要有小组讨论、情境表演、小组游戏、爱心走访等,设计的主题活动尽量照顾青少年的需求、利于开放沟通氛围的形成。

二)小组目标。

1、促进青少年提高交往意识,掌握交往技巧,增强交往能力;

2、促进青少年改善人际交往关系;

3、促进他们关爱他人,尊重他人信任他人和接纳他人的能力;

4、促进青少年的团队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成员确定。

1、对象:社区范围内的青少年(自愿参加)

2、人数:12人。

3、成员特征:希望提升自己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小组特征。

封闭式、结构性、发展性小组。

五)活动地点。

东园公园活动室二楼。

六)活动方案。

四、活动实施过程。

第一次活动名称:破冰之旅。

一)活动目标:促进成员间相互认识,增加他们的熟悉度。建立团队,定下团队规范。定立小组契约。

二)活动过程及内容:

通过第一次活动的开展,成员之间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初步确立了小组规范和契约,为接下来的小组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活动名称:相识即有缘。

一)活动目标:促进成员熟悉,增加成员自我认识,活跃团体气氛,建立良好的人际氛围。

二)活动过程及内容:

第二次活动大家都比第一次活跃,相互间也开始熟悉起来,每个人都开始结交新朋友,开始学会经验分享、交流参与本活动的感受和体会。大家都对活动比较积极。

第三次活动名称:心灵不设防。

一)活动目标:提高交往意识,促进成员间信任和接纳,增加组员间团结合作相互信任。

二)活动过程及内容:

第三次活动组员们积极性更高,相互之间也比较熟悉了,尤其是在做合作性游戏时,大家的情绪调动比较高,相互之间也比较合作。活动结束后,大家在谈体会时都认为通过这次的活动让他们知道合作和信任的重要性,让他们学会了如何与同伴分享成功和失败。

第四次活动名称:倾听你我他。

一)活动目标:提高交往意识,掌握交往技巧,增强交往能力。

二)活动过程及内容:

第四次活动时大家已经非常熟悉,相互之间可以不用引导就自动在聊天沟通,这次活动结束后,组员们说现在才知道在沟通中聆听和交流一样重要,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那么交流就会鸡同鸭讲,同时在沟通中也学会换位思考,去体会别人的想法,学会与不同的人沟通。

第五次活动名称:我们都是好朋友。

一)活动目标:巩固小组活动效果,促进小组成员展现自己,放开自我,悦纳自己,悦纳别人。

二)活动过程及内容:

第五次活动时组员之间已经活跃了,不太需要社工调动积极性,相互之间更加团结协作,在活动过程中不但可以团结合作,也可以在朋友面前展现自己,放开自我,悦纳自己,悦纳别人。组员在活动结束后说现在他们觉得和别人交流没有以前那么困难了,多交朋友一起玩比一个人在家玩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