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结对心得

发布 2019-04-26 00:06:57 阅读 8494

五月份徒弟心得: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前段时间我的师傅张文华来听了我的一课《兰亭集序》,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她说这节课一定要让学生多次反复的朗读课文,为此,我进行如下的反思。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其实,作为入选教材,文章也是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至今脍炙人口,熠熠生辉。而作为一篇文言文来教学,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妥善处理好文言关系,打破传统机械的先“言”后“文”教学模式,却值得**研究。

我的这节课是《兰亭集序》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内容是文章一二两段,解决的是三个问题:一是了解作者及其创作的缘由,了解书序的相关知识;一是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一是体会作者的感受及写作的特点。

本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到一节课下来大家的学习情绪没能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不是很好,原因当然有很多,有学生预习不够,也有老师备课上的问题,比如在解决字词这一块学生就很被动,感受作者的的感受的时候也不够深刻。

基于此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去读,多让学生去说去感受。

首先加强诵读,多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适当时候才做点拨。

第一遍听读: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第二遍自读:自由诵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自我体验。

第三遍诵读: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第四遍悟读: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惜、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而悲?

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在诵读中去感受“信可乐也!”“岂不痛哉!

”“悲夫!”三句话中的情感就跟自然了。“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终身受益不尽。

” 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金钥匙。

其次我更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比如以填**的形式完成一二段内容的教学,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还让学生自己在本节课结束前总结归纳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自动学习,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我想只要我们教师能够逐渐培养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一定能将古文课上得有滋有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实践**更实用的方法。

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一把重要的钥匙,一把不可替代的钥匙。学生在诵读中就能够有所感知,就能够增加积累,就能够形成语感。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缺憾,而我感到最大的缺憾,就是因为时间原因没有展开更充分的诵读活动。

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应该还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最终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文言文。

六月份徒弟心得:

滕王阁序》教学反思。

今天去听了我**的一节滕王阁序,我被我**的课堂把控能力所折服,我突然发现我要学习的东西真是太多了,由于这节课十分出彩,我对我自己的教学《滕王阁序》进行如下反思:

就文章而言,《滕王阁序》是奇文妙文,但是就教学来说,又是一篇难文硬文。我们最怕辛辛苦苦教下来,学生的感觉却是一句“有什么好的”。《滕王阁序》就常常遭受这样的命运。

这次重新碰到它,我原先也想不出好的花招,上网查了一下资料,也没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顶多就整理文中的典故,以它为钥匙打开滕王阁的大门。但这样一来,学生要花很大的时间去打理,恐怕那点兴趣也被蚕食得差不多了。后来静下心来仔细地阅读课文,居然发现一条亦真亦假亦明亦暗亦断亦续的感情线索。

相对典故相对文采这些“技”上的东西,它应该是“道”,是最根本的。那么能否以情感为“纲”,纲举目张,带动全文的教学,让学生体会王勃陆海潘江之才下的痛苦不安?

由于文章确实在文字理解上有难度,为了便于课堂上的教学,我布置学生预习时画一副王勃情感变化的心电图。因为以前从没干过类似的事情,从课堂上两个学生在黑板上的展示看,学生还是非常感兴趣的,而且,基本能把握王勃的心路历程。当两条情感变化图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接下来的教学就简单了:

一问是不是这样的情感,二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三问这样的情感变化说明了什么,哪种情感是最真最根本?举最初的情感为例,绝大部分的学生概括为“兴”,也有学生认为兴中有悲。这样的理解无疑是对的,但又无疑以前者为主。

那它从何而来?学生指出源自原原本本的两句话,“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兴尽悲来”,从文中筛选信息体现了学生的一种阅读技巧,不过教师不能到此为止,应该引导学生具体深入文本,在自主的基础上开展**性学习。经过讨论,学生是能概括出这么几点的:

盛地、盛宴、盛景、“盛”人。这样一来,王勃的“兴”就有了落脚点。

可以说,王勃在最初表现出来的逸兴只是斯时斯地的感触,真的是“躬逢盛宴”而已,最后对宾主的客套寒暄也是表面文章,对《滕王阁序》而言,这些均不足观。足观的是“失路之人”在强烈的渴望“望长安于日下”,在热切的盼望“奉宣室以何年”;足观的是“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之人,在痛苦又慷慨地自己给自己加油鼓劲呐喊助威,“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足观的是“有怀投笔”者“无路请缨”,只好“奉晨昏于万里”,无奈到绝望。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那一个个典故背后真正的意图,体会笑脸背后不堪回首的坎坷经历,年轻后的沧桑,辉煌后的伤痕。

只有这样的情感才是最真的,只有这样的千古同悲才是文章真正的魅力所在,也只有这样读出来才算对得起王勃。

这样下来,自己觉得上的较为轻松,也较为沉重。轻松的是纲举目张,一气呵成;沉重的是为王勃的失意与伤感,挣扎和**,为一颗不甘的灵魂。

三月份徒弟心得:

