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自我反省日常行为

发布 2019-05-08 19:20:57 阅读 1695

再论规范日常行为。

―教育思想大讨论中的思考之一。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以及教育研究多少年,尤其是这些年来研究“素质教育”的文章,讲座比比皆是,有讲“素质教育”的定义的;有讲“素质教育”意义的,等等。但始终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上,或只是一种呼吁和期望。能不能放下我们自认为是“教育者”那种自以为是的架子,以“实事求是”为根本原则,首先从某一个方面,从某一个小的方面,比如在日常行为方面,认认真真的进行一番反思。

而这种反思,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必须是意识极为清楚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许多日常行为的“小节”上,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有什么不妥。常言道:

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不仅要继续保持,而且应该发扬光大,去影响身边的人,周围的人。而坏的习惯由于自己并没有意识到,长年累月就这么做过来了,恐怕即便是相同的日常生活行为,也看不到别人比自己做的好,更谈不上去改正。

尽管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有着较高的造诣,甚至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教育方面堪称“专家”,但是,就是在那些“小节”上本来可以做到的,而且是很多可以顺手就可以做到的,却偏偏给忽视了。自己没有做到,却反而经常抱怨:现在上年轻人素质太差。

当然,由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对日常行为的教育规范性不够,系统性较差,地区差异,教学内容的不统一,导致素质教育不全面。把规范日常行为看作是家庭教育,不属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中的品德教育课程很大程度上都是深奥的理论,并没有一步步的指导学生专门学习规范日常行为的有关知识。

各级学校的《学生手册》规定了若干条“不准”和“禁止”,就是没有想到把这些“不准”和“禁止”表达或表述成为:1、请这样做;2、请如此做···我们要求学生都应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实事求是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成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人才。为什么各级各类的学校一再强调“有道德,有纪律”呢,追本溯源还是我们从来就没有把规范日常行为纳入到正规教育当中,于是造成了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可谓是“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还有,我们讲的要搞好学风建设,要搞好校风建设,为什么?恐怕原因就在于此吧。

本文作为教育思想大讨论的思考之一,不再从理论上进行**,而是就一些实际事例结合日本教育学以及日本文化学中的礼仪文化学在对规范日常行为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从以下三方面**对规范日常行为重新认识的必要性。

一、 日本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指导纲要》

道德教学日本现行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第3 章"道德"中关于道德教育目标的规定共有两个段落,第一段规定了学校整体道德教育的目标,第二段规定了道德课教学的目标。

第一段规定的学习整体道德教育目标是:"基于《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的根本精神,为培育能够将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念活用于家庭、学校及其他社会具体生活中,致力于创造个性丰富的文化,发展民主的社会和国家,并主动为和平的国际社会作贡献的、具有主体性的日本人,而培养作为其基础的道德性。"金井指出,"作为其基础的道德性"这一点极为重要。

因为,它指明了道德教育所着眼的不是培养某种道德行为本身,而是培养作为其基础的道德性。这里所说的"道德性",正如学习指导要领总则中所言,是"植根于学生内部的道德性",是旨在让学生自身在自己的内心中形成自己的道德性。

第二段规定的是道德课的目标。由于道德课是在教室中进行的教学,因此,所规定的是在教室中可以教学的目标。道德课的目标是"通过丰富儿童(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其道德判断力,增强其道德实践意愿和态度,培养道德实践能力"(初中的目标中,与"道德实践能力"相并列的还有"加深对人作为人的生活方式的自觉")。

日本现行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关于高中道德教育目标(即"关于作为人的生活方式的教育")的规定中有这样的说法,即为了使学生能够在自由的社会中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行动,必须使之具备"自身特有的选择基准或判断基准"。【1】引自《结构化方式道德教学论的本体论基础考察》饶从满/张德伟

在道德教育方面,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薯重生命的感情和自立心,自我责任感,判断善恶等基本的道德观念;不但要尊重、继承和发扬日本文化和传统的态度,还要培养国际协调的精神等。国际理解教育要在提高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基础上,增强对不同民族、国家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与理解。针对国际化的发展,日本提出相应的教育目标是:

让学生在广阔的视野基础上理解异质文化,培养无偏见地、自然地和不同文化、习惯的人交流以及共同生活的素质和能力。保持课程特别是作为义务教育的小学教育课程的一定程度的共同性,有助于保障教育的公共性和教育机会的均等以及确保一定的教育水准,而保证课程的多样性有助于调动地方、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从而可以开展富有特色的教育活动,更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学习指导学已经成为日本教育方法学的分支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