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高效课堂模式流程图及诠释

发布 2019-04-25 08:43:57 阅读 8216

第三章麟游县“235”高效课堂模式流程图及诠释。

235”高效课堂模式即“双向、三段、五步”课堂教学模式。“双向”指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三段”指教师和学生学习的三个时段,即:

课前、课中、课后,三种学习方式,即:独学、对学、群学,三个导学模块即预习、展示、反馈。“五步”指课堂导学的五个步骤,即:

自主预习、合作**、展示交流、达标检测、反思评价。

235”模式呈现的特点是“课前”准备充分,“课中”积极互动,“课后”温故知新。

一、课前。教师:在深入研读教材、认真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精心编制出重在“导”、核心在“学”的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实际的导学案并提前发给学生。

学生:按照导学案中“学案”要求进行独学(结构化预习),完成学案部分,然后,小组对子间进行对学交流,完善自己的学案。最后,教师将全体学生的学案收集、批阅、发现问题、进一步优化导学案设计。

二、课中。一)自主学习。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出示目标,引导学生咀嚼目标。在学生自学时,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特别是摸清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是集中性还是个别问题,是旧知回生还是新知识方面的问题,把主要的倾向性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但当时不纠正,立即调整引导解疑设计,为“后教”作好准备。

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教材内容,试做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练习。通过独立思考,找出疑难问题。

二)合作**。

教师:观察了解与指导各学科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对照导学案开展有效的交流、合作、**、对子帮扶,参与到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小组及学生中去,细心观察、认真听取、准确了解信息,及时进行指导点拨。同时,也要及时发现有独特、新颖见解的学生,并给与鼓励。

学生:通过同质“对学”力求解决“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异质“对学”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最后组内群学统一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步骤和结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师:通过“精讲、点拨、激励、唤醒、鼓励”等方法,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学生:按照展示“六字诀”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组内展示(小展示),或组间展示(大展示)。展示要突出“三性”,即:问题性、互动性、创生性。

四)达标检测。

教师:首先要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就重点问题分层设计达标检测题。其次,在测评过程中巡视、观察、个别指导做到“三关注”——关注a类学生(优生)解决问题的创新点,关注b类学生(中等生)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准确率,关注c类学生(潜能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

再次,对各组学生的检测结果进行恰当评价,并对出现的典型问题再次进行引导点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有所获”的快乐。

学生:独立按时完成当堂的达标检测。交由小组长或学科组评判,并将本组成员的检测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统计后报告老师。

五)反思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和小组的反思评价,对本节课进行全面总结反馈,并就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激励性的评价,提出新的目标要求。

学生:自我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并进行客观、准确的自我评价,然后,小组长对本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后对每位成员做出评价。

导学案整理有两种方法:一是改错修订批注法,二是总结反思提炼法。检测达标必须遵循“分层测评,人人达标”,让最后一名也过关。

三、课后。没有总结就事倍功半,没有反思就不能进步。课后师生做好后续工作才能巩固学习成果,扩大教学效益。

教师:一是收集学生的学案,再批,通过看学生落实情况,设计出学生中“未清”问题解决方案,备好课后课。二是对本节课进行回顾,写出课后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同时,对学生、小组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分析评价,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学习小组制定出帮扶措施。

学生:一是对课堂学习活动进行回顾,主要是自己在课堂参与了多少,展示怎样,提出了几个问题,主动解决了几个问题,为学习小组赢得了多少成绩,今后应该怎么办。二是对本节内容理解不透彻、掌握不牢固的、甚至还没有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学、群学、请教老师等渠道解决好,不留“后遗症”。

三是进行自我反思、总结、积累,完成拓展练习。

235”模式操作时力求做到三变:即“课堂”变“学堂”;“演员”变“导演”;“一言堂”变成“百家鸣”。处理好三个度:

一是活与实;二是动与静;三是收与放。能落实“三主”:即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倡导“三自”:

即自主学习、自主**、自主交流;鼓励“三动”:即动脑、动手、动口;实现“三会”:即学会、会学、会用;发展“三维”:

即认知、情感、技能。

235”模式的尝试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在灵动与鲜活的课堂上自主**、协作学习、分享成果,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了学习动力及展示自我的平台——我的课堂因“活”而“乐” 因“实”而“好”。

第四章 “235”模式下的高效课堂导学案

第一节导学案的有关概念及地位。

一、导学案的概念。

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是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它整合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和评价的卷案于一体,起到“三案合一”的作用,解决了教案与课堂脱离、学案与课堂冲突、教学反馈不够及时等问题。

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其核心是“三学”,即学生、学情、学法。重在“导”,核心是“学”,而“案”是基于“三学”的设计。

它将知识更新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将学习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间的发展和联系,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二、导学案的基本要求。

1、导学案必须强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是知识的堆砌。

2、导学案必须能生成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传统的教学讲义。

三、导学案的作用。

1、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

2、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

3、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

4、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对照和记录本;

5、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

6、以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

第二节导学案的原则、特点。

一、导学案的原则。

1、主体性:必须尊重学生,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信任学生,注重留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

2、导学性:要通过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相对复杂问题的设置,阶梯式学习内容的呈现和有序的学习步骤的安排,引导、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3、**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学习,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层次性:必须将难易不。

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学有所得,都能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5、问题性: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要精心设计,可以是填空,可以是思考题或其他形式。

6、反思性:有利于学生总结收获,教师积累经验的“留白处”。

7、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入**、增强智慧的创新意识。

8、实用性:要从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现有学习能力和老师自身的需求出发,适合学生和老师使用,操作起来显得简单而实用。

二、导学案的特点。

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体现四个特点:

1、问题**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2.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3.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学生通过阅读,养成习惯,形成能力,获取知识。

4.达标检测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

第三节导学案编写的基本流程。

导学案的编写,一般通过学科教师的集体备课来实现,集体备课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编制的“导学案”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

一、集体备课的概念及主要形式。

高效课堂下的集体备课是指教师以学科组或者备课组的教师团队为基本单位,发挥集体智慧,合理分工,有效合作,设计出既凸显教学共性与个性特色,又达到师生共享的生态教育理念的导学案的教学活动。

集体备课的主要形式有以下三种:一是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的同年级同学科教师间的集体备课;二是以“学科组”为单位组织的学校同学科教师间的集体备课;三是以“文科综合(政史地)”和“理科综合(理化生)”为单位组织的同年级跨学科的集体备课。本节谈到的“集体备课”是以备课组为基本单元来**的。

二、集体备课的标准。

集体备课做到“四定”:

1、定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各备课组除平时的教学交流活动外,每周安排专门的集体备课时间,通常要保证不少于两节课时间;

2、定地点:按备课组设置教师办公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专门的备课室,这样便于开展集体备课;

3、定内容:每次集体备课应先拟定集体备课内容;

4、定执笔人:这里的“执笔人”不是指“中心发言人”或者“主备人”,而是指负责将集体备课成果进行记录整理形成导学案的备课组教师。

三、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

一)个人“初备”,形成“初案”

每次集体备课的内容就是下周的教学内容,要求全组教师提前进行个人初步备课。

教师应立足“以学定教,团材施教,尊重差异”的原则,以“备学生”为前提和核心,做好“四个围绕”;

1、围绕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及整合课程资源(明确学生学习目标,确定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梳理知识重点);

2、围绕三维目标的落实,进行重难点的突破设计、教与学的基本策略设计和教学情境设计;