将进酒》教学反思。

教学这么久了,发现诗歌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可是如何让学生参与进来就要我们教师思考了。当然,把诗词中的字都认全了是最起码的要求。连字都认不全,读出白字,那诗词的意境就全都没了。

教学中,用朗诵法时教授《将进酒》分为三个层次:入境、入情、入神。三个层次逐一递进,难度也越来越大。

一、入境 “境”,指的是环境。就是说要知道作者在诗中写的是什么。读懂诗词的字面意思,在脑中形成一个大致的图像,并把自己置于图像之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通过自己的语调表达出那种环境,营造出诗词中的气氛。

首先了解背景可入境:《将进酒》约作于公元752年,李白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个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人生快事莫过于此,但此时正值李白“报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公元744年,唐玄宗“赐金还山”。此后李白仕途失意,生活困苦,流离漂泊。

其次,看作者所选的意象,由意象组成的图画。诗一开始有“黄河之水天上来”,汹涌澎湃的黄河水从天上倾泻而下,气势恢弘,然而后一句“奔流到海不复回”让人联想起时间的不复返,豪迈中的悲怆更让人同情;然后是“高堂明镜”在“悲白发”,人生的可悲可叹浓缩到了一天当中,不由扼腕。

二、入情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1.开头四句写悲。

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这是非同寻常的。诗人写黄河,颇能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如“黄河如丝天际来”“洪波奔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等,其基调是壮;这次则不同—一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着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

2.“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

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

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3.“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

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渲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一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

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4.“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

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三、入神许多诗词大家,包括李白,在创作时都已进入了一种近乎疯狂的状态,难以自拔。李白此时已酩酊大醉,这从后面“会须一饮三百杯”就可以看出来。其人生之慨叹就在这醉醺醺的状态下表达了出来。

我想喝醉的人与不醉的人,愁苦的时候与快乐的时候,失败之后与成功之后读出这首诗的效果是不同的。

我所指的“入神”就是在“入境”“入情”的基础上把自己对诗词的某种共鸣加进去。这样读出来的诗词就不单单是情感的再现,而且是情感的扩充和升华。这样展示的效果是具有震撼力的。

应该讲达到“入神”之境的要求很苛刻,它需要的是对诗词的深层体会,更需要人生的积累和体验。

四月份徒弟心得:

长亭送别》教学反思。

听了我**的一节课《长亭送别》,我发现《长亭送别》一定要让学生反复的读课文,理解文中的一些基本的意思。**课后对我说:一定要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抓住基础的知识进行讲解。

这节课,我自己较为满意的:第一,整体思路清晰,从“意境美、人性美和语言美”三个方面来鉴赏文章;第二,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准确、透彻(在上课之前,我对课文已进行过多遍的阅读,首先要求自己读准读深读透,再查阅大量的鉴赏资料,扩展视野,加深理解,最后化用为自己的东西,唯一遗憾的是时间短促,没有功夫阅读《西厢记》一遍);第三,对曲词鉴赏的知识,还是能分析到位,对曲词的品味,还是能比较深透(因为自己平时喜欢读古诗词,积累不少这方面的阅读鉴赏知识,在这方面上触类旁通的悟性还是有一点点);

第四,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把课堂的精彩留给学生;

第五,在学法指导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曲词鉴赏的迁移能力;第六,学生的讨论、发言还算热烈、踊跃,因为是借班上课,能有这样的效果基本满意。

但也存在不足:第。

一、布局有不合理之处,如“意境美”部分放在“人性美”部分之前;第二,在概括情节和崔莺莺叛逆性格方面,由于内容简单,所以没有较好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第三,由于课的内容安排多,没有让学生多几次朗读;第四,鉴赏时理性分析多些,感性东西少些;第五,“人性美”和“语言美”两部分之间没有注意到过渡、衔接。

师徒结对徒弟成长心得

师徒结对徒弟发言稿。时光飞逝,转眼之间我在惜福镇小学任教已经第三个年头了。今年在学校组织的 师徒结对 活动中,我和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和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方主任结为师徒,深感荣幸。可以说,我的师傅就好比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库,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因此,在这学期我要虚心向师傅学习,请教,真心诚意的接...

师徒结对成长心得

黄燕芳。转眼间,来胜西小学工作已有两个月有余,这里的人文环境和学习氛围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学校为我们新老师安排的 师徒结对 活动,师傅应建清老师在教学方法 管理学生以及教科研方面都给了我许多指导和帮助。记得刚进入西小时,来自教学的压力,来自学生和家长的压力,都使我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情况的生疏,使...

师徒结对总结

篇一 师徒结对总结。师徒结对活动开展已有一年了。在这一年里,我在努力践行着做为师傅所应尽的责任。尽管心中有几许压力,但还是感谢学校为我们教师所搭建的这个平台。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师傅,我也学到了不少的东西,应该说我很幸运,因为我的徒弟是一个非常聪明,上进心很强,也很能吃苦的老师,从他的身上仿佛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